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曾经备受瞩目的元宇宙似乎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元宇宙已死”的论调。本文将深入探讨元宇宙与AI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元宇宙并非走向终结,而是在AI的推动下悄然孕育着更深层次的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曾经备受瞩目的元宇宙似乎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元宇宙已死”的论调。本文将深入探讨元宇宙与AI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元宇宙并非走向终结,而是在AI的推动下悄然孕育着更深层次的变革。
几年前,“元宇宙”还是人们口中最炙手可热的词汇,风险投资像潮水般涌入,创业公司和科技巨头争相描绘一个令人憧憬的数字新世界。虚拟化身、数字土地、沉浸式体验……仿佛人类的下一个栖息地就在眼前。
然而,潮水退去得如此迅速。如今,谈论元宇宙似乎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怀旧,公众的目光、资本的热情,几乎都聚焦在了人工智能(AI)的惊人进展上。于是,一个流行的叙事诞生了:
“元宇宙已死,AI当立”。
但这是否就是故事的全貌?科技史告诉我们,重大的技术趋势往往并非线性发展和相互取代,而是复杂地交织、融合、相互塑造。
我们是否过早地为元宇宙盖棺定论,而忽略了正在悄然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变革?
当我们将目光从华尔街的喧嚣和媒体的头条移开,深入观察技术的底层脉络时,一幅不同的图景或许正在浮现:元宇宙并非死去,它只是褪去了泡沫,在AI这股强大力量的驱动下,正悄然孕育着真正改变人类存在的可能性。
正如在初代产品销量不佳的前提下,苹果公司依旧传出了将推出下一代Vision Pro的消息,这本身就是对“元宇宙已死”论调的挑战。
几千年前,古代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下楔形文字,记录收成与律法(这在当时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后来,古腾堡的印刷术让知识得以大规模复制,开启了启蒙时代。
现在,我们正迎来一个可能更为深刻的变革——生成式AI。对于元宇宙而言,AI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有用的工具”,它更像是创世引擎本身。
元宇宙的宇宙级宏大愿景,需要宇宙级的内容生产能力来匹配——无穷无尽的场景、物品、故事线,以及能够与用户进行智能交互的“居民”。如果依靠传统的人工方式,就像要求中世纪的僧侣手抄整个互联网一样不切实际。
况且,人类艺术家和程序员的数量是有限的,他们的创造力虽然宝贵,但面对构建一个甚至多个与现实世界复杂度相媲美、甚至超越现实世界的虚拟宇宙的需求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这正是生成式AI登场的地方。以英伟达的Omniverse ACE平台为例,它可以让开发者用AI驱动数字人,赋予其逼真的外观和智能对话能力。Epic Games的Unreal Engine 5中的MetaHuman技术,结合AI工具,能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创造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虚拟角色。而在Roblox这样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平台上,AI工具正被集成进来,让普通玩家也能更容易地将想象变为虚拟现实。
AI不仅能大规模自动化地“生产”环境、纹理、3D模型,还能实时生成动态事件,塑造个性化的用户体验,甚至创造出我们前所未见的艺术形式。
AI之于元宇宙,正如DNA之于生命,它提供了构建无限复杂性和可能性的蓝图与机制。
因此,当前生成式AI的爆发式发展,并非宣告元宇宙的终结,而恰恰是在为其铺设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为那个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数字宇宙”注入了实现的可能。
逃离引力,拥抱代码——数字天堂的终极诱惑人类似乎总有一种冲动,想要超越物理局限。从神话传说中的飞行梦想,到借助技术实现的环球旅行,我们不断拓展着感官和行动的边界。
物理世界固然真实、厚重,但也充满了物理定律的刚性约束。我们无法逆转熵增,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摆脱匮乏,无法忽视重力,无法光速移动,无法凭空创造,无法像神话人物那样随心所欲地改变形态或环境。
相比之下,元宇宙所代表的虚拟数字世界提供了一种诱人的可能性——一个可以重新定义规则的世界。在这里,物理定律可以被改写,想象力成为塑造现实的主要力量。
短期来看,这种“超越”已经体现在具体的价值中:
微软的Mesh平台让身处异地的同事如同共处一室般协作;借助Meta Quest外科医生可以在VR中反复进行高风险手术的模拟训练,而不必担心真实后果;Travis Scott在《堡垒之夜》中举办的虚拟演唱会吸引了千万人同时在线,创造了物理世界无法复制的集体体验。这些并非要“取代”现实,而是对现实能力的“增强”和“延伸”。
然而,一个更深远的问题是:当数字体验变得足够丰富、足够沉浸、足够有吸引力时,人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目前,我们或许还只是“访问”数字空间,但未来呢?长期来看,随着脑机接口(BCI)、意识上传等更激进技术的理论探索甚至初步实践,元宇宙的体验可能达到一个临界点。
如果元宇宙的数字世界能提供远超物理现实的自由、惊喜、快乐、创造力甚至“永生”的可能,人类是否会选择向元宇宙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迁徙”?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人类在数字世界中花费的时间正在急剧增加。有研究指出,2024年,全球用户平均每天消费数字内容的时长已突破6.8小时。
这意味着,许多人在清醒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注意力、社交、信息获取甚至情感寄托,都已深度嵌入由代码构建的虚拟数字空间。这难道不已经是一种初级的、精神层面的元宇宙“栖息”吗?
目前,我们被数字世界提供的“增量价值”所吸引,但在未来,当数字世界的体验优势变得无与伦比时,向元宇宙大规模“迁徙”后的“永久栖息”,或许就不再那么难以想象了。
因此,在虚拟幻想乡的终极诱惑下,元宇宙的漫长征程还远未走完,人的欲望和科技的发展将会引领我们走向数字天堂的最终幻想。
元宇宙是“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在幻灭的泡沫上构建未来承认元宇宙的潜力,并不意味着无视眼前的障碍。通往那个宏大愿景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
硬件设备(如VR/AR头显)的成本、舒适度、续航能力仍需大幅改进;网络带宽和延迟需要满足大规模实时互动的苛刻要求;不同平台间的互操作性标准尚未建立,导致数字世界仍是彼此隔离的“孤岛”;用户隐私、数据安全、数字身份、虚拟资产所有权等法律和伦理问题亟待解决;除了游戏和特定专业应用,能够吸引亿万用户的“杀手级”日常应用场景仍显模糊。市场的冷静期、用户活跃度的起伏、部分早期平台面临的困境,都是这条“马拉松”赛道上的正常颠簸。
然而,在这层“幻灭的泡沫”之下,基础建设从未停止。技术的齿轮仍在转动:VR/AR硬件在光学、追踪、交互上持续迭代(Quest 3、Vision Pro等);5G、6G网络的发展为低延迟沉浸体验铺路;Metaverse Standards Forum等组织正尝试推动互联互通;而科技巨头们即便调整了策略,其在底层技术和关键应用上的长期投入并未消失。
历史一再证明,革命性的技术往往经历“期望膨胀期 -> 幻灭期 -> 稳步爬升期 -> 生产成熟期”的曲折路径。互联网早期也曾被质疑、被泡沫淹没,但最终它深刻地重塑了人类社会的一切。
元宇宙或许正处于类似的“幻灭期”与“稳步爬升期”之间。当前的“低谷”,恰恰是挤出泡沫、回归理性、聚焦真正价值创造的必要阶段。
下一个“智人”?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重新定义存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前夜。
一方面,AI的智慧之火被点燃,其能力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化;另一方面,构建沉浸式、社会化虚拟宇宙的梦想,在AI的加持下重新焕发生机。这两股力量的汇合,预示的可能不仅仅是下一代互联网,更可能是对人类经验、社会结构甚至“存在”本身定义的一次深刻撼动。
当虚拟世界变得足够逼真、足够丰富、足够智能、足够有吸引力时,我们将如何界定“真实”?当我们的工作、社交、学习、娱乐乃至情感生活越来越深地嵌入数字领域,物理现实还剩下多少分量?当AI不仅能生成内容,还能生成意识和情感,真实世界的人类独特性又在何处?我们是否会再次利用新的技术(这次是代码和算法)彻底改造我们的环境,甚至改造我们自身,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神人(Homo Deus)?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的发展从不等待人类做好哲学准备,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考与探索。
元宇宙的叙事远未结束,它与AI的融合才刚刚开始。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