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中,不少老年人在饭后会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甚至心绞痛、晕厥、跌倒等情况。这些症状看似普通,却暗藏健康威胁,背后可能是餐后低血压在捣鬼。近日,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高血压防治分会发布《餐后低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旨在引起临床医生及公众的重视,优化餐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卢彦娜
生活中,不少老年人在饭后会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甚至心绞痛、晕厥、跌倒等情况。这些症状看似普通,却暗藏健康威胁,背后可能是餐后低血压在捣鬼。近日,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高血压防治分会发布《餐后低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旨在引起临床医生及公众的重视,优化餐后低血压管理策略,以减少患者发生跌倒、心脑血管事件等风险。
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餐后低血压。一是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高压)下降20毫米汞柱及以上;二是餐前收缩压在100毫米汞柱及以上,而餐后2小时内降至90毫米汞柱以下;三是进餐后,血压下降虽未达到以上标准,但有晕厥、跌倒、头晕、心绞痛等心脑缺血症状。餐后低血压多见于2型糖尿病、帕金森病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也可见于健康老年人。研究发现,健康老年人及养老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患病率为24%~38%,住院老年患者发病率达59.3%~80.1%。
一日三餐后均可发生低血压,其中早餐及午餐发生率高于晚餐,又以早餐更多见。发生餐后低血压时,可能出现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内脏血流增加、胃肠激素变化等。患者常自觉头晕、黑矇、乏力,严重时会出现跌倒、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若不干预,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梗死,长期低血压还会加速认知功能衰退。
不久前,我院接诊一位有10年高血压病史的75岁患者,他长期服用含利尿剂的降压药。近期,他多次在早餐后头晕,有时伴眼前发黑,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才好转。最近一次在早餐后跌倒,他来到医院就诊。检查排除脑卒中、心律失常后,医生发现他的早餐前血压为130/85毫米汞柱,早餐后2小时内血压降至95/60毫米汞柱,符合餐后低血压诊断标准。于是将其降压药物调整为不含利尿剂的,用药时间调到早餐与午餐之间,嘱咐早餐少吃粥、面条等高碳水化合物,改为以鸡蛋、酸奶等蛋白质食物为主,并建议他餐后静坐30分钟,避免立即活动。两周后,患者症状显著减轻,未再发生跌倒事件。
家庭血压监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检出餐后低血压的重要方法。60岁及以上,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小于18,应用心血管病/精神类药物超3种等,为高危因素。这类人群或有晕厥、跌倒病史的老年人应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操作时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由于餐后低血压在早餐后发生率最高,建议早餐时测血压;第二,进餐之后,可每15分钟测量1次血压、心率,持续至餐后2小时;第三,每次血压测量2遍,间隔1分钟,最后取平均值。
非药物治疗是餐后低血压患者管理疾病的基础。建议餐前饮水,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少食多餐;可尝试用果糖等作为葡萄糖的甜味替代剂;避免饮酒,适当饮用茶和咖啡。餐后静坐一段时间再运动,将服降压药的时间调整为两餐之间,避免服用利尿剂。有症状的餐后低血压患者建议在饭后仰卧休息,改变体位时注意“慢三步”,即缓慢分步进行躺、坐、站。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