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军旗下集合(1)高碑店回眸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07:06 1

摘要:一九七四年十月底,这个季节的北国冰城哈尔滨的天气让人们已经感觉到了初冬的丝丝寒意。青春年少且充满着昂扬朝气的我,正是在这时,圆了从小就想当兵的梦,穿上了渴望已久的绿军装。来到了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以北的高碑店——北京军区陆军第38军112师宣传队当上了一名文艺兵

我们在军旗下集合——高碑店回眸

作者 陈春光

模板制作朱晓青,鸣谢!

十六七岁的年龄,

十六七岁的男女,

我们在太阳下集合,

一二三四大步走向军旗。

一九七四年十月底,这个季节的北国冰城哈尔滨的天气让人们已经感觉到了初冬的丝丝寒意。青春年少且充满着昂扬朝气的我,正是在这时,圆了从小就想当兵的梦,穿上了渴望已久的绿军装。来到了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以北的高碑店——北京军区陆军第38军112师宣传队当上了一名文艺兵。

眨眼间,这身军装一穿就是四十三年。我时时为自己拥有着当兵的历史,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这些年,由于年龄逐渐增长,对于那些早已尘封的往事,常常在我脑海里一幕幕的闪现……恍如昨日。

一九七四年仲夏,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院来到哈尔滨为该院师资班招生。我怀着非常兴奋但又十分忐忑的心情去应考,虽然当时具备很好的演奏能力,可真上了台面还有些紧张,没想到一考即中。

记得在试唱环节,当考官拿出一份乐谱让我视唱时,因我从小眼睛视力不佳,我习惯性的把乐谱拿得很近,老师说:“你近视?”,“嗯!”我回答道。他这一问,我觉得没戏了(那个年代对视力要求很严格),事实上他们已经决定录取我了。

这之后没几天,解放军第38军112师战士宣传队指导员郎炳信来到哈尔滨招人。这位当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一身戎装,外披新式的军大衣,潇潇洒洒、风度翩翩,着实深深地吸引了我。加之我真是特别特别想当兵,尤其是喜欢那身绿军装,我自然选择了当兵,就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的老师们拿着批件,返回哈尔滨录取我进京时,我已经当兵去了部队。

当年的金秋十月,我和同批的哈尔滨六位老乡,乐队的包括:姒惠、李悦、尹凤柏(朝鲜族)、杨宝海和我,歌队的曲淑萍,一个车皮奔赴了部队(我们把一起从老家乘同“一辆火车”来当兵的人叫做“一个车皮”的)。

到北京后,在领兵首长的带领下,在站前广场乘大辫子公共汽车到了外交部街,把行李暂放在了迄今也不知道是哪位人的家里,之后去澡堂子洗去一身疲惫,又吃了饭。

大家直奔东华门,穿过偌大的午门广场,往左拐,一座红色的城楼进入眼帘,穿过拱门,蓦然回首,哦!这不是多少次我在梦里见到过的天安门城楼嘛,真是好激动啊,双眼湿润了……。

面对着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敬爱的毛主席画像,我从心底里默默地发誓:

一定要在解放军这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里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听党的话,跟党走,为党努力的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毛主席的好战士!愿把年轻的心奉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党,奉献给我们伟大的人民,为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我愿抛头颅、洒热血,甘当革命的一颗螺丝钉,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会奋不顾身、在所不辞!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贡献一切!

作者陈春光 1974年参军入伍后的第一张照片

一、军旅生涯从这一刻开始(一九七四年底)

从北京永定门火车站乘绿皮火车出发,沿京广线南行约八十多公里,到了河北省的高碑店。这里地处北京城的南面,是首都南大门的一座重镇。高碑店以它口味颇佳的食品“豆腐丝”,在京、津、冀三地及更大区域范围内很有名气。

从高碑店那座不大的火车站出来,坐上部队接我们的解放牌大卡车,一路途经广阔无垠的大地和炊烟袅袅的村庄、高碑店化工厂、师直属医院。最后卡车开进了掩映在高耸的新疆杨树、也叫“钻天杨”中那一片俄式旧兵营,这里就是北京军区陆军第38军112师的营房。

当时部队的番号为“4793”(老百姓称“九三”部队,按保定口音“3儿”念三声),在我复员离开这里之前一一二师的番号已更改为“51033”。

“给,裤头!”刚刚从师部医院调到宣传队来做卫生员工作的小女兵梁丽在忙碌的张啰着,给我们这批新兵发军装;“裤头? “裤头”是干啥的呀?”同一车皮来的,吹唢呐的老乡杨宝海十分不解地问到,没曾想这一问,却引来了大家的嘻笑……。

那时我才十七岁,充满着无知和懵懂;无比愉悦的军营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一九七四年,我们师在北京军区范围内,开始承担外事接待任务,而文艺演出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根据首长“要进一步充实队伍,以提高整体实力”的指示,部队及宣传队有关领导走出去,尤其在东北范围内,招进来了一大批各有所长的新兵,人员经过不断的融合、调整、淘汰,宣传队的业务实力得到日益加强。

我们这群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们,在“高碑店”兵营的几年中,有欢乐、有烦恼、有未脱的稚气,还有着青春年少的痴狂与张扬……。

我们所担负的演出任务很繁重。最多时,一年要完成一百多场演出,部队内外无不留下这支年轻队伍的身影;大大小小的演出平均三天一场,难得歇息。

宣传队那个小院里,每天都会传出歌队高亢的开嗓声、乐队此起彼伏的琴声和号声、演员队富有激情的朗诵声、舞蹈排练厅6100老式录音机播放的钢琴伴奏声,以及舞蹈演员“咚咚咚”跳踏地板的练功声;伴着舞蹈队长喊出的“一大、二大、三大四;五大、六大、七大八”......。

正是由于经历了那段时间的相互给予和良好影响及促动,使我们这个小宣传队走出了多位“人才”。

以至若干年后,这些“人才”经过自己不断的潜心专研、刻苦努力;学士、硕士、博士、教授、医生、企业家、表演艺术家,将军、大校等不同军衔、不同级别的军官等等相继出现。

他们中有的成为了享誉军内外知名的“艺术大家”、有些人担任了我军知名艺术团体的领导、有些人成为了著名高等学府的教授、还有一部分战友走出国门、定居海外。他/她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无比优异的成就……。难道“高碑店”的“豆腐丝”真是有什么非凡的灵性?

宣传队乐队拉低音提琴的陈航(现河北省交响乐团低音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曾在九十年代初,在总政歌舞团展现过他的演奏技艺,时任总政歌舞团政治干事的刘炽炎(原宣传队说快板和相声的演员兼队部文书),介绍陈航时说:“这是我们112师宣传队的老战友”, 在座的总政歌舞团的领导、指挥以及乐队演奏家听到陈航那具有高水准的演奏,都感到惊诧: “你们38军112师宣传队怎么有这么多人才啊!”。从这件事上说明了宣传队的业务实力和在外界的良好影响。

左起 陈航 刘志 陈春光 刘炽炎

那些年在全军文艺圈内经常会被人提及,一个小小的112师战士演出队,有着以刘志(士心)、张千一、刘炽炎、陈春光,号称38军“四大金刚”为代表的一支优秀的战士演出队,令人赞叹。

左起 张千一 陈春光

刘志人称“奇才”;张千一人称“天才”; 刘炽炎人称“高端人才”;陈春光人称“全才”。

我被称为“全才”如是说:

1995年我的钢琴作品《怡》,在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获得银奖时,张千一由衷地赞叹说:“钢琴作品的写作,在音乐创作中,属于更为高端的一个层次,所以拿到如此国际大奖实属不易!春光称得上是位名符其实的‘全才’啊!”

记得作曲家徐肇基(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创作室主任)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惊讶:“春光的‘钢琴’作品获得了国际比赛大奖?”我自豪地答到:“当年,我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时,选修的钢琴副科拿了95分的高分、键盘和声也拿了97分哦!”。

199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全国政协成立五十周年,拍摄了电影《肝胆相照》。我被受邀为该片担任作曲,我们宣传队的报幕员张燕在片中饰演宋庆龄(那时她已在海政文工团和中央广播艺术团多年)、演员队的徐晓霞饰演邓颖超(那时她已去总政话剧团多年)。

在宣传队解散十九年后,老战友在这里不期而遇。有一次饰演毛泽东的八一厂著名演员古月(张燕老公)对我们说:“一个师战士演出队真不得了哇,这么多专业人才,全军当属少见”。

据不完全统计:

112师宣传队人员最多时,曾达到一百二十多名;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南腔北调、吴侬软语,共同工作生活,情感真挚,其乐融融。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那时,我非常喜欢红颜色(当然现在依然如此),红颜色象征着一种热情,一种正义,一种融合,一种赞许,一种爱戴,一种憧憬,一种肯定,一种团结;它是蕴藏在前进道路上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脚步,是对世间由衷的善爱,是对美好生活深深的炽爱;它有着旌旗招展般的壮阔,也有着刺破青天的魂魄,更有着荡涤一切阴霾的威严。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是军帽上的那颗闪闪的红五星,是挂着衣领两边那飞舞的红旗,是“红色”吸引了我,在从军的路上,义如反顾,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

陈春光,1974年11月15日入伍,原38军112师宣传队演员。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国家一级作曲,1979年底复员后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专门从事为电影配录音乐,录了一些有影响的影片,诸如《红牡丹》、《人到中年》等等。中央广播电台录制了我的人物专访《陈春光成功了》及演奏的作品。

1990年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任创作室主任;曾荣获二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四十周年给予我“二炮成立四十周年砺剑贡献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服役银质奖章,曾获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大奖、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文华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作品)比赛金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解放军优秀文艺作品金奖、‘荷花杯’全国舞蹈比赛(舞蹈音乐)银奖等国内外及军队重大奖项。曾为电影《肝胆相照》、《中国勇士》,电视连续剧《兵团往事》、《紫藤》,大型电视片《中国军队》、《陈云》等上百部电影、电视剧谱写音乐,作有交响诗、室内乐、合唱、舞蹈音乐及民族管弦乐等各类题材的作品,并担任全军艺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自公众号38军子弟,鸣谢!

来源:依依然拜读历史1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