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村里都没有一两部收音机,当时政府的口舌、连接城乡的信息纽带,主要靠的是有线广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村里都没有一两部收音机,当时政府的口舌、连接城乡的信息纽带,主要靠的是有线广播。
一节1号电池供电的太行牌收音机
每天清晨,准时会被村口有线大喇叭,那熟悉的“东方红”开播曲唤醒,告诉人们新的一天开始了。
村头的有线喇叭
乡里建有广播站,有专职人员负责按时开始广播,一般是转播上面的广播节目,有时乡里也播自己的内容,如庄稼病虫害防治等。
从乡广播站连接下面各村的是木电线杆子上架设的广播电线,电线其实就是裸芯的铁丝,广播信号就靠这电线,采用一线一地形式,110V高压高阻抗输送的。
架设广播线
到了村里,大队部高杆子上是号筒喇叭,开播时全村人都能听见,有条件的家庭,屋里墙上会挂个如下图的有线喇叭。
记得当时这种喇叭分为两种,一种是压电陶瓷喇叭,我们河南话称其为广播片(pia),如同一张薄薄的纸片,中间有个圆形的压电陶瓷片。
这种喇叭声音尖叫,你只能听懂广播的什么,根本没啥低音可言,音质很差。
另一种叫舌簧喇叭,可称得上是当时的HIFI了,音质不错,但价格较贵,不是家家都买得起的。
舌簧喇叭有金属盆架,有磁铁,有线圈,线圈里有舌簧(可动的铁芯),舌簧运动,通过悬臂连杆带动纸盆。
舌簧喇叭属于高阻喇叭,一根线直接连到广播线上,不用阻抗变换变压器,另一根接大地,该喇叭的结构如下:
当时有线广播的节目也很丰富,有《戏曲》、《曲艺》节目如《红灯记》、《农江颂》、《朝阳沟》等,也有《农村科技》、《健康卫生》等节目。
每天6:30《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少不了,最后都是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中结束全天节目,后来结束曲改为了《义勇军进行曲》。
时光荏苒,现在的科技早已是今非昔比,有线广播早就淘汰在我们的记忆里,为留住这美好的记忆,特写此文。
来源:液晶数码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