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是全球第三的金融中心,近年来港股新经济公司(科技、生物医药、AI等)在逐步取代传统金融地产主导地位,是对内地投资品种的重要补充。内地投资者可通过QDII、港股通、ETF互联互通、互认基金、跨境理财通等制度安排购买港股或相关金融产品,但更为便捷的方式是购买内
香港是全球第三的金融中心,近年来港股新经济公司(科技、生物医药、AI等)在逐步取代传统金融地产主导地位,是对内地投资品种的重要补充。内地投资者可通过QDII、港股通、ETF互联互通、互认基金、跨境理财通等制度安排购买港股或相关金融产品,但更为便捷的方式是购买内地上市的港股ETF。当前沪深交易所上市的146只主要投资于港股的ETF可分成宽基、行业、主题、策略型。其中跟踪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的产品规模较大,港股红利策略指数、创新药指数、消费和金融行业等指数已有产品挂钩。
内地投资者可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或内地上市的港股ETF便捷投资港股。
香港资管行业发达,吸引全球资本,港股可作为内地资产的有益补充
截至2024年底,香港股市包含263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5万亿港币,其中金融、可选消费、信息技术行业市值占比过半。投资者结构上,港股通持股占比为11%,偏好持有金融和资讯科技业,且南向通净买入额屡创新高,在港股成交额占比已达18.3%。截至2023年末,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行业管理的资产总值为31万亿港元,其中资产管理与基金投顾业务的规模占比超过70%。从投资者资金来源来看,非中国内地及香港投资者的资产占管理资产总值的比例为54%。在资产端,60%投资于中国内地及香港以外的市场。
内地投资者可通过互联互通等制度安排投资港股资产
中国内地投资者的全球投资比例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内地与香港两地持续推动互联互通。截至2025/3/31,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沪深港通投资于香港上市的544只股票;通过ETF互联互通投资于香港上市的17只港股宽基、主题、策略等ETF;通过基金互认制度投资于在香港注册发行的41只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公募基金;通过跨境理财通,大湾区合资格居民可购买香港发售的投资于大中华区的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海外债券、外币存款等金融产品。随着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不断融合,跨境资金流动还将持续扩大。
国内外指数公司编制了系列指数以反映各类港股的表现
为了多角度、全方位反映港股资产的表现,各指数公司围绕香港市场编制了系列指数。恒生指数公司的恒生指数系列历史悠久且影响力较大,包含市值指数、因子指数、策略指数、行业指数等7个类别,并按指数成份股的上市地域分类为香港上市、跨市场及内地上市。中证指数公司分别在香港指数和沪港深指数系列下编制了197条和115条指数,其中41条指数有产品挂钩。海外标普、明晟、富时等国际知名指数公司也有专门的大中华区股指或香港市场股指,但国内挂钩这些指数的产品数量较少。
内地发行的港股ETF有146只,覆盖宽基、行业主题、策略等指数
当前内地已有146只已上市的投资于港股的ETF可供投资者选择,我们将其划分为宽基、行业主题、策略型ETF,并比较其跟踪指数。恒生指数、港股通50等港股宽基指数相关性高,行业分布较为接近。港股策略指数主要为红利类,其中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与其他指数相关性相对较低,历史业绩突出。行业主题指数包括科技、医药、消费、金融等类别,科技指数中恒生科技指数最受关注,港股通科技等指数与其相关性较高;医药指数包括港股医药行业指数及创新药赛道的6个指数;消费指数以恒生消费指数为代表反映香港消费股表现;金融指数则包含了银行、非银、证券等5个指数。
正 文
01香港资管行业发达,吸引全球资本,港股是内地资产的有益补充
2025年3月全球最具权威的衡量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标——“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GFCI)发布,显示纽约位居榜首,伦敦位居第二,中国香港位居第三。香港金融行业发达,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本,同时港股资产可作为内地投资标的的有益补充。
香港股市:金融、可选消费、信息技术行业市值占比过半
截至2024年底,香港股市包含2631家上市公司(主板2308家,创业板323家),总市值达到35万亿港币规模。其中主板(Main Board)定位于服务成熟的大型企业,如全球行业龙头、内地国企及盈利稳定的企业,例如腾讯控股(0700.HK)、汇丰控股(0005.HK)等;创业板(GEM)为中小型创新企业设计,聚焦生物科技、新能源、金融科技等高成长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创业板面临着流动性枯竭、退市机制低效、上市公司质量低下等问题,投资价值较为有限。香港创业板里半数股票长期为“零成交”状态,大多数股票沦为“仙股”,截至2024年底总市值不足550亿港元,市场活力明显不足。除此以外,港股的退市程序较为冗长,执行力度不足,退市后的配套机制有所欠缺,导致部分“壳公司”和“僵尸股”长期滞留在市场中。
不过近年香港证监会和交易所为此也做出了众多努力,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祁斌于2025年3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中就提及:一要编制发布《香港资本市场发展蓝图》,为市场提供中长期预期;二是加快推动香港资本市场与高科技企业结合,打造“中国硅谷”;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监测应对,优化内地和香港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促进港股和A股市场良性互动、协同成长;四是在港举办“香港全球金融与产业合作峰会”,打造全球产业合作高地。
从行业分布来看,当前港股市场中金融、可选消费、信息技术市值占比过半,其中可选消费行业中包含阿里巴巴-W(9988.HK)、比亚迪股份(1211.HK)等具备一定科技、制造属性的公司。近年来港股新经济公司(科技、生物医药、AI等)在逐步取代传统金融地产主导地位,也是对内地股票市场投资品种的重要补充。
从投资者结构来看,截至2025/3/31,国际中介机构(如欧美资管公司、主权基金等)占据主导地位,偏好资讯科技业和非必需性消费行业股票。港股通持股占比为11%,高于中资中介机构和香港本地中介机构,偏好持有金融和资讯科技业股票。
在资金流向方面,2024年南向通的净买入额达到8079亿港元,在香港市场的成交额占比持续提高,已达18.3%,创下2014年(即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推出首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香港资管行业:管理规模超30万亿港元,投资者类型多样
截至2023年末,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行业管理的资产总值为31.19万亿港元,它分为资产管理与基金投顾、私人银行与私人财富管理、信托服务和管理三大类业务。其中资产管理与基金投顾业务的规模占比超过70%。近年私人银行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贡献了较高的资金流入。从投资者资金来源来看,非中国内地及香港投资者的资产占管理资产总值的比例为54%。在资产端,60%投资于中国内地及香港以外的市场。期间内地相关机构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的规模增长4%至2.68万亿港元,连续两年增速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资产管理与基金投顾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22.90万亿港元,其中55%的资产在香港管理,剩余45%的资产则委托与海外其他办公室或第三方管理。
根据香港证监会2023-2024发展年报,截至2024年3月31日香港持牌机构为3246家,其中约有15%由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及欧盟的海外金融集团掌控,有2140家获发牌能进行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的受规管活动,302家为开放式基金公司(含274家私人开放式基金公司)。持牌人数达到44493人,在港注册成立的基金数量为926只,资产规模达1780亿美元。
截至2024/3/31,能在香港公开发售的证监会认可的集体投资计划共有2951项,其中非香港注册成立的为1425项。具体如下:
02
内地投资者可通过互联互通等制度安排投资港股资产
中国内地投资者的国际投资较为不足,2023年中国的境外投资组合占GDP的百分比仅为6%左右,而美国这一比例为70%,因此海外投资仍有很大增长空间。近年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不断融合,跨境资金流动日益扩大,内地与香港两地持续推动互联互通,QDII与QFII制度、沪深港通、基金互认安排、债券通、跨境理财通、ETF互联互通、互换通等工具相继推出,以下我们简要介绍内地投资者投资于港股市场的渠道和方式。
港股通:直接投资于港交所上市的股票
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与深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分别于2014年及2016年相继实施,沪深港通制度允许内地投资者和香港投资者通过本地的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制度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沪深港通制度不仅是两个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该制度推出的目标包括消除两地市场的制度壁垒、深化两地股票市场的交流合作、扩大两地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以期将新兴加转轨明显的内地股市与成熟度更高的香港股市对接,促使内地股市走向成熟。此外,借助沪深港通实施契机吸引更多境外资金和投资者,尤其是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改善内地股市的投资者结构、引导价值投资理念,进而提升市场效率。以下是港股通投资的相关规定:
截至2025/3/31,港股通可投个股数量为544只,覆盖的流通市值占港股流通市值的88.25%,其中能源业、电讯业、金融业占比高于95%。通过港股通制度安排,内地投资者已经可以较为便捷地投资到较多大市值港股标的。
ETF互联互通:17只香港上市的ETF可选
2022年ETF被正式纳入互联互通标的,是互联互通机制升级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互联互通下的ETF交易安排基本参照股票,遵循内地、香港两地现行的交易结算规则和运行模式,两地的投资者可以像买卖两地市场的股票一样相互买卖合资格的ETF。从下表可以看到,当前南向可买的互联互通ETF主要跟踪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也有产品跟踪红利、生物科技、ESG等主题指数。
互认基金:内地投资人可购买注册于香港的公募基金
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于2015年共同推出基金互认计划,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内地及香港基金按照法定程序获得认可或许可在对方市场向公众投资者进行销售。2024年1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修订后的《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规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
截至2025/3/31,41只共134个份额的注册于香港的互认基金可被内地投资者购买。其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大多投资于亚洲市场股票,少量投资于美股或者非亚太地区股票。
跨境理财通:允许合资格个人投资者购买投资于大中华区的股票基金
“跨境理财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旨在促进大湾区内地与港澳之间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该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和港澳投资者通过区内金融机构体系建立的闭环式资金管道,跨境投资对方金融机构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
跨境理财通的突破性在于提供一条正式和便捷的渠道,首次允许零售投资者直接跨境开设和操作投资户口,有更大的自主度去选择理财产品。跨境理财通是国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创举,是促进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的政策突破,也是推进湾区民生金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创新安排。
按照监管要求,通过跨境理财通的南向通,内地合资格个人可以买到主要投资于大中华区的股票基金等产品,详细内容可以参阅《跨境理财通业务细则及产品池浅析》(2024/11/20)。
03国内外指数公司编制了系列指数以反映港股表现
为了衡量港股的表现,各指数公司编制了一系列港股的综合、规模、行业、策略、ESG等指数。本章我们介绍各指数公司编制的核心港股指数,部分港股指数在内地已有相应产品挂钩。
恒生指数公司的香港股指系列兼具广度和深度
恒生指数有限公司于1984年成立,乃恒生银行全资附属机构,为香港首屈一指的指数公司,所编算的指数涵盖香港及中国内地市场。恒生指数公司负责编算及管理的恒生指数系列自 1969年推出就被视为香港股票市场的重要指标。恒生指数公司一直站于市场最前线,并且推出不同系列的市场指标,协助投资者做出投资决定。
恒生指数系列分为七个类别:市值指数、因子指数、策略指数、行业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全球指数及固定收益产品指数,并按指数成份股的上市地域分类为香港上市、跨市场及内地上市。所有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已依据其业务性质而被编入恒生行业分类系统下不同行业及业务类别。因此可以说,恒生指数系列从多角度全方位覆盖和刻画了港股上市公司及其表现。
除了广度之外,恒生指数公司也在围绕核心重点指数,不断深入拓展其全面的指数生态系统。我们以历史最为悠久的恒生指数为例予以说明。
恒生指数于 1969 年 11 月 24 日推出,已从一个由 33 只成份股组成的新兴指数,发展成为海内外知名且获广泛引用的香港股票市场指数。恒指目前由82 只成份股组成,旨在反映香港股市整体表现。55 年来,随着香港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历经合并、收购及私有化,不少成份股进进出出。恒指1969年推出时的 33 只成份股中仅有 4 只成份股仍维持其成份股地位。
过去数十年来恒指经过多轮改革和提升,目的均旨在维持市场代表性并捕捉香港金融市场的演变。首轮重大提升发生在2006年,所做出的变动包括指数编算方法从总市值加权改为自由流通调整市值加权,并开始纳入 H 股,从而令指数成份股数目自推出以来首次出现变化。另一次主要变动则为2021年,所做出的提升包括将指数成份股数目上限改为100只以改善市场覆盖率,以及透过从七大行业组别选择成份股以扩大行业代表性等。此外,在将成份股候选资格范围扩大至主要上市的外国公司之后,恒指从代表在香港上市的大中华公司,重新定位为更全面代表整体香港股票市场的基准。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恒指已由恒生银行的内部参考指标,发展成为获全球认可的香港股市基准,围绕恒指已形成全面的产品生态系统。恒指是多类衍生产品的基础指数。恒指期货于 1986 年 5 月推出,其后于 1993 年 3 月推出恒指期权。自此以来,这些衍生产品已获得愈来愈多国内外投资者的参与。例如 2024 年前 10 个月,恒指期货和小型恒指期货交易量占香港期货交易总量的近35%。首只追踪恒指的 ETF(亦是香港首只上市的 ETF)于 1999 年推出,截至2024年10月底,包括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及杠杆及反向产品(L&I)的交易所买卖产品(ETP)在内,追踪恒指的 ETP数目已增加至15只,资产管理总额达250亿美元。
中证指数公司有香港指数和沪港深指数系列
中证指数系列中的跨境股票指数里包含香港指数和沪港深指数,其中香港指数下已发布了197条指数,其中23条指数有挂钩产品;沪港深指数下有115条,其中18条指数有挂钩产品。
以下是有产品挂钩的中证香港指数和沪港深指数。主要包括港股通综合指数、红利策略指数、以及金融、消费、科技等行业主题指数。
内地较少产品挂钩标普、明晟、富时等国际指数公司的港股指数
标普、明晟、富时等国际知名指数编制公司也有度量港股和港股通或大中华地区股票表现的指数。但内地挂钩这些指数的产品数量较少,以下展示了标普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相关指数。
另外MSCI明晟、富时罗素等指数公司也有编制关于香港股票市场的指数,不过内地暂无产品挂钩。香港市场有相关产品分别跟踪MSCI香港(美元)(934400.MI)和富时中国50指数(830008.XI),例如iShares MSCI香港ETF(EWH.P)、ProShares空头富时中国50指数基金(YXI.P)等。
04内地发行的港股ETF有146只,覆盖宽基、行业、策略等指数
除了通过沪深港通直接购买香港股票,或者通过ETF互联互通、基金互认、跨境理财通等方式购买在香港注册的基金产品之外,内地投资者也有众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投资于港股的ETF产品可以选择,从而更便捷地投资于港股资产。
我们梳理了截至2025/3/31的所有内地上市的ETF,将其中投资于港股的ETF挑选出来,包括QDII ETF和股票型ETF,共计146只。其中港股QDII ETF多为较早成立的产品,在港股通机制建立后,由于QDII额度较为稀缺,大多基金会选择通过港股通进行港股投资,不过通过QDII投资港股具备一定优势:(1)投资范围更广,可投资港股通以外的标的或衍生工具;(2)部分通过外汇直接持有的港股分红税率为10%,低于港股通渠道的20%。但QDII的资金交易效率更低。
我们进一步将内地上市的港股ETF分类为宽基、行业、主题、策略型,统计结果如下:
以下是港股ETF跟踪规模前十的指数列表,其中既有恒生科技、港股通互联网等主题行业指数,也有恒生指数这类宽基指数,还有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这类策略型指数。
港股宽基:指数大多重仓金融行业,恒生指数历史最为悠久
在港股宽基ETF方面,主要跟踪的是恒生指数、沪港深300/500指数、港股通50指数。其中华夏基金的港股恒生指数ETF规模较大,另外易方达和汇添富的港股ETF管理费率较低,为0.15%,其余港股ETF管理费率均不低于0.50%。
港股主要的宽基指数如下所示。各指数中沪港深300和沪港深500既包含港股也包含A股,其余指数均全部持有港股,其中港股通50指数成份股数量最少,为50只,但其成份股中位数市值最高,达2091亿元。港股宽基指数中,港股通中国100的PE_TTM最低,为9.71倍,中华港股通精选100最高,为15.38倍,其对应的股息率也相对偏低。大多宽基指数以金融为第一重仓行业,其次为可选消费和信息技术行业。个股集中度方面,港股通50指数前十大重仓股占比超过65%,中华港股通精选100也在60%以上。从收益和回撤表现来看,过去4年时间里恒生指数、港股通中国100表现相对占优。
从相关系数来看,恒生指数与港股通50、恒指港股通、中华港股通精选100、港股通中国100都高度相关,都能有效反映香港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而包含了内地上市公司的沪港深300和沪港深500走势较为接近。
港股红利: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与其他指数相关性较低
在港股策略ETF方面,所有ETF均为红利或红利低波类产品,且超过半数的港股策略ETF规模超过10亿元,管理费率普遍在0.50%,但这些ETF跟踪的红利指数众多,部分指数还伴有央企等概念。
我们将各跟踪指数的信息对比如下。在10个港股通红利指数中,有3只叠加了低波因子,分别是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港股通红利低波、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从加权方式来看,8个指数采用了股息率加权的方式,仅有港股通红利低波、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在成份股的自由流通市值方面,港股通高息精选覆盖的最小,为1.63万亿元,恒生中国内地企业高股息率覆盖的最大,为4.76万亿元。各指数的PE_TTM在6-9倍,港股通高息精选相对稍高,为8.95。股息率均在6%-8%,港股通高股息最高,为7.69%。大多指数的重仓行业为金融、能源、工业、公用事业等,其中港股通红利低波在工业行业的占比相对较高,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红利在金融行业的集中度较高。港股通高息精选和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的成份股集中度较高,前十大个股占比高于70%。从收益和回撤来看,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和央企红利等几个指数相对占优。
从港股红利指数的相关系数来看,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与其他指数相关性相对较低,港股通红利低波与港股通高股息等多个指数的相关性系数均在0.9以上,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与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红利、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相关系数高达0.95以上。
港股行业主题:港股科技、医药ETF可选品种较多
在港股主题和行业ETF方面,我们将其细分为科技/互联网、医药、消费、金融、区域发展、央企国企、其他等主题板块,并观察同类指数之间的异同点以及业绩表现。
科技:恒生科技指数最受关注,港股通科技等指数与其相关性较高
在港股科技互联网指数中,我们纳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游戏传媒等行业主题指数一并予以展示,但这些细分赛道指数与科技互联网指数在样本空间和成份股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从下表可以看到,大部分有ETF挂钩的港股科技互联网指数由中证指数发布,但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恒生科技指数。港股科技互联网指数的成份股数量多为30只或50只,仅SHS科技100的成份数量接近100只。除细分赛道指数外,各指数的自由流通市值分布在6-9万亿元,PE_TTM分布在20-30倍,仅全球中国互联网指数不到9倍,股息率通常也不高,多数不到1%。值得一提的是,SHS科技100等指数成分里既包含香港上市公司,也包含内地上市公司,而全球中国互联网等指数还包括一部分美股标的。
从业绩走势来看,港股通科技和SHS科技100指数长期业绩表现较优,且SHS科技100指数的回撤相对更低,这与它的成份股数量更多有一定关联。在过去1年里,港股通科技和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的业绩弹性更大。
以下是各港股科技互联网指数的相关系数,其中恒生科技、港股通科技、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港股科技、港股通互联网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而全球中国互联网、中国互联网30、中国互联网50三者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9。
医药:创新药指数编制方法大同小异,业绩走势有所差别
港股医药尤其是创新药备受内地投资者关注,以下是有ETF产品跟踪的港股医药指数。中证指数、恒生指数、深交所都有发布港股医药相关指数,各指数的成份股数量分布在35-70只,其中恒生医药保健指数是反映恒生综合指数里主要经营医疗保健业务成份股公司的表现,包含范围最广。涵盖了沪深两市医药公司的沪港深500医药、SHS创新药、恒生沪港深创新药50的自由流通市值更高,PE_TTM也相对较高。各港股医药指数的股息率均超过1%,不过最高的港股通医药C指数也仅为1.96%。
从业绩走势来看,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业绩弹性较大,近1年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收益最高,但2020年以来的最大回撤也最大。整体来看,港股创新药(CNY)相对抗跌,且近1年业绩弹性较好,整体回撤控制也较优。
从港股医药指数间的相关系数来看,港股通医药C、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指数、恒生医疗保健等行业指数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达0.98以上。沪港深500医药、SHS创新药、恒生沪深港创新药50三者走势较为接近。创新药指数之间相关性整体较高,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与港股医药指数的整体相关性也较高。
消费:传统香港消费股仅恒生消费指数能够反映
有ETF跟踪的港股消费指数数量不多,港股通消费、恒生消费主要反映香港上市的消费公司表现,而SHS品牌消费50、SHS线上消费、SHS消费龙头则还包含沪深两市的消费公司,除此以外,我们将港股通汽车的信息一并罗列如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指数名称中包含“消费”,但从其实际成份股来看,港股通消费、SHS线上消费重仓港股科技股,SHS品牌消费50重仓内地的消费股,SHS消费龙头既有港股科技股,也有内地消费股,与传统定义的“消费”有所出入。仅恒生消费指数是主要投资于港股消费股的,其代表性ETF为广发恒生消费ETF。
恒生消费指数与港股通消费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4,相对较高,但与其他消费指数间的相关系数均不足0.9。
金融:沪港深三地金融股均有指数可投资,银行AH指数叠加策略以优选银行股
港股金融行业主题指数的样本空间有所不同,H300金融服务港币、港股通内地金融的选股范围包含银行、保险、券商,但前者是在香港市场上市即可,后者反映的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金融行业公司。港股通非银和香港证券则主要反映香港的非银和证券行业股票。银行AH主要投资于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银行股,如果样本公司经汇率调整后的内地市场证券价格除以香港市场证券的价格比率小于 1.05,则选取内地市场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之则选取香港市场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从业绩回报来看,银行AH指数过去较长时间里业绩表现较优,且回撤相对更低。
港股金融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如下,H300金融服务港币和港股通非银、港股通内地金融之间相关性较高,与香港证券、银行AH走势较为不同。
其他主题:港股区域发展、央企国企、黄金、教育等主题指数也有少量ETF跟踪
除了上述科技、医药、消费、金融等板块外,当前也有跟踪其他主题指数的ETF。例如跟踪区域发展的指数,或者国企央企的指数,另外也有港股的黄金股、教育股等。以下是各指数的基本信息和历史业绩表现,但当前跟踪这些指数的ETF数量和规模有限。
风险提示:
本报告不涉及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不涉及对具体基金产品的投资建议,亦不涉及对具体个股的投资建议;投资者需特别关注指数编制公司、基金公司等官方披露的信息。
研报:《港股市场指数及ETF分类筛选 ——ETF智投系列研究之十》2025年4月19日
林晓明 研究员 S0570516010001 | BPY421
张 泽 研究员 S0570524020002 | BRB322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