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讲坛|从临床研究到患者获益:创新药物引领下的肺癌防治与精准医疗突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23:01 2

摘要:在肺癌治疗与筛查的领域,每一次突破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从临床研究的卓越成果到创新药物的广泛应用,再到患者的感人故事,这些进展不仅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也为公众带来了更多的信心。

编者按:

在肺癌治疗与筛查的领域,每一次突破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从临床研究的卓越成果到创新药物的广泛应用,再到患者的感人故事,这些进展不仅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也为公众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医悦汇】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修益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袁双虎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思愚教授共同做客

贝家讲坛

栏目,从各自不同角度分析肺癌治疗与筛查方面的最新见解和实践成果,带您深入了解肺癌防治的前沿动态。

访谈嘉宾

▶ 北京肺癌诊疗中心主任

▶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

▶ 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

▶ 中国老年肺癌联盟主席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

▶ 中国控制吸烟与健康协会副会长兼肺癌分会主任委员

▶ 北京控制吸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肺癌分会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兼媒体传播委员会执行主任

▶ 全国控烟与肺癌防治协作组组长

▶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肿瘤健康教育分会主任委员

袁双虎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 安徽省肿瘤医院院长

▶ 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 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CRTOG)执行主委

▶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副主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放射防护等专委会常委

▶ 从事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胸部肿瘤精准放疗与综合诊治,成果多次入选欧美临床实践指南和国际放射肿瘤学教材,获国家及省部科技进步奖十余次。

王思愚

▶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

▶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会长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执行委员

▶ 《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

曾获奖项

▶ “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生存率的系列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R3)

▶ “可手术小细胞肺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R2)

▶ 2010第四届亚太地区肺癌大会(APLCC)获Travel Award

从研究到实践

自主创新国研药物的崛起

在二十年间,我国的药物创新工作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许多优秀成果竞相涌现,为我国患者提供了更多安全有效、可及性好的临床方案,减小了患者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诸多创新药物的出现,更使得我国的临床创新科研工作走上国际舞台,跻身全球前列。

自主创新药物的崛起与临床实践

支修益教授:随着我国对自主创新药物政策的持续支持,经过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国内众多医药企业已从最初的“跟跑型”“仿制型”“助跑型”,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肺癌新药研发领域的“引领者”和“领跑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我国在肺癌领域的声音愈发响亮,形象愈发鲜明,在全球肺癌新药研发、药物使用及诊疗规范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在加强,地位也正在提升。

我国在肺癌诊疗临床科研中积累的数据,进一步推动了肺癌诊疗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其中,近年涌现出的针对Ⅱ、Ⅲ期肺癌患者的围术期治疗的研究结果,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目前,我们已通过基因检测精准选择靶向药物,开展术前新辅助靶向治疗。此外,依托民族创新研发药品的诸多临床研究证据,我们还开创性地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术后辅助靶向治疗,为我国患者提供了安全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肺癌诊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希望更多临床医生能够深入掌握相关理论,熟练和科学地运用指南,提高手术技术,让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根治性手术,并按照指南、共识规范及时进行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精准选择治疗方案,开展包括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这将有助于延长患者的长期生存时间,使肺癌的慢性病化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我们呼吁更多人关注科普,并参与到肺癌的科普工作中。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我们期待更多媒体能够加入科普宣传队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传递科学预防肺癌的生活方式,传播新的肺癌诊疗理念与科研成果,让更多人了解到我国在医药领域尤其是肺癌领域的创新进展,让全社会树立坦然面对肿瘤的信心,了解科学防治肺癌的方法。

临床研究的突破

Ⅰb期埃克替尼的长期获益

王思愚教授:两年前我们曾报道了Ⅰb期埃克替尼的CORIN临床研究。今年,这一研究成果已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录用,所提交的论文将在会上以Poster(壁报)形式展示。

在本次ASCO会议上,我们即将报告的研究结果包括5年的无病生存率(DFS)和5年的总生存率(OS)。根据初步统计分析,5年DFS率达到了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年的总生存率则为98%,与对照组的9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迄今为止,这是首个针对Ⅰb期患者显示出总生存获益的临床研究。

此前公布的ADAURA临床中,虽然未单独报告Ⅰb期患者的总生存数据,但在其亚组分析中可以看出,并未显示针对Ⅰb期患者总生存差异。而我们的CORIN临床研究专注于Ⅰb期患者,且观察到了总生存获益,对Ⅰb期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

临床实践

创新药物为晚期肺腺癌患者带来希望

袁双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有这样一位晚期肺腺癌患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该患者存在EGFR基因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入院时病情已极为危重,需每日吸氧,且离氧后仅能行走数十步,生活质量和生存前景非常不理想。

当时,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大多为进口产品,但患者经济条件有限。恰逢我国首个国产EGFR-TKI药物上市,我们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尝试为其应用该新药。令人欣慰的是,患者症状迅速得到缓解,并且这种缓解状态持续了较长时间。在我记忆中,患者在第四次复查时,身体状态依然良好。

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创新药物为患者带来的显著益处,使患者获得了长期的疾病缓解,令人印象深刻。而这样的例子在今天相信已经不胜枚举。

从治疗到预防

创新描绘肺癌防治新蓝图

在肺癌治疗的前沿领域,专家们正不断探索如何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同时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从临床研究的深度洞察到个体患者的治疗奇迹,再到全国范围内的筛查与防控策略,这些努力共同勾勒出肺癌防治的新图景。

临床药物选择与毒副作用的平衡

王思愚教授:在疗效等效的前提下,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这是因为疗效与毒副作用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作为ICTAN研究的首席研究者(PI),在临床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第一代EGFR-TKI埃克替尼的毒副作用相对较低。从数据统计来看,其皮疹、腹泻的发生率以及对肝肾功能和心脏毒性的影响均明显低于包括第三代奥希替尼在内的多种治疗模式。

更为关键的是,埃克替尼采用每日三次的给药模式,这种给药方式能够显著减轻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降低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毒副作用的显著减少,使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以提高,从而能够更好地按时服药。在我们的临床研究中,大约90%的患者能够按计划完成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靶向治疗,这不仅保证了临床研究结果的完整性,也为统计分析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然而,如果患者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因毒副作用而退出或减少药物剂量,其疗效必然会受到影响。当然,尽管如此,第三代奥希替尼等方案在某些情况下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贝福替尼的临床优势与未来方向

袁双虎教授:贝福替尼具有两方面的显著优势。首先,在总生存方面表现突出。在某项研究中,其在二线治疗应用中的总生存期已超过30个月。其次,在脑转移患者群体中,该药物同样展现出显著疗效,颅内控制时间亦超过30个月。相较于其他TKI类药物以及传统化疗方案,这两项数据均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与常规化疗的对比中,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该药物的应用方向将不断拓展,尤其是在向更早期疾病阶段推进方面,例如术后辅助治疗的应用,以及在联合治疗中的探索。目前,与精准放射治疗手段或与靶向治疗相结合,在局部晚期和晚期患者中已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这种“强强联合”的治疗模式有望进一步优化,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肺癌筛查的多维度探查

支修益教授:近年来,我国在癌症的早筛早治领域持续发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项目,尤其是在肺癌筛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国家和各省市层面,肺癌筛查项目已广泛开展,随着胸部CT技术的普及与更新换代,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和分子标志物检测(如肺癌血清抗体七项、DNA甲基化等)的引入,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多维度的肺癌筛查模式。这一模式为早期发现和诊断早期肺癌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对于尚处于新兴阶段的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如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现象,导致部分人群对肺结节产生不必要的恐慌。鉴于此,我国亟需修订并出台专门的肺癌筛查指南,以及针对肺小结节的胸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在新冠疫情期间,胸部CT作为诊断新冠的金标准被广泛应用,由此发现的肺部小结节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主动肺癌筛查项目和机会性筛查(通过胸部CT检查发现的肺结节)的总人数已超过3.5亿。国内外数据均表明,首次进行胸部CT检查发现的肺结节中,95%以上为良性,多为陈旧性炎症而并非肺癌。因此,在筛查过程中,对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微小结节,应强调科学对待,避免过度渲染,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公众恐慌。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前,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建立中国肺小结节的大数据库,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此外,我国应尽快形成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专家共识和应用指南。由清华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研发的检测项目已应用近10年,对于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早期肺癌预测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全程监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除了肺癌血清抗体七项,DNA甲基化、循环肿瘤细胞等检测技术也应得到更多关注。我们希望国家主管部门在认定这些技术的临床价值后,通过政府谈判降低检测价格,并将其尽快纳入医保,以便更多肺小结节患者能够通过多维度评估明确结节性质,从而帮助医生判断这些小结节是否需要临床干预,是否需要因怀疑早期肺癌而进行外科手术。

通过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和媒体的共同努力,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缓解甚至遏制当前肺小结节过度治疗的趋势,引导公众正确面对肺小结节,避免因过度恐慌而将健康体检和肺癌筛查发现的肺小结节变成心理负担。

总结

在肺癌防治的多维探索中,临床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新的筛查技术和治疗手段持续涌现,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从早期肺癌的精准治疗到晚期肺癌的创新药物应用,从多维度的筛查模式到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实施,这些进展不仅展现了肺癌治疗的前沿成果,也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向。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肺癌防治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精准医疗的进步,共同迎接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来源:医悦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