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有某车企智驾事故,合作博主不反思技术缺陷,反而甩锅行业:“都怪华为宣传太猛!”结果工信部一纸通告,全行业被迫收紧智驾标准。如今,同样的话术又对准了“电池零自燃”——某些人不是用技术超越对手,而是试图用舆论拉低行业标准。
“智驾刚被整,电池安全又成靶子?”短短几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接连遭遇“狙击”。
前有某车企智驾事故,合作博主不反思技术缺陷,反而甩锅行业:“都怪华为宣传太猛!”结果工信部一纸通告,全行业被迫收紧智驾标准。如今,同样的话术又对准了“电池零自燃”——某些人不是用技术超越对手,而是试图用舆论拉低行业标准。
这真的是为了安全,还是另有所图?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车自燃率已降至0.0012%,而“零自燃”正是头部企业推动的技术标杆。可某些博主却带节奏,声称“零自燃是虚假宣传”,甚至呼吁监管部门介入。问题是,他们拿不出任何实证,却对自家品牌“2秒破百”的危险营销视而不见。
“技术竞争,何时变成了举报竞赛?”
回顾历史,行业进步往往伴随争议。燃油车时代,有人抵制涡轮增压,称其“不耐用”;电动车崛起时,又有人炒作“续航焦虑”。如今,同样的剧本再次上演——自己做不到,就质疑别人造假,甚至试图让监管出手“拉平”标准。
但市场会买账吗?2024年,某品牌因“零自燃”技术,电池订单暴涨200%。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证明安全才是核心竞争力。反观那些鼓吹“马力即正义”的车企,事故率居高不下,却从未见博主们向工信部“举报”。
更讽刺的是,某些人双标得明目张胆。
一边抨击“零自燃”是营销噱头,一边对自家“1500匹马力”“赛道级家用车”等夸张宣传闭口不谈。要知道,超高性能电动车在公共道路上的风险,远比电池自燃更不可控。德国ADAC测试显示,加速过快的电动车事故率比普通车型高47%。
“如果安全是底线,为何只针对别人?”
行业需要监督,但监督的前提是公正。博主可以质疑“零自燃”的数据真实性,但同样该追问:那些宣称“2秒破百”的车企,是否公示了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测试?是否向用户充分警示了性能风险?
遗憾的是,舆论场上只有选择性“打假”。某品牌刚发布“零热失控”电池,次日就被围攻;而另一品牌“赛道模式致死事故”频发,却鲜见大V发声。这种“我不行,你也不准行”的逻辑,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创新环境。
技术之争,本该用技术解决。
日本车企当年用混动碾压欧美,靠的是精益制造;特斯拉用超充网络打破续航焦虑,靠的是基建投入。中国新能源车要想真正领先世界,必须坚持技术为王,而非舆论战。
“砸锅”容易,“造锅”太难。如果每次行业突破都要面临“举报式竞争”,谁敢投入研发?当创新者寒心,跟风者狂欢,最终输的会是整个中国制造。
或许,该被整顿的不是技术标杆,而是某些人的“红眼病”。
来源:益者三友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