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卢霞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春德团队合作在在解密海洋贝类寿命“遗传密码”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卢霞为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
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22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周媛媛 )近期,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卢霞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春德团队合作在在解密海洋贝类寿命“遗传密码”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卢霞为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一直以来,“如何延缓衰老”是人类生命科学前沿探索的热点问题,人们也一直在探寻各种各样有效延缓衰老、永葆青春的方法。2021年,Science杂志发布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我们可以阻止自己衰老吗”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这让人不由得好奇,为什么有的生物很长寿,有的生物的生命很短暂,是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寿命周期?
为解释这个科学问题,生物学家们对几种处于不同进化地位的陆生模式生物进行了广泛研究,表明寿命的演化来源于基因突变的积累。以往研究主要通过诱变等实验操作在几种陆生模式生物中获得突变体开展,而研究表明通过这种途径延长寿命的同时,往往会以损害其他健康性能为代价。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由进化中的基因突变自然延长寿命且保持机体健康的调控机制。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物种丰富且寿命迥异,亲缘关系近但寿命差异大的海洋双壳贝类非常适合作为新的模式生物研究寿命决定机制,但鲜有相关的研究报道。Argopecten属的海湾扇贝和紫扇贝是“近亲”,但寿命截然不同,海湾扇贝通常寿命小于14个月,而紫扇贝的寿命长达7-10年,部分个体寿命甚至延长2-3倍,收获体重增加约3倍以上,解析其寿命决定机制,可为培育长寿命大规格扇贝提供了新途径。这种进化中基因变异导致的寿命差异,藏着解开“长寿密码”的钥匙。
Sirt家族在海湾扇贝和紫扇贝中的分布及结构差异
基于此,烟台大学卢霞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春德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在解密海洋贝类寿命“遗传密码”取得新进展。基于前期破译的染色体级高质量基因组序列,研究团队发现Sirtuins(SIRTs)基因家族在两种扇贝间存在不同的基因数量、序列、结构以及串联重复现象。海湾扇贝和紫扇贝的“SIRT基因家族”差别很大,而此类基因和衰老密切相关。二者比较而言,海湾扇贝的SIRT基因更多,但很多是“重复拷贝”,可能让功能更混乱。而紫扇贝的SIRT基因质量更高,尤其是SIRT1和SIRT6,SIRT6基因活性更高,能更好地修复DNA损伤、减少细胞“自杀”,还能激活“自噬”和稳定端粒,这些都是延缓衰老的关键所在。更有趣的是,当处于饥饿状态时,紫扇贝的SIRT6基因会“火力全开”,相关的长寿基因变化更明显,而促衰老的基因则被压制,这或许是紫扇贝长寿的“密码”所在。
两种扇贝潜在的寿命调控网络
相关成果以“Potential roles of the sirtuins in promoting longevity for larger Argopecten scallops”为题发表在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卢霞为通讯作者。这项研究成果为动物寿命决定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提升对自然衰老和人类长寿命机制理论的新认知,推动前瞻性、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为培育长寿命杂交扇贝、提高商品规格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