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六月,80后,未来知名作家。摘要: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总觉得是别人占尽便宜,自己吃了大亏,心有不平,烦恼痛苦。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总觉得是别人占尽便宜,自己吃了大亏,心有不平,烦恼痛苦。
明明我们有一柜子的衣服,日日美食不断,抑郁、焦虑、强迫等不良的情绪还是不断激增。
欲望和压力让人仿佛处于一个坚固的牢笼,无法逃离。
我们总想要完美的人生,却忘记生命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很喜欢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一个人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而应当反过来控制情绪,不管情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怎么才能把自己从那个黑暗里拯救出来?也许需要一个觉醒期。
觉醒期的早晚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什么是觉醒?找到自己,成为自己,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要经历许多的迷失与困惑,妥协与挣扎,直到最后听到生命最本真的声音,完成一次生命的蜕变。
或许,这个时候,我们读一读宗萨仁波切的三句经典语录,能为我们拨开焦虑的迷雾,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是因为你有各种执着和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可以从这里出离,你会变的非常强大,不再坚持必须用自己喜欢的杯子喝水,不再坚持茶的味道必需不浓不淡。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着,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
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人说必须要用什么牌子的咖啡机才能喝得上好的咖啡;
必须住在大房子里,才算有身份地位;
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人生才算完美。
我们总是抱怨、容易看到别人的不好一面。
就像猎人用鸭子模型吸引真鸭子一样,很多的人也用虚假的欲望喂养着自己。
最终被自己设定的标准所困。
苏轼被贬黄州时很是穷困潦倒,最后他对着粗茶淡饭感慨:“人间有味是清欢。”
没有精致的茶具,没有上等的茶叶,在一杯清水里,品出了生活的诗意。
杯子不重要,茶的味道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境是否自由。
心的自由和快乐,就藏在出离心中。
出离心,意味着不执着于发生的事物,不被固有的习惯、情绪或者观念所控制。
当我们允许杯子有缺口,允许茶有涩味,允许生活如其所是。
当我们不再与世界的不完美对抗,焦虑的锁链自然就会脱落。
当我们带着出离心,停止要求伴侣必须记住每个纪念日,
当孩子考砸时先看见他眼里的惶恐而非自己的失望,
也许生命在那一刻开始显露出它本真的模样。
我们每一次起心动念,都是在创造未来。
你的一思一想,一知一觉,都在创造你的人生经历。
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鼓动起来。
《正见》中有一个比喻:情绪如同野马,未经驯服的心则是任由野马狂奔的骑手。
我们常被愤怒、嫉妒或焦虑裹挟,却从未想过按下暂停键。
就像禅宗公案里那位追问“如何降伏其心”的僧人,六祖惠能答:“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情绪的波动从来不是外界所致,而是内心对执着的反应。
情绪就像水流,宜疏不宜堵。总是压抑情绪,反而可能会被情绪牢牢控制。
试着练习查看我们的情绪,又或者是你感觉到自己出现焦虑、烦躁或者自卑情绪时,安静地看着,甚至拿起纸笔,把自己的感受、想法都记录下来。又或者用语音记录下来。
如果当时我们觉察不到,也可以在事后记录下来。
当我们学会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情绪,就能和大海接纳波涛汹涌的浪花般,让痛苦自然消融。
情绪不可怕,当我们觉察情绪,学会与情绪共处,承认它,接受它,那我们就会脱离痛苦的深渊。
内心是善的,看到的善就多;内心是恶的,看到的恶就多。你觉得我慈悲,那是因为你慈悲。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年轻时的女孩总是抱怨同事虚伪、社会冷漠。
直到一次西藏之行,她见到朝圣者匍匐千里只为心中信仰;她看到一个牧民把最后一碗酥油茶分享给了陌生人。
为此,她心中很是触动,回来后,女孩开始每天记录三件温暖的小事:邻居的微笑,路边的野花,外卖小哥的一句用餐愉快……
半年后,她说:“原来世界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看待它的眼睛。”
世界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我们的内心。
你眼中的自己不是你,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人不是住在客观世界里,而是住在由自己的心创造的主管世界里。
人的起心动念,就像在花园里播种。
你用正念种下健康美好的种子,用正念去灌溉,这颗种子就会绽放出美丽的花。
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命运,而是自己的心性。
慈悲不是对他人的施舍,而是内心本具的光明。
当我们以善意为滤镜,人间处处都是好风光。
愿你我在纷扰红尘中,修得一颗出离心,养得一双慈悲眼。
人世间就不再是修罗场,而成为修行的道场。
来源:一生有爱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