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答——这个所谓的【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的名号,乃是同治帝跟光绪帝,积年堆砌,给我们这位老寡妇上的【徽号】,也就是【尊号】!
周文王,周武王到底是死后谥号还是生前尊号?
这个问题,众说那个纷纭!
【尧】【舜】【禹】,这是上古圣君们的真实名字吗?
这里的历史真相,更是出人那个意料——
授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懿旨......
慈禧不是叫【老佛爷】或者叫【西太后】吗?
什么时候,这位老太太又搞出这么一串反人类的头衔来了?
回答——这个所谓的【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的名号,乃是同治帝跟光绪帝,积年堆砌,给我们这位老寡妇上的【徽号】,也就是【尊号】!
当然,一个臭不要脸的统治者,在身前给自己堆砌的各种华丽头衔,才叫【尊号】;一个臭不要脸的统治者,在死后被~~堆砌的各种华丽头衔,就叫——【谥号】!
所以,本期的主题就是古代帝王们的【尊号】与【谥号】!
尊号,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
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应该是自从人类有了虚荣心以后,尊号这东西便也跟着【应运而生】了!
试问,谁不喜欢被人夸赞呢?
谁不喜欢被人夸赞【绝世容光】【允文允武】呢?
所以,普通人如你我尚且这么【臭不要脸】,更何况那些大权在握,有的是人拿号排队追捧的统治者呢!
大禹,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大禹其人,既不叫【大】,也不叫【禹】,更不叫【大禹】!
传说中,大禹其人,姓姒,名文命。
所以,用现在的姓名称呼方式,我们应该称呼大禹为——姒文命!
那么,【大】哪里去了?
回答——【大】者,伟大也,高大也!在这里就是一个溢美之词!
在这里就是形容治水有功的姒文命同志,形象极其高大,功业极其伟大!
如斯,大禹的【大】,就是大禹身前,被人【吹捧】的一个尊号!
当然,这种说法有争议,你也可以理解成——【大】是他死后的谥号!
那么,大禹的【禹】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这个稍后再提,这会子,我们先看看一代女皇武则天!
请问,武则天姓甚名谁?
废话,武则天当然姓武,而武则天的闺名有媚娘,华姑等各种说法!
那么,此处的【则天】是个什么东西?
回答——这是武则天退位以后,唐中宗李显给他妈上的尊号!
全称为——则天大圣皇帝!
但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这辈子,可不止【则天大圣皇帝】这一个尊号!
做皇后时,武则天与唐高宗二圣临朝,尊为——天后!
做太后时,武则天架空皇帝,把持朝政,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做皇帝时,武则天更是在加尊的路上越加越飘——
比如——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综上,有一派观点认为——
强行给自己装点门面,自抬身价的帝王,武则天绝对不是第一人,但是,【泛滥成灾】地给自己加尊,且越加越嗨的帝王,武则天绝对算得上是中华第一人!
因而,我大清的无冕女皇——慈禧老佛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享受着【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的超长尊号,也就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
这——原是我天朝统治者们的传统美德!
但是,慈禧生前的徽号,还真心不值一提,因为,康熙他奶奶——孝庄文皇后的徽号,才是历史之最!
所谓——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去掉太皇太后四个字,还剩足足二十个溢美之词!
当然,孝庄辅佐康熙,于国有功,极其孝顺的康熙皇帝极其肉麻地吹捧自己的奶奶,也算合情合理!
但是,慈禧死后的谥号,那就真心是历史之最了!乃是中国历史上谥号最长的女人,所谓——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去掉皇后二字,还剩足足二十三个臭美之词!
居然与康熙乾隆并驾齐驱!她也配?
好,既然说到谥号,接下来,就认真聊聊谥号!
谥号这东西,起源于何时?
有观点认为,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谥号。
但一般来说,成系统的使用谥号,起源于西周!
《逸周书.谥法篇》里说——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
建功于牧野之中,终葬,乃制谥叙法。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什么意思?
简单粗暴理解就是——谥号者,就是对你一生作为,进行客观公正的盖棺定论!
所谓——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
比如——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文武二字,便是这两位帝王的谥号——
《逸周书.谥法》篇里说——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
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如斯,刘恒得【文帝】之号,就是说——
刘恒是一个博爱,慈悲,懂得治理国家,最能体恤百姓的有德君王!
再看——
刚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
如斯,刘彻得【武帝】之号,就是说——
刘彻是一个勇武刚强,平定了人间灾祸——特指北击匈奴的武功卓越的君王!
那么,谥号制度,真的这么客观公正?且系统地起始于西周初年吗?
不急,我们且回到上古时代,看看那几位有名的上古君王之谥号!
尧帝,我们都熟悉!那请问,尧帝的谥号,是什么?
是不是答不出来?
尧帝有谥号吗?
有,就是【尧】!
《康熙字典》里综合性地解释了【尧】的意思——
《说文》高也。从垚yáo,在兀上。高远也。
《白虎通》尧犹峣也。峣峣,至高貌。古唐帝。
又《谥法》翼善传圣,善行德义,皆曰尧。
什么意思?
尧者,在各种古籍里,都是形容山峰之高大险峻!
上古时期,有个君王,也被称之为尧!
那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帝喾的儿子,一个姓伊祁,名叫放勋的部落首领!
因为他符合《谥法》里所谓的【翼善传圣,善行德义】的美德,也就是很会散播温暖散播爱的美德,所以,这位部落首领死了以后,就被追谥为【尧帝】!
意即——一个光辉形象伟岸如山的上古君王!
再看——舜帝!
请问,舜帝的谥号,又是什么?
是不是又答不出来?
舜帝有谥号吗?
有!就是【舜】!
还是《康熙字典》里,综合性地解释了【舜】的意思——
《说文》草也。蔓地连华。
《传》舜,木槿也。
《史记·五帝纪》虞舜者,名曰重华。
《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
什么意思?
舜者,在古代各种典籍里,都是指代某种草,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
而上古时期,有一位君主,也被称为舜!
这位君主是谁呢?
就是有虞部落的首领,一个姓姚,名重华的男人!
这一位部落首领,因为符合《谥法》里所谓的【仁圣盛明】之美德,因而在其死后,被追谥为【舜帝】!
意即——一个【仁圣盛名】,让老百姓的生活像【草木】一般【繁盛】的有德明君!
最后,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大禹——
不用我再拐弯抹角,大禹的【禹】也是大禹其人的谥号!
还是《康熙字典》里的系统解释——
《史记》裴注:受禅成功曰禹。
《书》疏:渊源流通曰禹。
什么意思?
禹的本意就是使河流顺畅流通!
而在【谥法】里,建立功勋接受禅让者,就被称之为【禹】!
所以,大禹的意思就是——一个伟大的,会疏导河流,治理水患的,最后受禅登位的有德君王!
慢着,【尧】【舜】作为谥号被那样解读,还算有道理;但是【禹】这个字,为什么会被理解成【受禅成功】呢?
怎么感觉像是先知道了大禹接受了舜帝的禅让,才【后发制人】地将【禹】这个字,强行解释成了【受禅成功】?
不急,我们且移步到传说中谥号开始被系统性使用的西周初年!
姬昌姬发父子,史称——周文王,周武王!
请问,这是他们身前的尊号,还是死后的谥号呢!
如果问我,我会直接说——这当然是谥号!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我们惯性理解的所谓【历史常识】,却又争议满满!
利簋,又叫武王征商簋,这件镇国之宝,乃是目前出土的,唯一能证明【武王伐纣】的文物!
但,这不是此处的重点,此处的重点是这樽宝鼎上的铭文——
珷【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赐右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yí。
什么意思?
粗暴理解就是——武王伐纣,始于甲子日的早晨,结果,到了下午就成功了。
后来,在辛未日那天,也就是甲子日后的一个礼拜,武王驻兵于阑那个地方,赏赐了一个金器,也就是青铜器,给一个叫利的人!
给他做什么呢?用来祭祀利的祖先檀!
那么,分析这段铭文是要干嘛?
是因为——有一派观点以利簋铭文为铁证,认定——【武王】不是姬发死后的谥号,而是姬发死前的尊号!
同理——
献侯鼎上有铭文——
唯成王大才宗周,赏献侯嚣贝,用作丁侯尊彝。
遹簋上也有铭文——
唯六月既生霸,穆王在京。
综上,王国维等一派学者据此认为——周朝初年的文、武、成、康、昭、穆等王号,皆是这些周天子活着的时候的尊号,而不是死后被追封的谥号!
我们熟悉的郭沫若同志对于谥号起源的观点更为激进,他甚至认为——记载着《谥法》的《逸周书》乃是战国时代的伪书,里边记载的所谓周公旦制定谥法的文字,都是后人根据已经发生的历史,已经存在的谥号,【倒果为因】的托古之作!
注意,这里跟前文接续上了!
《谥法》里说——受禅成功曰禹!
这明摆着就是——编书之人知道历史上的大禹是接受过禅让,才【倒果为因】地将【禹】解释成了【受禅成功】!
如果,【禹】这个字自古以来就指代【受禅成功】!
那,接受汉献帝禅让的曹丕,为什么不被追谥为【魏禹帝】,而是被追谥为【魏文帝】呢?
试想,【文帝】者,哪有【禹帝】之名号显得【资格】更老,名望更大呢?
好,继续回到——周文王周武王的【文武】二字之上!
经过之前各种宝鼎的出面【辟谣】,此时此刻再问一句——
文王,武王,甚至包括后来的,成王,康王,到底是谥号,还是尊号?
我的回答是——不知道!
或者,我更偏向认为这还是谥号!
因为——那些出土文物,那些所谓的铁证,到底是什么时候铸造的,犹有争议!
因而,上边的武王,成王,穆王到底是尊号,还是谥号,依旧会继续被争议下去!
此处,我只想说,我才疏学浅,不懂考古研究,不懂甲骨金文,不懂什么什么年代测定法,因而,我就不自作聪明地去【争议】这个业界大牛们都争议不清楚的争议话题了!
最后,且搬出我祖龙皇帝来压个轴,说个话——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说——
朕闻太古有号毋wú谥,中古有号,
死而以行为谥。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
自今已来,除谥法。
如君所见,我祖龙皇帝很讨厌谥号制度,很讨厌被别人议论的感觉,觉得【谥号】这东西是【妄议君父】的大逆不道之举!因而,他大手一挥,谥号制度在有秦一朝,暂时灰飞了个烟灭!
对此,我想问——秦始皇是单纯讨厌听满朝文武,特别是那些个酸腐文人背着他嚼舌根,还是因为自身的不自信,害怕接受历史与人民的审判呢?
我个人觉得,看似无比自信的他,还是无比的不自信!
他的列祖列宗们,都不忌惮后人如何追谥,怎么偏偏他就这么矫情呢?
而且,以他身前所立之功勋,他也应该有自信自己百年之后,至少在本朝会得到一个美谥!所以,这位所谓的千古一帝,到底在厌恶什么?或者说害怕什么?
说到这儿,我忽然想到了后世某一位,经常拿来跟秦始皇相提并论的所谓【暴君】——杨广!
杨广,谥号——隋炀帝!
【炀】字什么意思?
《谥法》里说——
去礼远众曰炀。
好内远礼曰炀。
好内怠政曰炀。
肆行劳神曰炀。
不用过多解释,反正不是好词!
但是,我们熟悉的隋炀帝,最开始的谥号,并不是隋炀帝,而是隋明帝——
《资治通鉴》里说——
隋炀帝凶问至东都,戊辰,
留守官奉越王即皇帝位,
......追谥大行曰明皇帝,庙号世祖。
如君所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祖!
这是相当相当高的历史定位啦!
当然,这种虚假的历史定位,不过是自己人哄骗自己人的自我遮羞罢了!
所以,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一转脸,就给杨广正名为了——千古传颂的隋炀帝!
所以,我盲猜——厌恶且废除了谥号制度的秦始皇,可能是未卜先知了他那异父异母的【亲兄弟】——杨广的历史结局,才有【先见之明】地禁绝了后人【妄议君父】的有效渠道!
奈何,文官的笔,百姓的嘴,你禁绝得了一时,你禁绝得了千秋万世吗?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样的美梦,也只能是一场梦罢了!
来源:时光漫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