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这种经历:一个人在房间里坐着,眼神失焦,脑子里演了一场电影,主角是另一个你。更优秀的你,更被理解的你,更勇敢、更自由的你。在那里,你终于被爱,被看见,被接住。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一个人在房间里坐着,眼神失焦,脑子里演了一场电影,主角是另一个你。更优秀的你,更被理解的你,更勇敢、更自由的你。在那里,你终于被爱,被看见,被接住。
可当你从幻想中回到现实,电脑屏幕黑着,书本没翻一页,日子还是原样,而你只觉得更疲惫。
很多人并不知道,幻想,可能不是单纯的懒惰,而是痛苦留下的“副作用”。
童年的经历构成我们人格的底板。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甚至是被贬低、冷落、压抑,这些情绪就像一只只小虫子,钻进心里,等你长大后才开始啃噬。
人格尚未成型时的痛苦,会在内心留下“缺口”。
而幻想,就是一种试图修补这个缺口的本能反应。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创伤后逃避性幻想”(trauma-induced escapism),指的是人在遭遇无法应对的心理冲击时,会下意识地通过幻想构建一个更安全的心理空间。
比如,一个在现实中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长大后也许常常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天才,总有一天会被世人认可,从而让过去所有的冷眼和漠视都变得不值一提。
这些幻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痛苦的“重塑性产物”。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补偿”——虽然是假的。
幻想看起来无害,甚至一开始还挺甜美。可真正危险的,是它悄无声息地替代了现实行动。
你以为你在“计划未来”,其实你什么都没做,只是把一切在脑海里演了一遍。
你幻想自己写出了一本畅销书,却从不真正坐下来写哪怕一页草稿。你幻想一段热烈的恋爱,但见到心动的人时却总是选择沉默退场。你幻想离开这座压抑的城市,幻想自己在异国他乡重生,却连一张签证都没去申请。
幻想给了你一种“已实现”的虚假满足,麻痹了你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更可怕的是,它消耗的不只是时间——是你原本可能成为的那个自己。
幻想本身并不一定是敌人。我们都需要梦想,都需要用想象力去填补现实的裂缝。问题是,当幻想变成“闭环”,不断重复、却毫无输出,它就成了慢性毒药。
童年的痛苦如果没有经过疗愈和觉察,幻想就很容易成为一种自我安慰的“麻药”。你以为它是抚慰,其实它只是在拖延,让你逃避面对生活的真实张力。
很多人用幻想来逃避自我行动的焦虑和失败的可能。他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太害怕努力之后依然一无所获。
于是,他们宁可活在那个虚构的平行宇宙里——在那里,一切都“还可以”。
但你并不是被判了“幻想终身监禁”。你依然可以把幻想里的内容,提取出一点真实的渴望,转化为现实中的微小行动。
当你再次陷入一个令人沉醉的幻想时,不妨问问自己:
我能不能从这个幻想中,提取一个小目标,转化为今天可以完成的一步?
比如:你幻想过无数次在台上演讲,那你能不能先去报名一个公众表达的训练班?你幻想自己能被理解,那你能不能主动写下一篇文章,试着表达一次真实的内心?
你也许会发现,幻想里的你,其实是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它在告诉你,你渴望自由、渴望爱、渴望被承认,而你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白日梦,而是一次次小小的、但真实的前行。
我们不能重来一次童年,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再让过去决定未来。
从幻想中醒来,哪怕很痛,也是一种成长的开始。
童年的痛苦,导致沉迷幻想,无效地消耗你的时间生命。但你也可以补一句:
理解它,然后选择走出来——哪怕很慢,也值得。
来源:星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