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拆解韩信的背水一战,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有些事情不要想当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17:26 2

摘要:讲个很扎心的事实,像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这种经典的成功案例,后世为什么很少有人模仿成功呢?甚至很少有人去模仿它呢?这就说明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敢于自断后路你就能赢那么简单嘛!

咱们现在应该经常能看到“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啥意思呢?断绝自己的后路与敌人作战的意思,决一死战的意思,在绝境面前做最后一次努力或拼搏的意思。

这种理解,个人觉得,在精神上可取,但在行为上要慎重。

为啥呢?但凡大家带点脑子都能明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逻辑基础就有问题——你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没有退路呢?或者说你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到绝境里去呢?难道只要到了绝境敢猛冲猛打就能逆风翻盘?

所谓的“背水一战”其实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基本上都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也不建议大家去轻易选择。

讲个很扎心的事实,像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这种经典的成功案例,后世为什么很少有人模仿成功呢?甚至很少有人去模仿它呢?这就说明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敢于自断后路你就能赢那么简单嘛!

勇气要有!智商也一定要有!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拆解一下韩信的“背水一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看看韩信一举灭赵到底是不是依靠所谓的悍不惧死?讲句有点不尊重韩信的话,如果韩信灭赵就是依靠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简单逻辑,他是会有愧于“兵仙”之名的。

书接上回,话说韩信带着2万汉军用一个月时间就解决了整个西魏国,并生擒了西魏王魏豹。这对于一般的军事将领来说,已经是够吃一辈子的天大功劳了,灭国之功嘛,基本上可以躺进武庙了。

但是韩信显然就不是一般人,啥灭了魏国就想着躺平?我韩信要成为这个时代甚至整个历史最耀眼的将帅,一个魏国喂不饱我。于是,韩信把俘获的魏国精卒打包送往了荥阳前线,没办法,这是组织纪律,战争所得应主动上交。但韩信显然也不是那种忘我无私的人,他趁机跟刘邦提了新的要求:领导,您不能让我白送三万魏军精锐,这样吧,我跟您以旧换新。您再给我三万人,我保证再接再厉地帮您拿下代、赵、燕、齐,然后南下抄了项羽的后路,跟您最后在荥阳胜利会师。

当然,韩信没有选择就地收编那三万魏兵,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收编降卒这种事情既需要时间又需要体量优势。刚刚投降过来的敌军将士就跟我们今天刚刚从竞争对手那里跳槽过来的新员工一样,他们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期的,如果安置不好,是祸非福。为什么还需要体量优势呢?你的母体决定了你的消化能力,韩信当时的原部队就2万呢,要收编3万魏军还是很危险的,搞不好,谁收编谁还真说不定呢。

刘邦对于韩信提出来的新方案持啥态度呢?不大敢相信的态度!因为以5万人扫平整个北方灭四国这种事听起来就跟天方夜谭一样。虽然此时的诸国跟战国时代已经不一样了,都是新生儿嘛。但也不是五万人就可以扫平的嘛。尤其是齐、赵两地,这是有名的硬骨头。还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人才梯队也不错,民风民情也比较稳定,确实不好打。比如赵国的赵歇在赵国就深得民心,赵相陈馀也是大才且革命经验十分丰富,赵地的革命传统十分厚重。

但是呢,一方面是刘邦这人已经被项羽把骨子里的赌性给打出来了,按照常规搞法我是肯定打不过你的,所以遇到啥事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赌一把就赌一把,谁怕谁;另一方面是当时刘邦已经策反了英布,有英布在后方背刺项羽,刘邦在荥阳一线的战事没那么吃紧。所以,刘邦又拨了三万人给韩信,还派了张耳这位赵地的政治领袖去给韩信当政委。

韩信刚得到3万兵力的补充,感觉唇亡齿寒的代国就派兵来攻了,刚好被韩信拿来练手了。因为代国比较特殊,原代王是现在的赵王赵歇,赵歇被陈馀重新拥立为赵王之后,就回到了河北,所以代地就成了所谓的挂职单位了,一直都没有什么领导实实在在地用心耕耘过,体子虚得很,根本就不是韩信的对手。

平定代国之后,韩信和张耳陈兵太行八陉中井陉西侧入口,打算走井陉穿越太行山去攻打赵国。

其实这种事情对于赵国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很难应对的事情,熟知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太行八陉比秦川五道好不了多少,交通条件相当差,赵军其实是非常容易堵死韩信的。

所以在赵国内部召开作战会议的时候,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李左车就主动提出建议:韩信东渡黄河,灭魏破代,势不可挡,但千里运粮,劳师远征,后勤难以保障。如今井陉道险峻,战车不能并行,大军行进绵延数十里,首尾难顾。给我三万奇兵,让我绕后去袭击汉军辎重。咱们赵军主力则深沟高垒拦敌避战。如此下来,汉军进退不得,给养被断,不出十天,韩信、张耳必死无疑。

多好的建议呀!可是大权在握的陈馀却听不进去,他以“十而围之、倍而战之”的军事理论把李左车给拒绝了,一心要在正面战场击败汉军。

大家是不是觉得陈馀有点跟不愿半渡而击的宋襄公一样,很讲武德而过于迂腐了?大家别想多了哈,陈馀这个人既没有武德也不迂腐。比如他因为中途退出反秦战争而只被项羽封了三个县,就意难平地起兵反抗项羽,这种人怎么会讲武德呢?比如巨鹿之战时,他手握三万精兵,但是坐看主子赵歇和兄弟张耳在巨鹿城里坐以待毙,以保留有生力量为由而不愿意发兵救援,这种人怎么可能迂腐?

他之所以要把汉军放进来打,主要目标其实不是韩信,而是韩信身边的张耳。他和张耳本是过命的兄弟,但就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巨鹿之战,两人闹了矛盾,陈馀负气地甩出帅印,跟小两口闹架一样,你对我指挥作战有意见,那你行你上吧。谁知道张耳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我上就我上,还真就接过帅印掌管了原本归他管的赵军,陈馀因此“离家出走”了。但也从此彻底把张耳给恨上了。等到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陈馀其实也不是接受不了自己只被封了三个县,主要是接受不了张耳被封为常山王。赵国的军事领导一直都是他,基本盘都是自己构建的,他张耳拿着我的成果获了大奖,凭什么?

陈馀和张耳之间的兄弟恩怨后面在蒯彻劝韩信在齐地自立成为了经典引用材料,此乃后话。但是咱们平头百姓一定要明白,爱和恨往往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真心爱过你的人一旦把你给恨上了,那一般都是很难化解的。陈馀有多恨张耳呢?当初在彭城之战前,刘邦想要拉拢他,他给刘邦开出的硬性条件是什么?是张耳的人头!杀了张耳我就是你的人,甚至你都不可以把我当人;但不杀张耳,咱们没得谈,你敢硬来我就告你强奸。

这人呐,一旦陷入了某种极端情绪,真的是很难走出来的。陈馀对张耳的恨之入骨最终葬送他自己和整个赵国,也成就了韩信的千秋传奇。

韩信在了解赵国的相关情况之后,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在派出大量斥候落实情况之后,大摇大摆地穿越了井陉通道。

其实井陉道在太行山东侧是有两个出口的,一南一北,南出口的路况相对较差点,而北出口的路况相对较好一点,这本身也是一个选择和考虑的问题。但既然赵军都全面不设防了,那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韩信不想亏待自己,毫不犹豫地选择从北出口出井陉道。井陉道东面的北出口在哪里呢?就是在今天的南固底村附近,也就是在“背水一战”那条河流的东边。

那陈馀当时率赵军驻扎在哪里呢?在今天的威州镇附近!这个地方虽然远离井陉道的出口,但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陈馀这是摆明了不想主动出击,只想以逸待劳呀!

但是,韩信会按照陈馀的既定剧本来吗?人家走到距离井陉道出口三十里就不动了!为啥呢?知道你们在等我出去、在等我们进攻,咱急啥,跑了这么远山路,好好休息一下不香吗?好好抽空布置一下战术不香吗?

韩信下令,同志们放心大胆地在这兵家险地休息哈,天下无贼,不要担心不要害怕!

然后等到半夜,韩信把骑兵主将灌婴给叫了过去,让选拔两千轻骑,悄无声息地走小路埋伏到赵营的周围,然后等战斗打响了之后,突然袭击,抢占赵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换成汉军的,就完成任务了。

等到天快亮的时候,韩信集结三军,下令:灭赵而朝食。同志们不要慌,对面的赵军不堪一击,打败他们不耽误咱们吃早餐。

出了井陉道之后,韩信便率部来到了绵蔓水的西岸(今天的绵河、冶河河段)。然后赵军没有阻击自己过河的意思,便令一万先锋军过河抢占滩头阵地,背水列阵,保护后续部队安全过河就行。

其实很多将士都不明白韩信为什么要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分批过河,这不是分批给对方送礼吗?但是韩信治军很严,将士们虽有疑虑,但还是老老实实地执行了。

韩信为什么敢这么冒险分批过河呢?还是因为他死死地拿捏住了陈馀那点小心思了嘛!陈馀为了能亲手宰了张耳,前面连井陉道那种兵家必争之地都不设防了,怎么会阻击汉军过河呢?他必须要等张耳过河了才会发起攻击嘛!所以,韩信从容不迫地让张耳与自己最后过河。你陈馀来打我试试?你敢打我我就带着张耳跑路,我让你报不了仇,让你眼睁睁地看着你的仇人从眼皮子底下跑了,气死你!

一切皆如韩信所料,汉军过河很顺利!

汉军过河之后,如果换作大家是韩信,会怎么打?是不是让那一万先锋军继续向前推进?但是韩信打仗从来都不按常理出牌,你们那一万先锋军就给我原地不动,给后面那4万主力让个道就行。冲锋不是你们的任务,你们的任务是我把赵军引过来时你们能守住阵地。

韩信变后阵为前阵之后,便主动向赵军发起了挑战,而陈馀也感觉机会来了,当即下令大军出击。(这里要声明一下,赵军其实没有号称的20几万哈)

因为赵军一开始气势如虹,且在兵力上有绝对优势,所以汉军根本就顶不住,立马就败下阵来了。

在逃回阵地的过程中,韩信下令全军把战鼓、军旗全给扔了。因为这种东西属于第一等战利品哈,比如斩旗之功就是首类战功,所以引发了赵军的争相抢夺。

四万汉军最终顺利退到了河边阵地,然后韩信整合那一万预备部队,大喊道:“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然后,率队对赵军发起反攻。

而此时的赵军还在忙着抢战利品,所以根本就没法整队迎战,甚至连原来留守赵营的守军一见战场上遍地都是战利品,不想错过升官发财的机会,也都跑了出来。

也正是这个时候,汉军双管齐下,灌婴带着那2000伏兵闪电出击,冲进赵营就按韩信的布置,迅速拔掉了所有的赵军旗帜,换上了汉军的旗帜。而韩信这边带着5万汉军拼死冲杀,打了早已乱成一团的赵军一个惊慌失措。

记住哈,韩信是没办法打出项羽那种效果的,此时的赵军并没有溃败,而是感觉失去了先机,打算退回赵营,重整旗鼓之后再来跟汉军决一死战。

真正让赵军崩盘的诱因是什么?是赵军在回营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大营被占了,到处都是汉军的旗帜,然后还有人在到处传播:“赵军已败,赵王已成俘虏。”是这个事让赵军彻底军心崩溃的。

慌乱的赵军便打算逃跑,但韩信的主力军已经咬上来了,灌婴也率那2000骑兵冲杀出来了,赵军就直接炸营(其实应该叫阵)了,芭比Q了,全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了。最后陈馀被杀,赵歇被俘,赵国一战亡国。

战后,几位汉军大将对韩信佩服得五体投地,主动向韩信讨教:兵法有云:安营布阵,讲究的是右边背后靠山,前面左边临水。您这次背水列阵是怎么考虑的呢?

韩信笑着解释道:其实没啥玄乎的,主要原因就是这次参战的将士们有很多不是我一手调教出来的,所以我担心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会犹豫退缩,所以让他们背水列阵,堵死他们的退路,让他们不得不跟着我往前冲。就这么简单。

但是,事情真的只是韩信说的这么云淡风轻吗?没有退路的人就一定会去拼命吗?大家想一想,彭城之战,那么多被项羽赶到泗水中淹死的汉军,他们是怎么死的?他们怎么就不跟楚军去拼命呢?

显而易见,韩信背水一战的精髓其实并不在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说不仅如此吧,而是背后另有学问。这种背后学问是啥呢?咱从逻辑上给大家拆解、梳理一下,大家自行去总结一下吧。

第一就是张耳起到不可替代的诱饵作用。若不是陈馀一心想手刃张耳,而是采用李左车的意见,你韩信也别背水一战了,直接在井陉道中享受两头堵吧!

第二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正合、以奇胜”的军事原理。那2000骑兵就是就是出奇制胜的奇兵。不然大家以为韩信故意呆在井陉道中过夜是为了什么呢?就是要让那2000骑兵趁着夜色完成埋伏。

第三就是那一万先锋军起到了很好的骄敌效果。赵军当时一看汉军背水列阵,自个就给乐上了,这不是来送菜吗?所以很多人都跟赵军一样的,理解不了自己认知能力以外的是非对错,反正自己才是绝对正确的。另外这一万先锋军还起到了一个战略托底的作用,韩信那4万汉军如果没有这一万先锋军托底,那一开始溃败了,就是彻底溃败了。正是那一万汉军给他们提供心理保障和调整时间。

第四个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原理,韩信自始至终都把陈馀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知道你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套住张耳之前,你肯定是不会轻易出手的。所以便很好地利用了张耳这个吉祥物,张耳永远放到最后,所以顺利地推进到了前线。

第五就是深谙“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性逻辑,所以韩信一过河就亲自带队去诱惑赵军,我韩信这个汉军主帅就在你们面前,快来打我呀。认认真真跟你拼了一下,你才会觉得我是真打不过你,才会心无疑虑地进行追击。然后,汉军把所有重要军需物资都跑出去,让你们去抢,从而为汉军主力的反攻和2000骑兵的夺营创造了时间和空间。

第六就是那2000骑兵的夺营换旗起到了最佳的攻心为上效果。一般人在自己后路被断的情况下,第一反应不是绝地反击,而是无尽的恐慌。赵营被夺是赵军自行崩溃的关键。

所以,大家在经过上述这种细致的梳理之后,还会觉得“置之死地而后生”是韩信背水一战的核心逻辑吗?不是的,人家韩信是经过环环相扣的精妙算计才打出这种独一无二的效果的。这也是后世之人乱学“背水一战”大多都没捞到什么好的根本原因。

很多时候,自我认为还是一个比较有良心的历史创作者,所以真的特别想把一些存在认知误区的历史故事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真的,说句心里话,我们在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愣头青,啥也没搞明白的情况下,一开口就是要去拼命、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听了就让人感觉后怕。

历史和生活、现实和文化,其实都是多面性的,它们都是因人而异的,大家真的不要盲目地把别人的脸谱当成是自己的面孔。

来源:老易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