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享就业蓝皮书研究成果,大学生学习及就业、教师教学行为分析,高校质量保障、教学评价、专业(群)建设、招生宣传、人事招聘等实践案例,以及高教资讯等。
以下文章来源于麦可思研究 ,作者专注高等教育
麦可思研究 .
分享就业蓝皮书研究成果,大学生学习及就业、教师教学行为分析,高校质量保障、教学评价、专业(群)建设、招生宣传、人事招聘等实践案例,以及高教资讯等。
4月11日凌晨,广东某大学发布通告称,有平台举报该校钟某某、吴某发表的论文翻译抄袭7年前英文论文,经学校调查,该论文存在抄袭和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涉嫌论文抄袭的吴某为该校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钟某某为该中心研究员。
两天不到,北京A大学于4月13日突发通告,该校2023届博士毕业生焦某某个人及其与导师徐某某共同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涉嫌抄袭,学校第一时间启动调查程序。举报信息显示,涉事论文与一篇日语论文在结构和核心观点上高度重合,部分段落直接日译中。
14日一早,焦某某现属的北京B大学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涉嫌学术不端事件),第一时间停止了焦某某在博士后流动站的一切工作,并按规定启动调查处理程序。
仅仅一天,西部地区某211大学回应某副教授翻译式抄袭的举报,表示“该教师已经按照党规党纪和相关的法律条款处理完毕”。
令人惋惜,但绝不姑息
短短几天,学术不端连续“爆发”,更令人惋惜的是211大学的副校长也坐实“论文抄袭”,学术诚信话题再度受到公众热议。
早在200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就明确提出,少数人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对于“害群之马”,(相关方面)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
该《通知》中,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对下列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伪造注释;(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在科研领域,学术不端可谓罪不容诛,为何近年来仍然不断有人以身入局,妄图靠不端蒙混过关呢?
曾有专家撰文分析表示:
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少数教师受名利驱使,个人学术道德沦丧。伴随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昔日的“象牙塔”日益与社会接轨,少数高校教师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将学术研究、科研工作视为逐利工具,进而丧失了教师应有的自律精神、诚信品质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
此外,人才评价与职称晋升制度的不完善,同样是部分教师学术造假行为的重要诱因。长期以来,学术成果始终是评估高校教师工作表现的核心指标,也是职称晋升与学术荣誉申报的必备条件。少数教师对科研并无兴趣,却因职称职务晋升、课题项目结题、评优评先等需求,而选择铤而走险。
部分高校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震慑与警示效果,这也是学术不端现象得以滋生的一大因素。另外,论文审查仅聚焦于最终成果,忽视了对论文创作过程的监督,亦是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我国近年来科研产出规模与质量相当可观。
从数量上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6349篇,占世界总量的30.3%,首次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
在质量上,截至2023年7月,我国热点论文数为1929篇,占世界总量的45.9%,数量比2022年统计时增加6.7%,世界排名保持第1位;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5.79万篇,占世界总量的30.8%,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热点论文指的是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各学科论文在2013—2023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则为高被引论文。
显然,在科研质量与规模齐头并进的同时,教育系统更加需要着力构建积极健康、科学规范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对科技造假、学术失信行为秉持“零容忍”原则,坚决捍卫学术伦理底线与教育尊严。
多措并举 “扼杀”学术造假
从国内政策和高校情况来看,可从三方面入手遏制学术不端事件。
#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制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需构建分级分类的处置体系。依据201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要求,高校应建立教学科研人员学术诚信档案,将学术诚信审查嵌入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课题申报、人才计划遴选、评优奖励等关键环节。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实施差异化惩戒措施,包括公开通报、科研项目终止、学术奖励撤销、岗位解聘等,并依法依规追究法律责任。
#构建专业化学术监督体系
建议设立独立学术监察机构,组建由法学、伦理学、学科专家构成的学术不端调查委员会,培育专业化的学术失范行为认定队伍。该体系需建立涵盖咨询受理、调查取证、证据鉴定的全流程工作机制,实现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科学甄别与价值评估。
#完善学术生态治理体系
在强化事后惩戒的同时,更需注重事前预防体系建设。当前我国正深入推进“破五唯”改革,教育部等部门已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指导高校构建符合学科特点的学术评价体系。建议高校建立多维度的学术质量评估指标,完善同行评议机制,强化过程性学术监督,通过制度创新从根源上防范学术失范行为。
此外,由于国外顶尖大学也不时有学术造假丑闻,如斯坦福大学第11任校长马克·泰西耶-拉维涅(Marc Tessier-Lavigne)就因此主动辞职。不少国外高校对涉嫌学术不端教师的处理经验也值得参考:
1)初步调查:若有举报或涉嫌学术不端的行为,学校会进行初步调查,包括收集证据、与涉事教师沟通、审查相关文件和记录等;
2)组建调查委员会:如果初步调查发现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学校会组建一个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委员会将负责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就调查结果向学校提供建议;
3)开展调查:调查委员会将展开详细的调查,包括收集证据、审查相关文件和记录、与涉事教授和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访谈。
4)作出处理决定:根据调查结果,学校将做出处理决定。这可能包括对涉事教授的惩罚,如取消其职位、禁止其参与某些研究等。此外,学校还可能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如撤销已发表的论文或撤销学位等。
学术不端对教育事业的危害不容忽视。当学术研究与功利主义挂钩,不仅破坏学术诚信体系,更侵蚀高等教育的公信力。近年来频发的学术失范事件,暴露出评价体系偏差与监管机制缺失的深层问题。
这需要从政策制定者到高校通力合作,坚决纠偏学术规范失序现象。我们希望学术造假者受到严惩,更期待学术生态环境更加健康,学术失信丑闻越来越少。
【主要参考文献】:
[1] 某师范大学、某政法大学等高校网站.
[2] Christa Dutton. “Colleges Get More Leeway to Handle Research Misconduct”.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Sept 13th 2024. Web.
来源:新闻焦点海峡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