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 年 1 月,43 岁的雷洁琼接到访问华北解放区的邀请,她和丈夫严景耀,以及中国民主同盟会的费孝通、张东荪等人一同前往。他们从北平西郊八大处出发,在解放军战士的陪同下,历经颠簸,抵达了中共中央所在地 —— 平山县西柏坡。
1949 年 1 月,43 岁的雷洁琼接到访问华北解放区的邀请,她和丈夫严景耀,以及中国民主同盟会的费孝通、张东荪等人一同前往。他们从北平西郊八大处出发,在解放军战士的陪同下,历经颠簸,抵达了中共中央所在地 —— 平山县西柏坡。
当雷洁琼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内心满是激动与紧张。周恩来将他们逐一介绍给毛主席。毛主席面带亲切的笑容,热情地与他们握手,那温暖有力的握手瞬间消除了雷洁琼的拘谨。晚饭时,毛主席谈笑风生,话语幽默风趣,让原本严肃的氛围变得轻松愉快,雷洁琼也渐渐放松下来,融入到这场交流之中。
饭后,众人随毛主席走进他的办公室。那是一间极为普通的农民住房,里面的摆设简单朴素,一张书桌、几把椅子,便是主要的家具。雷洁琼等人围坐在书桌旁,一场意义深远的谈话就此展开。
当天,毛主席谈兴浓厚,与大家交流的范围十分广泛。他先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统治摇摇欲坠,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但也提醒大家不能掉以轻心,要警惕敌人垂死挣扎。这番话让雷洁琼对局势有了更清晰、全面的认识,也让她理解了共产党的战略决策。
谈到民主党派时,毛主席言辞恳切,希望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他强调,民主党派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共产党愿意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共同为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努力。雷洁琼感受到了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尊重与信任,坚定了和共产党携手共进的决心。
关于知识分子,毛主席给予高度重视,认为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革命和建设中不可或缺。他鼓励知识分子投身新中国建设,用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发展出力,还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希望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这些话让雷洁琼倍感温暖,看到了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
毛主席还描绘了新中国的建设蓝图,他说全国解放后要优先发展工业,同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对于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他也寄予厚望,强调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他充满信心和激情的话语,让雷洁琼等人对新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此外,毛主席特别指出,要把美国政府当权者和美国人民区别开来,不能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一定要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他深刻剖析帝国主义本质和侵略行径,让雷洁琼认识到,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才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雷洁琼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毛主席都耐心解答。这场谈话从傍晚持续到深夜两点,大家仍意犹未尽。这次交谈,让雷洁琼不仅了解了共产党的政策和未来规划,也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的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雷洁琼积极投身国家建设。1949年9月,她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国家体制讨论和制定,还参与宣言起草委员会工作,为宣告新中国成立贡献力量。此后,她长期担任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等职务,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就教育、妇女、社会福利等问题建言献策。
1979年,74岁的雷洁琼出任北京市副市长,负责民政、宗教等工作。尽管年事已高,她仍热情满满地投入工作,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关心弱势群体。1986年,她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继续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雷洁琼尤为关注教育事业,她深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她长期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还参与《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制定,并检查执法情况,为教育事业规范化、法制化作出重要贡献。在妇女事业方面,她作为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倡导男女平等,鼓励妇女参与社会建设,通过多种方式为妇女争取权益。
1994 年 5 月 29 日,韶山毛主席故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89 岁高龄的雷洁琼。此时的她,已是历经沧桑,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她怀着崇敬与激动的心情,在众人的陪同下,缓缓走进毛主席故居。
故居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仿佛还能看到毛主席当年生活的场景。雷洁琼的目光被一件件朴素的遗物所吸引,她的脚步在这些展品前缓缓移动,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感慨。她看到了毛主席补了又补的皮拖鞋,那破旧的鞋面和磨损的鞋底,诉说着主人的节俭;
还有那件密密麻麻打了 73 个补丁的睡衣,虽已破旧不堪,却依然散发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物品,让雷洁琼深刻感受到了毛主席简朴的生活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她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动。
参观完陈列馆后,雷洁琼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秘书的询问下,她毫不犹豫地决定为这次参观留下自己的感言。她拿起笔,沉思片刻,然后在留言簿上郑重地写下了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八个大字。这八个字,笔力苍劲,饱含深情,既是她对毛主席一生功绩的高度赞扬,也是她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感悟。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