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名22岁女性在某医院接受输卵管堵塞微创手术后,被推入复苏室等待全麻苏醒,却因长时间缺氧导致脑死亡。家属告诉媒体,复苏室医护人员未发现喉罩阻塞氧气供应,患者血氧骤降时,报警仪器报警而医护人员未及时处理,才造成的这次事故。目前,该事件的具体原因尚在调查中。
撰文丨文 慧据《大河报》报道,近日,一名22岁女性在某医院接受输卵管堵塞微创手术后,被推入复苏室等待全麻苏醒,却因长时间缺氧导致脑死亡。家属告诉媒体,复苏室医护人员未发现喉罩阻塞氧气供应,患者血氧骤降时,报警仪器报警而医护人员未及时处理,才造成的这次事故。目前,该事件的具体原因尚在调查中。家属已向当地卫健部门提交医疗事故鉴定申请,要求医院追责并公开道歉。院方则在回应《大河报》记者时称,正按照医疗纠纷的原则进行处理,会尽最大努力进行救治。综合媒体报道,这名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后,被推入复苏室等待麻醉苏醒,意外也是在此期间发生的。已披露的麻醉记录单显示:患者入室后常规进行麻醉诱导置入喉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戴喉罩进入复苏室。患者在复苏室发生血氧下降后(预计缺氧时间约30分钟)心脏骤停,经心外按压后自主心跳恢复,血氧血压恢复正常,请神经内科会诊后送ICU继续治疗。家属称,女子从3月10日起就被送进了ICU,靠呼吸机维持心跳,已有30多天。4月1日的病历显示:患者昨日复查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皆提示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预后极差,随时可能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大河报》的报道称,事发后,家属向媒体提供了一段与医院交涉的录音,一位麻醉科医生表示,患者送到复苏室后,有一位一线医生全程陪在患者身旁。可能因为喉罩的移位导致患者呼吸道受阻,氧气没能有效送达患者进行供氧,患者自主呼吸没有恢复,这个过程有可能会窒息和缺氧。当家属质问血氧下降后,监护仪应该报警而为何医务人员不知道时,这名麻醉医生回复称,因为监护医生观察不到位,他在现场但未能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对报警的警惕性不够,院方也是痛心疾首。手术顺利完成,但患者却未能安全苏醒,这一事件引发了业内对“麻醉苏醒”的关注。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该事件仍在调查阶段,由于缺乏详细的病历和救治信息,最终结果仍需等待官方通报。有麻醉领域的微博大V就公开发文表示:建议还是等正式的医疗鉴定结果。这位麻醉医生在微博中写道:“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只要上了全身麻醉,“小手术”的风险并不比那些大手术小多少——特别是麻醉复苏阶段,由于全麻药物还未彻底代谢,意识没有完全恢复,很容易出现呼吸抑制/遗忘,导致氧饱和度垮掉。实际上,麻醉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麻醉诱导,麻醉医生常将此比作飞机起飞;第二阶段是麻醉维持,被视为是飞机在高空中的平稳飞行时期;第三阶段便是麻醉后苏醒,这被比作飞机着陆。通常情况下,起飞和着陆时最为危险,也是麻醉意外发生率最高的阶段,因此麻醉后苏醒多有专门的恢复室,又称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如果医院没有PACU,则在手术室等区域接受监测、苏醒。对于接受麻醉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出院或转入病房之前,都需要转运到PACU或专门区域进行监测,直至达到苏醒标准。《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指出,麻醉后监测治疗主要是恢复患者的保护性反射,以及监护和治疗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以此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并识别和及时处理麻醉和手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临床中,麻醉后监测治疗是麻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接受过全身麻醉、区域麻醉或监护麻醉的患者均应接受适当的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还指出,PACU需配备具备麻醉及重症监护治疗能力的医师、护士和必要的辅助人员。其中,麻醉科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0.5:1,至少配备1名有能力处理并发症和为患者提供心肺复苏的麻醉科医师。护士人数与床位数比不低于1:3,至少有1名有重症监护领域工作经验、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
PACU常用监护指标。图源: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此外,专家共识还要求至少每15分钟记录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监测指标包括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心电图、气道通畅性、精神状态、神经肌肉功能和体温等。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大概5-10分钟就会测量一次相关体征,而且监护仪一旦发现异常,会持续鸣响警报,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在上述报道中,有疑似麻醉医生曾提及,女子缺氧原因可能是因为喉罩的移位,导致患者呼吸道受阻,氧气没能有效送达患者进行供氧。喉罩,相比气管插管,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置入方便、对气道刺激轻微、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患者舒适度较高等优势,近年来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比例逐渐增加。但有专家提醒,麻醉医生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相关事项。例如,在置入喉罩时,要确认喉罩位置正确,根据手术需求妥善固定;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喉罩脱落或移位,麻醉医生应及时处理,调整喉罩位置,保持气道通畅,若经处理仍未改善,应更换喉罩或者改使用气管插管。总体而言,一台成功的手术,不仅需要主刀医生的精湛技术,更离不开麻醉医生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全程保护,这也是为什么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的原因。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郭曲练,程智刚,等.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1, 37(1):6.2、国家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重庆市麻醉医疗质控中心,重庆市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喉罩的临床应用与管理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4, 40(12):1316-1320.*"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神经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