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绘同心圆,并肩共筑中国梦——宝山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对口支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16:51 2

摘要:在横跨金沙江与昆仑山的千里画卷中,上海市宝山区以“跨越山海的情谊”为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笔,在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新疆叶城县书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二十载风雨兼程,宝山区以“三交”为纽带,以民生为根基,以产业为引擎,以文化为灵魂,将“沪滇情

在横跨金沙江与昆仑山的千里画卷中,上海市宝山区以“跨越山海的情谊”为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笔,在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新疆叶城县书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二十载风雨兼程,宝山区以“三交”为纽带,以民生为根基,以产业为引擎,以文化为灵魂,将“沪滇情”“沪疆缘”融入边疆发展的血脉,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与沙漠绿洲绽放出绚丽光彩。

产业强基

在“三产融合”中

以创新业态焕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宝山区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举和主攻方向,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后劲。

项目落地生根,产业开花结果

维西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风光秀美旖旎、生态环境优良、生物资源富集;叶城县是叶尔羌河孕育的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厚重、民族特色浓郁、物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核桃之乡”和“金果玉叶、铜铁之城”“昆仑第一城”的美誉。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资源优势化为发展优势,需山海携手、同题共答。山有所呼,海有所应,2021年以来,宝山区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先后在维西县、叶城县投入帮扶资金8.25亿元,实施产业项目61个,引导70余家企业落地,撬动15.29亿元社会资金投入,举多元资本之力,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援滇援疆干部之智,创项目建管机制之新,真金白银投,真情实意扶,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了维西菌菇、冰酒、中草药、火腿、纳米鸡及叶城红枣、核桃、石榴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3000余人就业增收,产业帮扶“长流水”浇开民族团结“幸福花”。

产销无缝衔接,特产借船出海

酒香还怕巷子深,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维西和叶城的富民产业,必须打通“土特产”走出大山、通江达海的“最后一公里”。为此,宝山区践行“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4个+”要求,建立完善了“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对接”的长效化工作机制,在以销定产、产品推广、品牌打造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倾情助力两地打造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直采直供”基地,广泛动员上海企业赴对口地区考察合作,依托“上海樱花节”“五五购物节”“年货节”展销等方式和扶贫超市、网络直播、工会礼包、政府采购等渠道,打好产销对接“组合拳”。2024年,帮助销售到上海地区的维西、叶城农特产品近5000万元,同比增长逾25%,消费帮扶完成指标创对口支援以来最高纪录。今年4月,新疆叶城农副产品上海体验中心正式亮相宝山,进一步拓宽了叶城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为当地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协作领域深化,文旅融合出圈

文旅资源是维西、叶城的亮丽名片,厚植资源优势,推动文旅融合,是山海深化协作的重点领域。聚力于打造维西“三江并流腹地,香格里拉之心”文旅品牌,坚持以旅为媒,以旅促融,整合特色文化和生态体验,开拓与各族群众“双向奔赴”的渠道,着力在打造“诗和远方”上下功夫,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非遗+旅游”“演艺+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用县域资产、资源为发展“搭台”,拓宽各民族“三交”实践路径,使乡村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相互嵌入,相得益彰。近年来,精准引导宝维三江旅行社、上海荔浦、上海正瑾、金话童(上海)等上海企业赴维西投资兴业,推动将禾娘元素及相关文创产品融入维西文旅产业,发展壮大“维西笔记”等民宿品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更多游客赴维西旅游康养。聚力于打造叶城“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文旅品牌,大力推进西夜迷城、宗朗灵泉等景区改造提升,充分挖掘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的独特资源,筹建乔戈里峰登山大本营,多维度打造叶城文旅产业新名片,2024年,“宝叶号”包机游接待上海游客10余批次3000余人。

文化铸魂

在“交融互鉴”中

以共享文化连心筑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宝山区以“文体浸边疆、书香润少年”品牌为突破口,将沪滇沪疆文化交融推向纵深。

树品牌弘扬传统文化

携手打造“文体浸边疆、书香润少年”三交品牌,通过举办“宝维·三江优体杯”乒乓球夏令营、宝山大华女篮送教等活动,让维西青少年有机会与宝山孩子“手拉手”共同体验运动的快乐,10余名优秀学员更是被引入上海专业队深造;通过捐赠图书、举办青少年钢笔画活动等形式,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书香成为连接两地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进一步发挥好“小手拉大手”,2024年,把以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为封面的“最美作业簿”引入叶城县中小学,并重点推广复制宝山区“小先生制”的成功经验,在叶城县创新实施“石榴籽小先生制”,因时因地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动广大中小学生当好“小先生”,带动身边人学习普及国通语。

拓渠道深化民族三交

创新开展“手拉手”活动,累计组织1800余名维西、叶城学子赴沪研学,深化宝山与维西、叶城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让三地少年在同根同源的文化传承中增进友谊、促进团结,不断激发爱国情怀,感知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邀请维西、叶城民宗爱国人士、最美社工、最美志愿者、致富带头人等重点群体约5000人次赴上海参观学习,组织上海工匠、宝山劳模、名医名师等高层次人才纷纷赴维西、叶城交流,并形成常态化联络机制赋能当地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交流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时,与杨浦区、嘉定区携手开展“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区”“宝维·三江知音杯足球赛”等交往交流活动,大华女篮在维西选拔球员以主力身份代表宝山区参加上海市女子青少年篮球冠军联赛,助力叶城县篮球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暨民族团结“村BA”篮球邀请赛并荣获全国总冠军。

聚资源拓展联建共建

与上海大学、邦德学院、震旦学院、济光学院等高校进一步拓宽联建共建领域,利用社会资源为宝山区2600余名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实习锻炼、就业推荐机会,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融入社会,增进交往交流交融。探索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新生讲堂”,组织优秀少数民族党员、志愿者、企业家为学生授课,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组织全区各基层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三个一”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一次仪式教育、一次云上专题寻访和一套原创绘本这三大创新形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人才赋能

在“组团帮扶”中

以志智双扶启智润心

宝山区致力于志智双扶,充分发挥“团队作战、持续作战、联合作战”的“组团式”帮扶优势,扎实推进智力援助和人才培养,培育“带不走”的队伍,激发对口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才培养播撒希望

坚持双向结合,强化人才支援,先后派出63名干部到维西县、叶城县挂职,接收两地141名干部到宝山区挂职,一批批干部秉持东西部协作的共同使命,在挂职锻炼中挥洒汗水、燃烧青春、互学互鉴、传递友谊,为推动维西县、叶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谋在长远,抓实当前,常态化开展人才培训,先后承接27批次、1610名维西县干部人才来沪开展党建、乡村振兴、教育、卫生、村干部、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各领域、各层级的培训,通过链接上海高校,市委、区委党校,以及专家学者等资源,组织赴红船、“两山”理论发源地实地学习等方式,全方位助力当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引才育才为重点,设立叶城县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叶城招募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并先后邀请18批专家团共131名专家来叶开展培训授课,培训本地干部近3000名;选派137名乡镇领导干部、村“两委”、业务骨干及专业技术人员赴宝山区开展为期3至6个月的进修学习;举办23期县乡基层、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班,培训本地干部人才4781人;组织33期1342名叶城县基层党政干部和人才赴上海开展为期10天的考察学习,有效提升本地干部的业务水平。

医疗组团“医”路情深

援外医疗团队积极推进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的落地,制定“上派+师承”的人才培养机制,签订“师带徒”协议,通过查房、会诊、疑难病例讨论、手术或操作示教等形式,帮助当地培养综合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援助维西医疗团队在维西推广卫生医疗技术近20项,填补技术空白近30项,当地转诊率较帮扶团队入驻前降低近15%,通过“一对一”带教、远程会诊等方式培养本地医疗骨干20余人。在一批又一批上海援疆医疗人才接续奋斗下,叶城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取得长足进步,填补了肺癌、乳腺消化道肿瘤、食管癌等多项医疗技术空白,2024年共申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12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地区级科技计划项目7项,援疆团队毫无保留地将先进理念、精湛技艺传授给叶城县当地医务人员,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医务人员与各族群众的信赖和称赞,宝山区前后方5000公里接力叶城农村女童姑丽娜孜赴沪完成先天性脊柱粘连矫正手术的大爱之举入选2023年上海市暖新闻榜单。

教育组团薪火相传

先后派出14批58名教师赴维西县开展支医支教,分两批选派12名教师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他们在当地坚持“鱼”“渔”相授,把帮扶团队和宝山“后援团”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推动“团队带团队”“师带徒”“专家工作站”等结对育才方法,助力当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援维西教育团队领队直接任职维西一中校长,托管整个学校,会同团队3名教师,开展“帮扶好声音”“沉浸式教育视导”“名师工作坊”“科研领航”“同侪教研”五大项目,全面提高维西一中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维西一中高考本科率连续三年稳居全州第一,研发的校本教材成为当地教师培训的核心资源。宝叶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援疆教师优势,按照上海学校结对帮扶叶城学校、核心校示范引领成员校的原则和“1+2+N”的思路,为叶城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档升级助力。

民生改善

在“全面振兴”中

以和美共建守望相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宝山区将80%的帮扶资金投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领域,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凝聚民心。

紧盯补短强弱,夯实民生基础

近年来,一批惠民生、促发展、强基础的援滇援疆项目加快实施。在叶城,37大类项目惠及57万群众,新建的县第六小学教学楼,配备26间教室、6个开放式大厅、8间办公室,较从前增加了15个班级,多容纳近600名学生,有效缓解了新增学生入学学位紧张的状况,“校园绿茵计划”对县内20所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宝山援建的传染病康复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成为民生新地标,叶城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在加紧建设,计划于2026年投入使用,未来将向南疆县级首家三甲医院进发;2023年新建的机场配套道路使叶城至喀什车程缩短40分钟;投资1200万元的“幸福大院”项目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惠及1200余户家庭……在维西县,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书香润少年”工程,捐赠图书12万册,建成27个乡村图书角;投资3000万元新建的县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配备远程诊疗系统,惠及县域8万群众,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紧盯宜居宜业,推进和美共建

按照“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理念,近年来,宝山区投入帮扶资金8600余万元,发挥资源聚焦集聚效应,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倾斜,重点围绕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复制推广宝山区月浦镇月狮村等乡村振兴经验,助力维西县打造了永春乡庆福村、保和镇高泉村、塔城镇拖洛顶村、塔城镇其宗村等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宝山对口支援、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政府层面积极作为,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立起区与县、镇与县、镇与乡(镇)、村(企业)与村四级联动携手兴乡村机制,持续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投入真金白银,引导社会力量帮扶资金4400余万元,激发社会参与热情,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助力维西县社会事业发展。

从滇西北的傈僳山寨到帕米尔高原的绿洲新城,宝山与维西、叶城的20年帮扶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当沪滇沪疆的“山海情”转化为产业协作的“发展链”、文化交融的“同心圆”、民生改善的“幸福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如同天山雪松、高原红杉般扎根生长。面向未来,宝山区将继续以“排头兵”的担当,书写更多“携手共进、同心筑梦”的时代篇章,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让边疆儿女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携手同行。

来源:上海宝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