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声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我们沟通和表达情感的工具,也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然而,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在听到自己的录音时会感到惊讶,甚至有些尴尬?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声音在录音中听起来与我们自己听到的如此不同呢?
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声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我们沟通和表达情感的工具,也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然而,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在听到自己的录音时会感到惊讶,甚至有些尴尬?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声音在录音中听起来与我们自己听到的如此不同呢?
🔺(图片来源:[1])
声音的传播方式与听觉差异
其实,我们平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通过两种途径传递到耳朵的:一是通过空气传播,二是通过骨骼传导。普通的听觉体验是通过空气传导的方式,声音从外界进入耳朵,经过耳膜的振动,再经过内耳的处理传递到大脑。
🔺(图片来源:[2])
然而,当我们说话时,我们的声音不仅仅是通过空气传递到外界,还通过我们的颅骨直接传导到内耳。这种骨传导的声音与空气传播的声音有很大的不同。骨传导的声音是低频声音的主要来源,声音的传递更加迅速且更少受到空气的阻碍。因此,当我们听到自己说话时,内耳接收到的是通过骨骼传导的较低频率和更为浑厚的声音,听起来更加“饱满”和“浑厚”,这一部分声音会被我们大脑处理为“自己”的声音。
🔺(图片来源:[3])
相对而言,外界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声音则含有较多的高频成分,清晰且明亮。当我们听到自己的录音时,只有空气传导的部分能够被播放出来,而缺少了通过骨骼传导的低频成分。这就造成了录音中的自己声音听起来“尖细”且“不自然”的感觉。
大脑的预期与现实的偏差
除了生理上的差异,心理因素也是造成我们听到自己声音不舒服的原因之一。大脑在我们说话时,会对自己听到的声音产生某种程度的“期望”。由于平时听到的自己声音大多是包含骨传导成分的,那时的声音会感觉更加“圆润”或“厚重”,这就形成了一个内在的声音“标准”。当我们通过录音设备听到的声音缺少了这些成分时,声音就显得比较“空洞”和“瘦弱”,这与我们大脑中的预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图片来源:[3])
事实上,研究表明,人类对声音的喜好往往与我们自己熟悉的声音更加接近。因此,听到自己录制的声音时,产生不适感并不奇怪。这是一种心理学现象,类似于“习惯性认知偏差”,我们对自己熟悉的声音进行了一定的“心理加工”,并以此为标准去评判新听到的声音。
听觉适应与自我认知
除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我们对自己声音的反感也与听觉适应有关。我们的大脑会根据不断接收到的声音信息来调整其感知方式。当我们一直听到自己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时,大脑会习惯性地调整对这些声音的反应模式。因此,当突然听到不包含骨传导成分的“外界版本”声音时,大脑往往无法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导致我们产生一种不适感。
🔺(图片来源:[5])
这种不适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自我认知有关。我们对自己的声音有着强烈的情感联系,因此当听到自己的声音和我们认知中的声音不一致时,往往会引发一定的焦虑或反感。特别是当这种“陌生感”超出了我们心理的舒适区时,我们的反应会更加明显。
如何调整对自己声音的感知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声音的生理特性,但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和认知调整来减少对自己声音的不适感。首先,了解声音产生的机制有助于缓解心理上的不适。认识到自己在听到的录音中并没有完整地还原出自己平时的声音,而只是一个经过空气传播的版本,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
🔺(图片来源:[4])
其次,多听自己的录音也是一种有效的调整方式。通过反复聆听自己的声音,我们的大脑能够逐渐适应这种声音的“陌生感”,从而降低不适感。最后,接受并学会自我接纳,减少对自己声音的过度审视,也是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https://mp.weixin.qq.com/s/2A65OcuP-5zsf-8zZ77jfQ
[2]https://mp.weixin.qq.com/s/Z8aE_AikQLGiSI54e6eQsA
[3]https://mp.weixin.qq.com/s/yCJslLbOOhwD_-0wr-wlPQ
[4]https://mp.weixin.qq.com/s/rNniJKSRxFxAAAELQOxLYw
[5]https://mp.weixin.qq.com/s/_Y_HkL5tGobG9dsHSi5bJw
[7]周爱保,胡砚冰,鲁小勇,申莎,关香丽,陈大亮,崔嘉溦.我听故我在?自我声音识别机制的探索[J].心理科学,2020,43(03)
来源:西安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