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军旗下集合(四)——《风雪查线》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23:58 2

摘要:这时,我当兵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一九七六年底的一天,王丛孝指导员笑吟吟地对我说:“春光,我怎么没有看到你的入党申请书哇?”“是吗?”我说,他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春光,光是默默干不行啊,要进步首先要有要求啊,我也奇怪,我手里收到交上来的那么多份入党申请书,竟然没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四)——《风雪查线》①

作者 陈春光

模板制作朱晓青,鸣谢!

,时长01:12:31

音频制作陈春光,视频制作岳捍东,鸣谢!

十六七岁的年龄,

十六七岁的男女,

我们在太阳下集合,

一二三四大步走向军旗。

相关链接: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一)—— 高碑店回眸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二)——《洗衣歌》①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二)——《洗衣歌》 ②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三)——《鲜花献给华主席》

四、《风雪查线》(一九七七年)

这时,我当兵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一九七六年底的一天,王丛孝指导员笑吟吟地对我说:“春光,我怎么没有看到你的入党申请书哇?”“是吗?”我说,他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春光,光是默默干不行啊,要进步首先要有要求啊,我也奇怪,我手里收到交上来的那么多份入党申请书,竟然没有你的?怎么这么长时间没写呢”。我仔细在脑子里思忖着……。我赶紧说:“对不起,指导员,我这就写”。他点点我的脑袋小声地说:“快点”。

我一直在以积极的态度靠近组织,并以勤勤恳恳的表现投身于各项工作之中。如今回想起来,有成功也有不足,不足方面是“有些面子上的工作做得少,没有让领导和群众更多的观察和看到”,仅仅是那种默默地奉献是不行的。可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一点,结果干了许多细小工作并没有被人家“看到”。听此话似乎有一点消极,但当时的大环境的确如此。

记得有一次,我静静地坐在床边读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被一个战友看见了,不知道为什么,他马上到新兵班长陈渝生那打了“小报告”,新兵班长问我咋回事?我也不知道咋回事?......

我在很多问题上想的非常简单,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去做事,但最大的问题是不善于与领导“及时汇报活思想”,回首已走过几十年的道路,同样的事情似乎还有许多,唉!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性格使然。

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我经过敬爱的党组织的考验,终于成为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介绍人是创作组组长胡邦明和创作员刘志(作曲家士心)。

左起 陈航 刘志 陈春光 刘炽炎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打倒以后,人心大快,人人心情舒畅,个个喜气洋洋,体现了团结战斗的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好形势。全国人民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抓纲治国,为把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搞上去而努力。伟大的祖国处处呈现出了一片新面貌,和煦的春风也在霎那间吹进了军营,部队的变化之大是我们这些当兵的始料未及的。

一九七六年底,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期间陆陆续续复员走了一些老兵,随后又进来了一大批新兵(包括后门兵、关系兵、首长的孩子等等)。他/她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怀揣着青春梦想来到部队这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在革命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革命战士。

自然我们宣传队演出的舞台上也增加了许多新生力量,达到了宣传队历史上人员最多的时期。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节目,尽管有些节目还带有一些程式化,但还是给部队带来了一些绚丽的色彩。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它成为注入人们心扉的一味精神调剂。

乐队排练节目

这一阶锻是宣传队史上人员最多的时期。吃饭的时候,上百人挤在一个食堂就餐,人声鼎沸、接踵比肩,热闹非凡。

那时战友的关系非常融洽,每日的工作、学习、生活如同陀螺般旋转不停,尤其在细小工作方面非常主动,帮厨、喂猪、打扫室内外卫生、为全队烧开水等,都争着、抢着干,稍微迟钝点就只能看着别人干,这时没事干的就显得很被动,到头来弄得大家只能暗地里较劲,起大早抢着干活。说老实话,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还真不是单纯的为了那张“光荣的党票”,更多的是彰显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热情。

一九七七年任务是最多的一年,经常到外地演出,每次拉着舞美和乐器等设备的车都装得很满,必须有人押车,战友们就会主动要求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这项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说:经常游走于燕山山脉的十八盘,路途之险峻人所共知,我们的汽车似乎在云中穿行,大家真是屏住呼吸,不敢侧目,汽车里“鸦雀无声”。

张千一

有一次,我们从内蒙野营拉练往回返时,李林和张千一主动承担压车任务,在装满乐器箱子的大解放里,勉强钻进两个人躺在靠近顶篷的箱子上面。如果稍有不慎,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

宣传队的红火,客观上鼓励了大家刻苦学习专业的上进心,业务空气十分浓厚。搞文艺这个行当,天赋、悟性、艺术感觉、先天条件等一个都不能少,还必须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准。所以,大家相互 “较着劲”,水平同时日见上升。这时,我感到,能成为宣传队的一员无尚荣光。

拉练途中

宣传队有各种规章制度。业务汇报制度的目的是使每个同志都能成为又红又专的宣传队员,所以,如下就是业务汇报制度:

1、各区队由3—5人组成业务小组,根据各区队业务性质,负责辅导、检查、考核每个队员的业务工作和训练。

2、约每季度举行一次业务汇报会,每个队员把自己本季度的业务进展情况,向业务小组汇报,由业务小组审定并提出下步的要求。

3、对每个队员担负的任务,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4、各区队的业务小组,必须在队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情况,以及下一部的工作计划,由党支部批准后,向下实施。

演出制度

一、舞台分工:

舞台监督:演出的总指挥,督促检查以下人员的工作。

前台主任:负责检查舞台的布置,卫生、纪律、照明、场景、道具摆放,并督促演员候场。

后台主任:负责后台位置的划分,纪律、秩序、演员化妆、督促演员候场。

场记:记全场演出的优点和问题。

司幕:演出前检查前幕、二幕、侧幕,演出中负责开闭大幕,没有总监的信号拟幕不拉幕。

指挥:指挥乐队,检查乐器,督促乐队校音候场。

音响:负责演出的扩音效果。

灯光:负责全场的舞台照明及特技光的使用。

化妆:检查演员的化妆及着装,上场前要专门检查服装。

二、准备工作:

1、进入剧场后不经总监允许不得离开剧场。

2、服装道具、乐器摆放到位,非使用者不得乱动。

3、化妆认真,保持肃静。

4、按规定提前着装。

5、准备情况及时向总监汇报。

三、舞台纪律:

1、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2、观众入场后要静场,乐队提前校音,演员提前十分钟就位。

3、台前严肃认真,精神振奋,不看观众,不笑场,上下场不碰侧幕条。

4、后台保持安静,不在侧台看戏、吸烟、不做与演出无关的事,按规定提前候场。

5、场间及抢景要求到:准、快、静。

6、不得私自卸妆,演出完一律谢幕。

7、演出一律不待客。

8、保持舞台清洁,严禁乱吐痰。

四、其它注意事项:

1、加强责任心,注意安全,杜绝事故。

2、演出前严禁喝酒、吃有味的食品。

3、坚持演评。

五、安全制度如下:

为杜绝事故发生,使我们的工作任务顺利地进行,特定以下安全措施。

1、宣传队的每个同志都要对工作极端地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地热忱。

2、加强技术学习,特别是和电有关的工作的同志,都要学点电的基础知识,和电没关的同志,不要去动带电设备。

3、排练、演出、装台时,全体同志须精神集中,特别是爬高的同志一定要互相关心,互相监督,危险的地方要互相提醒,反对蛮干。

4、乘车时,按规定不准把身子伸向车外,不准坐在车的边栏上,后面的同志不准面向前坐,在车上职务最高的同志,要主动负责安排,调整队员的座位,车内不许打闹,按指定的车辆行车,不准抢座,按序上车。

5、加强组织纪律性,严格执行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

保管制度如下:

1、所有物资(乐器、服装、道具)由队里指派专人负责保管。

2、物资购来和制成后,首先由队领导详细检查核实,然后入库、登记、入账,保管人员收到物资,开库单,购者持入库单找领导签字、报销、结账,入库单由队里存根。

3、使用者须向领导,经研究批准,凭着批条,由保管员履行出库手续,才能出库。批条由保管员存根,做为出库的依据。

4、库房物资摆放要分类、有序、防潮、防蚀。

5、账目要看清,并保留两本,一本保管员用,一本由队里掌握。

6、保管人员要认真负责。

物资使用制度:

1、我们使用的点滴物资,都是我们的武器,是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必须珍惜爱护它,延长其寿命。

2、每一件东西都要有专人保管、使用,未经允许一律不准乱拿乱动。

3、正常消耗品,本着节约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

4、对自己负责使用、保管的物资,要认真负责,摆放要选好位置,防止损坏。经常检查,擦拭修理,贵重物资要有防震设备,保持其良好状态。

5、修旧利废,自力更生,能自己做的东西一律不买。

6、此规定有违者,根据情节,予以处理。

随着各种规章制度的建全,业务工作得以正常开展和进行。

左起 张千一 陈春光

宣传队首先有个能干的创作组:刘志“士心”、刘炽炎、陈春光、张千一。胡邦明任组长、多才多艺的戴述国还经常来创作组“客串”,个个都好似“拼命三郎”,各具长项。挑灯夜战对我们来讲是家常便饭,各种题材的作品不断地从我们的笔下流出。尤其是当夜深人静大家都已经进入梦乡时分,我们那里灯火通明,或创作或学习,在艺苑苦耕不辍。所以,宣传队有个约定俗成的认可,我们不用出早操。这个认可令其他队员羡慕不已。

乐队编制随着人员的增加,渐渐齐全。担任宣传队“常任”指挥的是:张建华。小提琴八个人;一提:蒋志(首席)、丁小卫、李悦、刘英。二提:李林、姒惠、张卉林、刘宁。中提琴两个人:周冰冰、王小阳。大提琴三个人:李元元、刘新月、王嘉慧。低音提琴:陈航。长笛:秦建平、邹本墀。双簧管:宁大勇。单簧管:程玉恺、董大军、宋麦庆。巴松:张千一、赵大新。小号:楚安阳、张强。圆号:顾莹。长号:王达石。定音鼓:陈春光。吊钹:杨宝海。手风琴:戚百芳。另外有一支号称是“十一条好汉”组成的、水平还不赖的小民乐队。板胡:戴述国。二胡:刘志、王丛孝。扬琴:闫波。琵琶:曲昭绪。中阮兼三弦:陈春光。笙:宋麦庆。笛子:邹本墀。唢呐:杨宝海。大提琴:刘新月。打击乐:丁功夫。

左起 前排杨宝海.赵大欣.曲昭续.丁功夫.顾莹 .张强.邹本墀. 后排刘宁.刘英.李悦.闫波.刘新月.王嘉慧.张千一

舞蹈队也颇具规模,男、女舞蹈演员共有近三十人,个个英俊潇洒,气度不凡,富有青春活力。操课时他们穿着鲜艳多彩的练功服,涌向舞蹈练功厅,队里的男厕毗邻着排练厅的旁门,每每路过都免不了侧目他们的训练。随着钢琴伴奏录音,每个人手扶把杆,依次做出各种基本功训练整齐划一的动作,令人养耳、养眼,是一种美的享受。而后还要进行各种技巧训练,不同难度、不同特色,使参与者在宽敞的排练厅铺满整面墙镜子的面前比肩。从排练厅涌出时,个个虽汗流浃背,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唱歌的分男、女两个分队,也是两大间宿舍住的满满的。操课时他们“啊啊啊,咦咦咦”地练声,或在宿舍或在小院的某一隅,潜心专研着,寻找那一最美好的声音位置。他们根据不同的声种,有着自己不同的唱法要求,基本功训练更是风格各异,一丝不苟地检查着自己的发声方法。

左起 刘新月、闫波、刘英、李悦

记得男高音高国志,拿着手帕,拽着伸出来的舌头,对着小镜子“啊啊啊”地,我们也不知道他在看什么,肯定是很用心地在检查着自己的发声位置。不同专业有不同的门道,什么丹田运气、什么头腔共鸣、什么声音靠前靠后啊等等,说道种种,这咱看不见、摸不着的声乐艺术真是太高深了。除此之外,睡觉休息对声乐演员是很重要的,感冒发烧对他们更是可怕的事,经常看见他们从师医院借来的雾化器来保护自己那金贵的嗓子。在遇见重要演出之前,都会注意保护,辛辣物等有刺激的食物他们更是不敢恭唯,甚至不与人交流,完全噤声,以保持最好的状态为兵服务。杨海燕、曲淑萍、谢克绪、柳力、贾素伦等独唱演员是队里的重点保护对象,类似装台等重活绝不会让他们参加,全队从上至下也成为一个共识。

业务空气更浓了,操课上下的生活也更丰富了,基训和排练时的身影,遍布在小院内外。我受专业团体乐器配置的启发,经过武官队长的准许,也就是把队里的大锣、小锣模仿云锣的样子做了一个架,架起来,又做了一个准十面锣,武官队长又和炮团联系,要了一些空炮弹壳,锯成长短不一的规格,以示音高不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架上,也就叫准云锣吧。这个土造的打击乐器的产生,着实把我们民族乐队装扮得蛮是那么回事。

左起 前排刘英、李元元,后排顾莹、陈航

有些搞管弦乐专业的战友,也来民乐队兼职一件民族乐器。比如:李悦弹中阮;刘英、搞音响的邹赛、指导员王丛孝、说快板的郑永平兼拉二胡;姒惠弹柳琴;程玉恺吹中音唢呐;丁小卫、李林兼拉中胡,队里把拉手风琴的戚百芳安排在民乐队,用手风琴代替键盘排笙。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准的“民乐队”。在每场演出,尤其是外事接待中,民乐合奏都是一个必演的节目。譬如:《苦菜花随想曲》、《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说打就打》以及孟加拉国的《脚铃舞》、缅甸的《海鸥》、阿根廷的《小小礼物》、坦桑尼亚的《医疗队员在坦桑》,都是我们曾经演奏过的曲目。每次外宾来之前,根据不同的国家上演不同的曲目。队里都会派我去北京东方歌舞团或解放军军乐团索要相关国家的音乐资料,回来由我改编成民乐合奏,并指挥排练、演出。

管弦乐队的排练,从作曲、配器到指挥都是由张建华副队长担任。他排练严格要求,有自己独到的音乐理解,且不苟言笑。有时瞧他那一副假正经的样子,我们也只能窃笑。

管弦乐队弦乐器、木管、铜管、打击乐配备齐全,排练起来特别来劲。后来张千一加入创作以后,乐队出来的动静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演奏张千一创作的舞蹈音乐《风雪查线》时,那种在边防线上查线的女兵顶风雪、冒严寒,与狂风暴雪搏斗的场景,被形象地展现出来。

乐队在给男子群舞《松骨峰》伴奏时,呈现出的宏伟气势及对英雄的赞颂与舞蹈场面两者达到有机的结合,并取得很大成功。《鲜花献给华主席》这个舞蹈音乐是张建华创作的,乐队在演奏这个作品时,随着他创作的优美旋律,把我们的情绪引入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张千一给弦乐队与唢呐创作的《二人台牌子曲》,把唢呐和弦乐队很巧妙地融在一起,这一切一切都让我们的乐队在较短时间内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打下了一个相当好的基础。这就有了集全队最好的力量分布和人员组合的实力,排练了一个大的曲目,著名的《长征组歌》。

在排练这部作品时,我们有幸请来了作曲家、也是组歌的创作人员之一生茂老师为我们指导,并详细地讲解了这段组歌的背景和演奏、演唱的具体要求。

乐队指挥张建华、小提琴首席蒋志。

朗诵:陈喻生、魏宜勤。

第一曲、《告别》(合唱)

第二曲、《突破封锁线》(合唱)

第三曲、《遵义会议放光辉》(合唱、领唱:秦必学、柳力)

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合唱)

第五曲、《飞越大渡河》(合唱)

第六曲、《过雪山草地》(合唱、领唱:谢克绪)

第七曲、《到吴起镇》(合唱、领唱:谢克绪)

第八曲、《祝捷》(合唱、领唱:戴述国)

第九曲、《报喜》(合唱、领唱:曲淑萍)

第十曲、《大会师》(合唱)。

每台大戏的唱出,方方面面至关重要,一个人的表演,背后有许多人提供有力的保障。比如说:戴述国队长的板胡独奏,由谁给他拿椅子、由谁去给他摆好话筒位置、请他在哪个位置候场、还有给他伴奏的乐队队员的谱台由谁拿、椅子由谁拿,这一切都要在上场之前安排落实到位。

另外,扬琴和琴架上场这一摊活至少需要三个人才能完成。民乐合奏中那两件庞然大物,“准云锣”、“准十面锣”上场则需要更多人“协同作战,往台上挪动这两件大乐器的队伍更像只巨大的螃蟹搬家。“准云锣”架子上悬挂着若干个炮弹壳,“准十面锣”架子挂着大大小小的锣,它们之间不能相互撞击,每件都要有一个人捧护着,可想而知得需要多少人呀。

这一切都发生在前一个节目大幕关上的一刹那,舞台两侧以弩箭离弦之势,在绝不能有半点响动的前提下,奔向各自的位置,真可谓兵贵神速,这便是演出中的“抢台”。

有时某个节目刚要上场,正赶上这个演员“内急如厕”,怎么办?“救场如救火!”舞台总监断然决定“下一个节目快上!”早已在侧幕条候场着的演员立马要登场表演。

作者简介:

陈春光,1974年11月15日入伍,原38军112师宣传队演员。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国家一级作曲,1979年底复员后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专门从事为电影配录音乐,录了一些有影响的影片,诸如《红牡丹》、《人到中年》等等。中央广播电台录制了我的人物专访《陈春光成功了》及演奏的作品。

1990年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任创作室主任;曾荣获二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四十周年给予我“二炮成立四十周年砺剑贡献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服役银质奖章,曾获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大奖、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文华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作品)比赛金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解放军优秀文艺作品金奖、‘荷花杯’全国舞蹈比赛(舞蹈音乐)银奖等国内外及军队重大奖项。曾为电影《肝胆相照》、《中国勇士》,电视连续剧《兵团往事》、《紫藤》,大型电视片《中国军队》、《陈云》等上百部电影、电视剧谱写音乐,作有交响诗、室内乐、合唱、舞蹈音乐及民族管弦乐等各类题材的作品,并担任全军艺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委员。

来源:依依然拜读历史1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