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月的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田野,王敏站在新购置的约翰迪尔拖拉机驾驶室里,透过挡风玻璃望着眼前这片延伸至地平线的土地。五年了,当初的217亩试验田如今已扩展到了800亩,横跨三个行政村。他轻轻推动操纵杆,这台价值60万的大家伙发出低沉的轰鸣,身后的旋耕机开始翻动泥
沃土新生(三)
三月的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田野,王敏站在新购置的约翰迪尔拖拉机驾驶室里,透过挡风玻璃望着眼前这片延伸至地平线的土地。五年了,当初的217亩试验田如今已扩展到了800亩,横跨三个行政村。他轻轻推动操纵杆,这台价值60万的大家伙发出低沉的轰鸣,身后的旋耕机开始翻动泥土,黑油油的土壤像波浪一样翻滚开来。
"王总,东头那块地的传感器数据传过来了,墒情正好,今天能播完。"对讲机里传来雇工老赵的声音。
王敏按下通话键:"好,让无人机再飞一遍,检查有没有漏耕的地方。"
远处的田埂上,几个村里老人背着双手观看这机械化作业的壮观场面。七十多岁的李老汉摇摇头感叹:"现在的后生种地,连鞋都不沾泥喽!"
这话通过敞开的车窗飘进王敏耳朵,他不由得笑了。确实,如今他下地的时间少了,更多时候是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分析各种数据——土壤养分、气象预报、市场行情...但正是这种"不沾泥"的种地方式,让他的收入比传统农户高出十倍不止。
中午休息时,王敏来到田边的临时工棚。十几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正坐在里面吃午饭,他们都是村里留守的老人,农忙时来帮忙做些机器干不了的细活——补苗、清沟、捆扎秸秆。王敏给他们的工资是每天150元,还管两顿饭。
"王老板,尝尝我家老婆子腌的酸菜。"张老汉递过来一个玻璃罐。
王敏接过,夹了一筷子送入口中,酸辣爽脆的口感让他竖起大拇指:"张叔,这手艺绝了!要不要考虑多做一些,放到我们'禾丰源'的网店里卖?"
"这玩意儿也有人买?"张老汉惊讶地瞪大眼睛。
"城里人就爱吃这种纯手工无添加的土特产。"王敏掏出手机,点开店铺后台,"你看,上次李婶做的辣酱,两百瓶三天就卖光了。"
老人们闻言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自家有什么拿手货。王敏笑着听他们献计,心里盘算着可以开发一条乡土特产生产线,既能帮这些留守老人增收,又能丰富自己的产品线。
六月的午后,骄阳似火。王敏正在仓库检修插秧机,汗水浸透了工装背心。这时,一阵清脆的女声从门口传来:"王大农场主,这么热的天还亲自干活啊?"
王敏抬头,看见县农业局的林小雨站在逆光里,白色防晒衣下的身影亭亭玉立。他慌忙站起身,不小心碰倒了旁边的机油桶,黑乎乎的油流了一地。
"小心!"林小雨快步上前拉住他的胳膊,"你这儿怎么跟战场似的。"
王敏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正准备夏收夏种,所有机器都得检查一遍。"他指了指地上的油污,"你先去办公室坐会儿,我收拾完就来。"
"不用,我就是来送个文件。"林小雨从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省里要评选'现代农业示范户',我们局推荐了你。"
王敏接过文件,随手翻了几页:"这...我够格吗?"
"怎么不够?"林小雨掰着手指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种养结合、产销一体...你哪条不符合?"她突然凑近,压低声音,"告诉你个内部消息,评上了有20万项目资金。"
王敏闻到她发丝间淡淡的茉莉花香,心跳突然加速。林小雨是去年才分到农业局的大学生,负责技术推广工作。这大半年里,她来过农场好几次,每次都能提出些让他眼前一亮的新点子。
"那...谢谢你啊。"王敏结结巴巴地说,"晚上请你吃饭?"
林小雨狡黠地眨眨眼:"行啊,不过我得吃好的。听说你养的甲鱼不错?"
"没问题!我让厨房现抓一只最肥的!"
傍晚,王敏在农场的小食堂准备了丰盛的一桌——清蒸甲鱼、红烧鲫鱼、时令蔬菜,还有自家酿的米酒。林小雨吃得赞不绝口,两人从农业生产聊到市场行情,再到农业政策,越聊越投机。
"其实我一直有个想法。"酒过三巡,王敏壮着胆子说,"想成立个合作社,把周边散户组织起来,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
林小雨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现在国家正鼓励这种模式。你要是真干,我帮你申请项目支持。"
"真的?"王敏激动地抓住她的手,又像被烫到似的赶紧松开,"我是说...那太好了。"
月光下,两人沿着田埂散步。远处蛙声一片,近处萤火虫在稻丛间闪烁。林小雨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天空:"看,银河!"
王敏抬头,只见繁星如瀑,横贯天际。他偷偷瞄了一眼身旁女孩的侧脸,在月光下如同精致的瓷器。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了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土地不会辜负真心待它的人。
九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打乱了王敏的全部计划。气象预报原本只说有暴雨,没想到台风突然转向,直扑本县。那天夜里,王敏带着所有工人抢收稻谷,但还是有近两百亩来不及收割。
狂风呼啸中,王敏站在田埂上,眼睁睁看着即将成熟的稻穗被暴雨打得东倒西歪。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这些倒伏的稻子,收割机很难作业,只能靠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
更糟的是,台风过后,市场粮价应声下跌。粮商们趁机压价,说倒伏稻谷品质差,出米率低。王敏算了一笔账,这一季他可能要亏损十几万。
"要不要考虑买农业保险?"林小雨得知情况后建议道,"现在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水稻完全成本保险都在试点,保费有补贴。"
王敏摇摇头:"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得想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他沉思片刻,突然拍案而起,"有了!我们搞加工!"
原来,王敏早就有意延伸产业链。他考察过小型精米加工设备,投资不大,但能把稻谷变成品牌大米直接销售,利润能翻倍。这次台风危机,反而促使他下定了决心。
说干就干。王敏腾出一间仓库,购置了碾米机、色选机、包装机等设备,注册了"禾丰源"商标。林小雨帮他设计了包装——素雅的牛皮纸上印着稻田的手绘图案,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伏稻谷只是外观受损,其实品质没差别。"王敏在抖音上开了直播,亲自讲解,"我们精加工后,完全不影响口感,现在特惠促销..."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种"诚实营销"反而赢得了消费者信任。第一批5000斤包装米三天内售罄,价格比卖原粮高出40%。更惊喜的是,县里一家连锁超市看中了他的品牌故事,签下了长期供货合同。
台风危机就这样化险为夷,还意外打开了新销路。庆功宴上,王大山拍着儿子的肩膀,满脸骄傲:"小子,比你老子有出息!"
元旦前夕,王敏坐在新装修的办公室里,审阅着年度财务报表。窗外飘着今冬第一场雪,将田野装点得银装素裹。
这一年,农场总收入达到280万元,净利润约90万。800亩水稻平均亩产620公斤,200亩油菜籽亩产180公斤,鱼塘产出鲫鱼、鲤鱼近4000斤,生态甲鱼200多只。此外,农产品加工和电商销售也贡献了可观的利润。
但王敏并不满足。他翻开笔记本,写下新一年的计划:扩大至1000亩规模;建设标准化育秧中心;尝试"稻虾共作"新模式;开发即食型农产品...
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张师傅裹着一身寒气走进来,手里拎着两条大草鱼:"刚塘里捞的,给你爹下酒。"
王敏连忙起身倒茶。张师傅现在是农场的技术总监,负责所有农机维护和操作培训。有了他的指导,王敏的农机操作技术突飞猛进,现在一个人开着拖拉机,一天能耕上百亩地。
"听说你要搞合作社?"张师傅抿了口热茶,直截了当地问。
王敏点点头:"正想跟您商量这事。光我一个人富不算本事,要是能把乡亲们都带动起来..."
"想法不错,但不容易。"张师傅放下茶杯,"各家各户想法不一样,有人嫌你管太多,有人怕吃亏,难统一啊。"
"所以得找个突破口。"王敏拿出一份文件,"我打算先从农机服务入手。合作社统一购买大型设备,社员优惠使用,非社员按市场价收费。您看行吗?"
张师傅仔细翻看方案,频频点头:"这招实在。农民最认实惠,看到好处自然就跟上了。"
正说着,王敏手机响了,"省农业厅有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名额,我推荐了你,三个月,包食宿,去不去?"
王敏不假思索地回复:"去!什么时候?"
"年后。不过..."林小雨发来一个调皮的表情,"得先通过我的面试。"
王敏看着手机傻笑起来。张师傅见状,意味深长地咳嗽两声:"年轻真好啊!"
雪停了,夕阳的余晖洒在雪地上,映出粉红色的光芒。王敏站在窗前,望着这片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沃土,心中充满感恩。五年前那个高考失利、当兵被拒的迷茫少年,如今已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远处,几个孩子正在雪地里追逐嬉戏,欢笑声随风传来。王敏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常对他说的话:"土地是最实在的,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如今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
手机又响了,是林小雨发来的一张照片——她站在农业局的办公楼前,身后是一幅巨大的"乡村振兴"宣传画。配文是:"面试地点选这里怎么样?"
王敏会心一笑,回复道:"完美。不过我更想请面试官看看我的农场。"
"准了。"林小雨秒回,"记得准备甲鱼。"
窗外,夜幕降临,农场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像一串珍珠镶嵌在雪原上。王敏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这片土地又将焕发新的生机。而他,将继续在这片沃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来源:荷叶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