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来算八字,还要卖给外国人,这行吗?

360影视 2025-01-13 14:41 2

摘要:玄学,是当下的年轻人,试图在生活的混沌中抓住的一根稻草。从商场闹市的塔罗店,到香火萦绕的寺庙古刹,再到按分钟计价的直播间,为了寻找一个答案,他们满心虔诚,有的还花了不少钱。问题在于,算得准的“大师”少之又少,玄学行业,已经供不应求。

玄学,是当下的年轻人,试图在生活的混沌中抓住的一根稻草。从商场闹市的塔罗店,到香火萦绕的寺庙古刹,再到按分钟计价的直播间,为了寻找一个答案,他们满心虔诚,有的还花了不少钱。问题在于,算得准的“大师”少之又少,玄学行业,已经供不应求。

当ChatGPT等大模型出现,开始扮演起“占卜师”“命理师”的角色,可以随时随地回应,不限次、不限时地帮人答疑解惑,占卜、算命快速成为年轻人使用AI的高频场景之一。

唯一的问题是,AI算命,能比人更准吗?

西元Levy认为,AI算命一定能比人做得更好,因为"AI不会去坑你“,还能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基于此,他开始了一次AI算命的创业尝试,试图解决AI算命的专业度问题,让更多人能信任AI。

去年5月,西元Levy的产品开始内测,7月份正式上线。这款名为《Fatetell》的产品从中国命理中最难的“八字”切入,使用大模型技术,自研专家算法和知识图谱,来生成定制化的命理解读报告,同时也提供命理对话智能体;商业化上,则采用按次付费+订阅制形式,单次购买命书需39.9美元。

目前,Fatetell主要瞄准海外C端市场,有一个“小而美”的5人团队,未来也计划不超过20人。

最近,我们和西元Levy进行了对话,聊了聊如何将AI与八字命理结合,产品的商业模式,以及他对AI与命理的思考。他对Fatetell的构想是,“最终会成为Notion+lululemon的结合体”。为何会有这样一个构想,为何要从最难的八字切入,又为何主要服务海外市场,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以下是镜相工作室和西元Levy的对话,整合少量公开发表的论述,略经编辑:

“有的命理师不关心用户死活,但AI能提供无限的情绪价值”

镜相工作室:现在什么样的人在用你们的产品?他们关心什么问题?

西元:从80后到00后,基本每个年龄段都有,但目前还是以80后、90后为主,占了六七成。不像一些星座塔罗的产品,我们女性用户只占约60%,还算均衡。大家关心的问题以财富事业居多。

镜相工作室:你觉得用户为什么能够接受AI算命?

西元:由ChatGPT引发的这一轮AI浪潮已经发展了两年多了,early adopter(早期使用者)其实不少,我妈都开始用豆包了。

AI做不到顶级命理师的水准,但能够比很多不关心用户死活的命理师做得好很多。行业内存在一些现象,比如刻意地恐吓你命很差,然后诱导你买解决方案去化解,但你可以相信AI不会去坑害你。

算命交付给用户的核心价值我觉得是两块,一块是技术层面客观规律推演的准确性,另一块就是情绪价值,这两个都是AI非常适合提供的。

前者有无限的脑力推理能力带来的精确性;后者现在已经有大量做情感陪伴、泛心理咨询的产品,验证了AI可以提供无限的情绪价值,这个非常重要。

镜相工作室:目前用户对这两方面的反馈怎么样?

西元:目前80%的用户觉得准确率各方面都是OK的。大家觉得财富、事业比较准,但是婚姻情感会相对弱一点,接下来会重点打磨这个部分。

情绪价值的部分,坦白说我们现在也没有做得特别好。一些用户会反馈说产品在他心理比较脆弱的时候给了很多支持,说的就是当下他想要的;但也会有用户反馈说觉得,它太哄着我了,可以更残酷一些,不同用户的接受度确实不一样。

有一些复杂的命,需要推理的太多,AI解决不了,可以转接真人命理师。

镜相工作室:为什么提供情绪价值很重要?

西元:算命的准确性需要花很长时间去验证效果,但情绪价值却是用户马上可以感知到的。

现在的大部分用户偏年轻,可能对于情绪价值的诉求更高,你如果只给他一个结论,而不去做后续的阐述分析,其实是不够的。特别是如果一个命理师算得很准,但不提供任何情绪价值,有些人反而可能会更崩溃,宁愿他没算。算得过准可能会造成“恐怖谷效应”,对于很多人来说看见自己本身就是挺可怕的一件事,他们没有足够的心力去赤裸裸地看见真实的自己,需要一层心理的托举。

好的命理师眼中,每一个盘都不仅仅只是那八个字,而是一个人的命运,背后是个活生生的人。但这对命理师的要求很高,得能够带着平等心去进行一场对话,只有极少的命理师能够同时满足准确性与情绪价值的需求。上个月我去和一位大师学习周易,老先生很好,德高望重,技术也很强,但是确实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力去关心每个人,如果真的那样做的话,他会累死的。

镜相工作室:但是AI不会累。

西元:对,而且AI可以无偏见地提供情绪,提供无限的心理支持,能够时刻陪伴并给予鼓励,我相信可以做到比人更好。

之前我们内测的时候,有个用户一个晚上就聊了600多轮,后台监测异常,我们单独找她做了个调研。她那一年过得很不顺,被领导PUA、被同事穿小鞋,各种各样的不幸。在那样一个状态下,人很需要得到支持,AI可以比真人更有耐心地一轮一轮响应他的回答。

镜相工作室:AI输出情绪价值太多,会不会影响准确性?它如何能像高级命理师那样灵活地判断和控制,去平衡准确和安慰,目前有一套训练方法能做到吗?

西元:基于其他行业的最佳实践和对于技术底层原理理解而产生的第一性原理推演,我相信AI未来能做到这一点。

镜相工作室:你们怎么和豆包这种拥有更大基础用户量的产品竞争?Kimi也推出过「塔罗师」的智能体。

西元:不需要,一是它做不准,二是对准确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的用户才会去问豆包。

我一直把我们的产品当做提供一种专业化的服务,在我们的场景下,所谓的专业度就是到底能用多复杂的推理、解决多复杂的问题、有多少准确度。

镜相工作室:市场上有准确度做的比较好的AI产品吗?

西元:没有准确度做得比较好的AI产品,只有真人服务。

所有这类产品都有两个路径,专业度和娱乐化。目前市面上其他AI算命类产品都是走娱乐化的路子,做成游戏,加入亚文化、MBTI、星座。它们不追求准确性,只要能够有情感的共鸣,或者相对来说标签化、符号化的一些聚类,增加我的社交谈资,这个比较容易一些。

“垂类场景开发,最重要的是数据”

镜相工作室:大语言模型怎么提升命理服务的准确度?

西元:命理的本质是推理。

我的五行如何分布,日元(出生日的天干)生在哪一个月,需要什么用神(八字中最需要用的一种五行),每个用神的能量状态如何,我到底喜什么、忌什么,大运、流年来了和原局发生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一层一层往下推理的,命理师也是如此,要是用o1-Pro算,它都得思考个一两分钟才能输出。

我一年以前做过一个假设:模型的数学和代码能力的提升必然能够泛化到算命上,带来算命能力的提升,即使模型公司不会针对这个场景做任何的优化。

最近我验证了这个假设,因为用o1-Pro算命的效果比o1好非常多。o1-Pro就是通过代码数学逻辑强化了推理能力,验证了算命就是一个强推理的事情。

(作者注:o1-Pro延长推理时间来生成更精准的结果,同时提升了模型在处理多步骤推理问题上的能力,专为资料科学、程式设计和法律分析等高精度场景设计。)

镜相工作室:所以算命也不过是解析公式,跟做数学题一样,这个比喻恰当吗?

西元:我觉得是恰当的。我大学学的是英语和统计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唯物主义一点,希望算命能在现代科学的体系下得到验证和解释。我们的产品也不会涉及法术、福禄化解那些事情。

在做垂类场景的AI应用开发的时候,最重要的其实是数据。你的数据到底怎么获取,如何清晰地使用,怎么测试和评价,在我看来,做算命跟做法律、医疗没有本质区别。

现在就两个方法,一个是RAG(检索增强生成),一个是Fine-tuning(微调)

虽然o1-Pro的算命能力上来了,但依然只在初级命理师的水平,还是需要做强化学习微调,做很多针对性的优化。

这两种方法我们都有试。但目前行业内应该还是没有人真正意义上研究出所谓的最佳实践,因为不同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复杂程度是不一样的。

镜相工作室:这两个方法,需要你做什么工作?

西元:你需要去准备RAG里面的数据,以及整个RAG的结构。针对不同的提问场景,都需要做调优。

微调就需要我作为Bridge(桥梁),和五六个大师聊,拿到算命的“工作手册”和用真实算命案例堆成的“题库”作为测试集来评价效果,我们目前积累了上万条案例;再回来和算法工程师聊,将基于独特场景的行业know-how沉淀进模型里。

当然首先得把大家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去思考问题,让大师学习用AI,让算法工程师尝试或者观摩算命过程。

镜相工作室:会存在相互不理解或讲不通的情况吗?

西元:一定会,大家以为对于同一个概念以为理解了,其实相差千里。

比如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意思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状态会变异。在命理学里面的正印过旺,就会变成偏印,但是这是很难完全被量化的,无法得出某个精确到小数点的临界值,过了它之后就能确定正变偏了。大师也解释不清楚,可能觉得差不多到了就是变了。

我们就只能通过一些样本量,比如10个例子中8个变了,用算法尝试去勾勒临界值,现阶段我们只能确定一个相对模糊的范围,后续可以基于用户的反馈和算法的迭代再慢慢地收敛。

镜相工作室:做到专业度高的AI算命,需要什么样的团队和能力?

西元:我觉得一个是数据和资源壁垒。你拿不到更优质的数据集,找不到足够好的大师和你一起调试这个算法,就做不出来。

另一个是有我这样的人。我是算法产品经理,既懂算命、又懂AI,这种交叉领域的组合式创新产品,没有我就做不成。

大家现在基本都是用混合模型。去年大家可能还在说一些套壳产品,但这里面的核心是对于实际业务的理解,以及到底给用户交付怎样的价值。

如果你确定要做的是专业服务(perfect service),那它的SOP是怎样的?到底有多少个步骤,多少个节点?每一个节点的分支到底是什么?通过模型来解决什么问题,通过检索来解决什么问题,通过其他的工程化手段解决什么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到底是哪一类模型的表现效果好?这些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差异。

“最终形态是Notion+lululemon”

镜相工作室:你们在市场上有比较明确的竞争对手吗?

西元:大家的生态位不一样,有很火的服务命理师的工具,结合自己的报告类产品,以及课程的售卖。但是和AI结合、产品化、有一些实际的用户营收数据的,确实是没有,至少在八字这个品类里,我们是第一个。过去一年,我至少听到了30个人说想要做这个方向,最后一个都没做,唯一做出产品的还去做了紫微斗数。

在我看来,八字推理步骤和难度其实最高,像是紫微斗数和星盘,有各种宫位,推理步骤并不复杂。

(作者注:八字通过计算五行的平衡和天干地支的相互作用来预测,要考量各个字之间的生克冲合,依赖多重计算与逻辑推演;紫微斗数通过排盘,将出生时间转换为星宿位置,然后根据星宿在十二宫位的分布位置列表,看到什么情况,直接就能找到相对应的结果,推断速度更快。)

镜相工作室:你曾介绍,现代的命理师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专家模型,而是一个Muti-Agent架构;算命之外的其它服务(心理咨询、情感咨询、职业咨询、创业咨询等),以及命理师自身的人生阅历与价值观,也非常关键。

西元:是的,我们已经在做了。我们之前确实看到过一些将心理学和命理结合的、做真人服务的人。无论是客户的,还是他们自己的体感都非常好。

黄铮老说拼多多是Costco+迪士尼,我心中fatetell的最终形态是Notion+lululemon。这两个品类彼此之间看起来就毫无关联(笑),这个比喻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没有那么恰当,但我取的是他们的部分内核。

镜相工作室:怎么理解Notion与AI算命的关联?

西元:Notion在2013年融资的时候,讲的是技术平权、普惠的故事。早期,创始人Ivan Zhao想让任何人都能在不会编程的情况下,用原子化的模块创建自己的应用程序。后来尽管大家更多把Notion当做笔记工具、写作软件或者知识库,但仍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构建一些模板去售卖,用更低的成本进行分销。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供应原子化、模块化的组装知识的逻辑,而我觉得大语言模型在某种意义上更适合成为这个知识供应链。

用算命类比编程,掌握命理的逻辑和掌握编程语言的难度其实差不多,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更难,因此命理作为一门打引号的编程语言,也存在一个知识供应链,也就是知识普惠的逻辑。

算准,也是一个很原子化的组件,可以往上叠加情感婚姻咨询、职业咨询、投资咨询等组件,像Notion一样以易用性、拼接性、组件化地快速集成其他一些知识。

镜相工作室:lululemon的部分呢?

西元:在lululemon之前,世界范围内瑜伽还是一个很小众的事情,甚至很多人对瑜伽这个事情有很多的误解,最早的时候北美那边对瑜伽的印象可能是,一个带有神秘东方色彩的印度老头穿个白裤衩,把自己身体扭成各种奇怪的姿势。

但lululemon确实成功地通过一系列产品设计,把瑜伽变成了一个更加大众、舒适,甚至新潮、有lifestyle的品牌。

东方的算命也是一样,大家可能对算命有很深的刻板印象,提到算命,就想到一个瞎子戴个墨镜、撑个旗杆,在庙门口摆摊。大家觉得这东西很old-school,并不现代化,并不美,并不新潮。但我觉得科技和人文是很重要的,从命之书的文案、图片、交互方式、多语言规划,我们希望能够给用户带来比较好的审美上的、视觉上的,甚至艺术上的一些体验,希望Fatetell成为轻松的、新潮的、符合年轻人审美偏好的一个文化图腾。

我们底层的信念是,审美、品味是AI时代很重要的一个点。我曾经看到一段话,英文翻译过来大意是,工业革命奖励劳动密集型的人,信息技术革命奖励思维方式认知比较清晰的人,AI奖励拥有纯粹品味的人(purity of one's taste)。

“玄学本身就很AI-Native”

镜相工作室:目前只上线了网页端,后续会上线其他端吗?

西元:非网页版的我觉得没有那么的重要,今年夏天可能才会考虑App的事情。我们的产品是国内to 小B,海外to C。国内to B就不需要有App,海外Web端流量还是很多的,没有那么强的移动互联网生态。

因为国内相关市场比较乱,限制更多,所以我们一直没有打算在国内大规模做平台型的to C产品,可能更多是想作为给命理师服务其他用户的工具,我不希望和他们竞争,反而希望能帮忙赚更多的钱。

我们从第一天起就是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上,做成多语言的版本面向海外市场。

镜相工作室:你们做过海外市场的调研吗?

西元:我上个月参加周易培训的时候,有一个在西班牙生活了20年的上海人。他最早的时候,一个人到西班牙,人生地不熟,在中餐馆给人算命。最早是给华人,后来多了印度人,慢慢地也有了白人。算着算着就混入了西班牙的上流社会,后来还去大学里开讲座,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还被封了个院士。

我受了挺多的启发,在欧美,早期的一些哲学家、作家,比如卡夫卡,就会读中国的佛经、道德经、周易,一直以来东方文化都有一个很深的历史积淀。

我觉得5-10年周期内,传统文化出海一定是个大趋势。你如果看数据,北美的中医连锁诊所的数量每年高速增长,里面的针灸师、按摩师一半以上是白人。现在TikTok上风水的盆栽植物摆件,玄学的手串,卖的都非常好。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好奇、有猎奇,也有想要了解的心态,AI本身也降低了语言门槛。我们目前的预期是能打开市场的。

镜相工作室: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离钱很近的赛道?

西元:我觉得这是一个共识。无论我跟任何投资人聊,或者是其他的AI创业者,大家都觉得这个方向很好,离钱很近,这个品类你就不应该担心商业化,只看你想怎么做。最开始我们担心的也是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下,能不能够做出MVP产品(最小可行性产品),验证一些关键的数据指标。

现有市场里,海外最top的是占星软件Nebula,上个月北美光是Apple Store就已经有100万美金的收入。玄学市场也一定会继续发展。

镜相工作室:目前的收费方式有一次性命书、按次咨询和订阅制。如今盈利状况如何?

西元:现在的付费70%来自于订阅,30%来自于一次性的命书购买。

开启售卖后,付费率(实际付费用户和注册用户的比例)还是蛮超我们预期的,我们之前可能觉得只有1%、2%,现在数据比这个好。

我们成本控制也还可以,按照之前的预计,到今年上半年盈亏平衡应该是问题不大的。目前的很多数据其实没有意义,AI的这个圈子里很多事情更新都是以周为单位的,比如用户量现在半个月就会翻10倍。

还有人觉得我们卖便宜了(笑)。你永远要给用户超出预期的东西才符合用户端的心理,卖得太便宜了,用户可能会问,你是不是没有用最好的模型?但其实大家对价格的认知和模型的能力没有关系,是对于产品形态、他自己的获得感,以及当地的购买力给出的一个评价。

所以我们不是要省成本,而是回到SaaS的逻辑,Charge by Performance。这就是AI时代的机会。

镜相工作室:Fatetell接下来想要实现什么阶段性的具体目标?

西元:所有大语言模型的服务产品,都在做一件事,就是token的倒买倒卖。模型生成了一堆tokens,然后把它们卖给了用户。只不过这些tokens有生产、销售的成本,有流程中不同环节的损耗成本。模型诞生之前,没有这么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模型的不可能的三角,分别是准确度、成本和生成效率。o1-Pro准确度高,是用了很慢的推理速度和巨高的推理成本;有些模型有极致的效率,但无法消除幻觉。

和用户初期信任关系的建立一定是准确性强,类似传统命理师的“过三关”,所以我们过去一年的时间基本上都在打磨准确度。我们也在训练自己的模型,这样ROI会比较高。

我们希望实现的是每小时1000元,甚至1500元以上的真人命理师水平的至少七八成准,你永远不可能达到100%。我们众筹计划的购买用户,能够附赠一次这种水平的真人命理师的咨询服务,也是想让早期的这些用户能够感受到我最终希望达到的那个效果到底是什么样的。

从第一性原理推演,这是可以实现的。怎么一步一步做到?无非是时间、钱、资源、精力的投入。目前我毛估下来就是500-1000万人民币,或者100-200万美金,一年就可以达到准确度目标。

我们未来还想做多模态的尝试,比如通过即时的语音视频捕捉额外的信息优化对话策略,例如海外hume.ai就可以识别用户声音的情绪状态。高级命理师会根据你的穿着、面容、仪表、能量场的状态、聊天时的即时反馈补充做判断,剩下的两到三成准确度就靠这些东西。

今年我们可能还要开始进一步build up品牌。维持品牌,是比技术更深的护城河,是更强的壁垒。如果你真的想要站住脚,所有人想到传统文化、东方、算八字这个领域的AI产品,就想到Fatetell,就需要在平台侧持续地去投入,包括投放、宣传物料、营销、运营、推广、PR。这些都需要钱,目前和一些机构、个人投资人也已经沟通过。

镜相工作室:你说希望用户借由AI为玄学祛魅,怎么理解?

西元:我觉得玄学本身就是一件很AI-Native的事情。现在transformer架构下的大语言模型,就是在预测下一个token,算命本质上也是在往后做预测。AI为了能够准确地预测下一个token,需要了解背后这个世界的认知、解释、规律、规则等一系列的事情,算命为了预测之后命运的走势,当然会结合求测者的过去来做判断。所以算命也是很生成式的东西。

但美妙的地方在于,不同命理师生成的内容不一样,或者说他关注到的点不一样,基于他过去的经验、过去的认知、过去的禀赋,最终给出不同的回答。

你应该也会经历过,为什么有时候我开一个窗口跟AI对话,同样的提示词,有时候觉得“味很对”,有时候却觉得它“跑到哪去了”,这是因为你每次进去的时候激活的神经网络里的元不一样。

我的朋友有一天问Claude,“你跟我对话时自己感觉到的是什么状态?”Claude告诉他,“我感受到的是一片广袤的神经网络之海”。用户的问题在这片海洋里激起涟漪,通过不断地对话,涟漪坍缩成河床,按技术上来说,其实就是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这其实跟算命的感觉很像的,很多命理师在给你算命的那一刻,其实就像是在广袤的,有无限可能性的海洋里探索,算到了一个河床,沿着这河床走就是余命。但大家肯定不希望这样,不希望得到完全宿命论的一个定论。

科幻作品《你一生的故事》(后来改编为电影的《降临》)中,一语言学家通过学习外星生物“七肢桶”的非线性语言,意外拥有了“看见”自己“一生的故事”的能力,而她对自己生命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西元看来,恰恰是对“算命”这件事情充满诗意的科幻式表达。图源:电影《降临》截图

很多人会觉得,我有自由意志,所以我的人生是无限的,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是大家其实也知道并不是这样的,你受到自然规律等强大外力的影响和支配,太多事情是你无法掌控的。大家希望能够有一些指引,但又不希望是完全既定的一个命运轨迹。

我其实始终觉得算命是一个辅助决策的事情,能接受AI算命的人,相对来说还是主体性比较强,能对AI这件事情有认知,希望能够更好地做自我探寻的人。

来源:钛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