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碧眼社区以“空间再造、能人破圈、治理共生”为路径,创新打造“近邻课堂”,通过盘活社区资源、挖掘社区能人,构建起“居民教、居民学、居民治”的社区治理新生态,让邻里互动升温、社区活力迸发。
近日,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碧眼社区以“空间再造、能人破圈、治理共生”为路径,创新打造“近邻课堂”,通过盘活社区资源、挖掘社区能人,构建起“居民教、居民学、居民治”的社区治理新生态,让邻里互动升温、社区活力迸发。
古筝课堂
闲置空间变身“邻里之家”
碧眼社区党委聚焦居民“家门口的学习需求”,将闲置空间进行改造,打造集学习、交流、服务于一体的“近邻课堂”学习场所,为开展各类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按照“一教室一特色”标准,社区精心打造琴棋书画等功能空间,配备古筝、钢琴、围棋等专业器材,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同时,依托“365能人库”,与辖区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共建机制,引入校园活动室等作为“流动课堂”,形成“1+N”阵地矩阵,实现学习空间从“单一固定”到“多元共享”的升级。
一技之长转化“治理能量”
该社区通过入户走访、海报招募、线上征集等方式,挖掘专业古筝演奏家、围棋一段选手、资深棋艺爱好者、手工达人、缝补能手、在职教师等各类社区能人,建立涵盖文化艺术、生活技能、科普教育等各领域的能人库。为激励能人积极参与社区教学,社区还推出了“活力积分”激励机制,能人授课时长可兑换实用物资、优惠礼券等,让他们服务社区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在课程设计上,社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构建多样课程体系。例如,社区邀请古筝演奏家朱老师、围棋一段选手郑老师开设“琴棋雅韵”文化传承系列课堂,将《世界赠予我的》的创作故事与现代情感表达融入弹奏教学,通过“以棋会友”对弈赛培养青少年的逻辑思维与策略意识;针对双职工家庭,组织退休教师、党员志愿者组成“课后护航团”,开展成长赋能课,提供作业辅导服务,为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
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从“陌邻”到“睦邻”的蝶变
“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去学堂上课,既能学古筝,又能和邻居唠家常!”居民麦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如今的“近邻学堂”已成为邻里互动的“能量场”:在社区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中,古筝班学员的集体演奏感染了全场居民,展现了社区居民的艺术风采;“巧手工坊”的学员们主动将所学转化为温暖关怀,在走访过程中为社区居民送上精心制作的手工花,形成“课程成果反哺社区”的温暖链条,居民们的心更“近”了。
社区还联动多家爱心商家建立“能量补给站”,为能人课堂提供场地支持、物资赞助,形成“社区搭台、能人唱戏、商家助力、居民受益”的共建格局。能人才老师感慨:“以前觉得自己的特长只能自娱自乐,现在能帮更多人实现兴趣梦想,这种成就感更有意义。”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碧眼社区的近邻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讲台,更是社区治理的“连心桥”。下一步,社区将探索“能人发现-项目培育-自治裂变”全周期机制,挖掘社区达人,培育社区主理人,推动“一人一技”升级为“一群人一项目”,让更多“金点子”转化为社区治理的“金钥匙”,绘就“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文、图 | 于木子 周思华 都思宁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