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1日讯四年前,黄河北岸还是一片阡陌交错的田园风光;四年后,一座承载济南未来希望的现代化新城正破茧成蝶。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新设的实体性新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这座承载着济南“北起”战略使命的新城,在黄河畔实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1日讯四年前,黄河北岸还是一片阡陌交错的田园风光;四年后,一座承载济南未来希望的现代化新城正破茧成蝶。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新设的实体性新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这座承载着济南“北起”战略使命的新城,在黄河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四年来,起步区依托“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的宏伟蓝图,从城市骨架到民生福祉,从生活基底到产业格局,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蜕变。
城市靓:看新城形象之变
黄河北岸,塔吊林立,工程车往来穿梭,建设场面热火朝天。昔日的黄河滩区,如今已是热土奔涌的建设高地。四年间,起步区的城市骨架正逐步搭建完成,在“五年成形”关键时期,一座未来之城雏形清晰可见。
自黄河向北眺望,起步区正在形成由都市园林逐步融入绿野田园的蓝绿交织生态空间,“南城中镇北乡”的城市空间布局已然成型。跨过黄河,大桥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全面启动。作为起步区的生态文化新地标,鹊华公园建设不断提速。
视野拉向远方,各片区错位发展格局也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崔寨片区正打造产城融合典范,孙耿片区加快建设“绿色产业新城”;太平片区让田园风光转化为经济动能……如今,起步区已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城融合生态圈。
生活美:看市民居住之变
城市骨架搭起了新城建设“硬支撑”,然而最终还是要落进群众生活的“软需求”上。四年来,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变化,就是新市民触摸得到的幸福升级,居住环境的品质跃升,也让新城填满了民生温度。
这种温度体现在安置房建设的规模上。四年时间,起步区聚力推动805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保障8.9万人回迁;这种温度体现在安置房建设的品质上。按照要求,起步区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安置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全部推广高星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这种温度体现在回迁安置后的治理上。起步区创新打造“理想社区”治理方式,建成鹊华、清宁、凤凰理想社区等多个理想社区示范样板,积极构建服务群众“六大场景”,引导服务村民完成向社区居民的转变。
此外,起步区还构建多层次住房体系。除投入运营1.4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外,品牌房企打造的高端住区,也进一步提升了居住品质。
配套全:看全域生活之变
如果说城市骨架是新城的“筋骨”,居住环境是新城的“肌肤”,那么完善的配套设施便是新城的“血脉”,为城市运转与居民生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活力。四年来,起步区以“国际视野”推动配套能级跨越式升级,一幅“15分钟生活圈”的便民图景正徐徐铺展。
从交通路网的纵横交错,到教育医疗的质量双升;从文体地标的拔节生长,到民生基建精准滴灌,从商业配套的日渐繁荣,到基层服务的精细入微……每一处配套的完善,都在提升着居民的生活品质,让“15分钟生活圈”愈发充实饱满。
配套之变的背后,是起步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深层逻辑。这些配套设施不仅是城市功能的载体,更是吸引人才、激活产业的“磁石”,让起步区从“建设城市”走向“运营城市”。
经济强:看区域产业之变
一座新城的崛起,不仅在于钢筋水泥的物理生长,更在于产业基因的迭代升级。过去四年,起步区落地了一系列重大新兴产业项目,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能。
当前,起步区正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未来产业园等一批高端产业园区,并引进比亚迪、爱旭、国电投等一批重量级产业引领项目,形成新能源汽车制造、泛航空、新材料3条产业链。
尤其是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正在成为要素聚合、动能转换的关键枢纽。在起步区,山东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已吸引电商类、科技类等企业近700家,总体营收超193.5亿元;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正加速形成“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孵化加速+产业落地+应用融合”的全链条产业发展空间体系;山东未来产业园围绕未来能源、空天动力、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起步区还同步推进产业链条的强链补链。一系列“强链补链”的精准发力,为起步区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回看四年发展脉络,黄河滩区的寂静与荒芜,如今正被现代城市的脉动唤醒,而这幅“城起于河、人聚于暖、业兴于新”壮美画卷正跃然眼前。
闪电新闻记者 冯宜雯 通讯员 吴政宏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