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特朗普增加关税的事情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把国际贸易市场搅得一团糟,也引来了众多网友们的怨气。然而就是在中美关税局势这样紧张的情况下,一些潜伏在我们身边的美国货笑开了花,默默地赚大钱。这些产品通过一些方法让大家认为他们是国货,但是殊不知,这些产品早已经是美国
最近特朗普增加关税的事情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把国际贸易市场搅得一团糟,也引来了众多网友们的怨气。然而就是在中美关税局势这样紧张的情况下,一些潜伏在我们身边的美国货笑开了花,默默地赚大钱。这些产品通过一些方法让大家认为他们是国货,但是殊不知,这些产品早已经是美国货,而此次关税增加对于这些品牌的影响相对比较小,毕竟这些品牌在中国国内都有工厂,并且其中国国内市场也相对比较大,因此受关税影响比较小。
特朗普(资料图)
松花江畔的百年酒厂飘着大麦香,流水线上每秒钟就有38瓶哈啤完成灌装。工人们不会注意到,酒瓶盖内侧激光刻印的ABI字母缩写,正悄悄改变着这款"国民啤酒"的命运轨迹。2019年的深夜,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电子钟跳过零点时,百威英博完成了对哈啤母公司价值520亿的股权收购。现在每卖出一箱"哈尔滨冰纯",就有1.2美元流向密尔沃基的股东分红账户。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款标榜"东北老味道"的啤酒配方,其实经过特拉华州实验室的23次改良。
日用品领域的"伪装者"更让人防不胜防。80后集体记忆里的大宝SOD蜜,2008年被强生收购时连个响儿都没听见。那支陪伴我们长大的蓝色瓶装护肤品,现在每卖出一瓶就有美元流向新泽西州。强生这手"借壳上市"玩得溜,既保留了"大宝天天见"的亲切感,又悄咪咪换走了利润池的出水口。海飞丝和飘柔这对"洗护双雄"更是个经典案例。1988年宝洁在广州设厂时,恐怕没人想到这些"洋品牌"能伪装得如此接地气。现在超市货架上,这两个占据C位的品牌每年从中国市场卷走数百亿营收。
2023年,特斯拉上海工厂产量占全球52%,但其核心芯片、电池管理系统仍由美国总部掌控。即便国产化率超95%,每辆Model 3仍有约12%的利润回流美国,这种“中国制造,美国技术”的模式,凸显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与掌控并存。在手机领域,中国手机厂商每年需向英特尔、高通支付超过200亿美元专利费,以高通为例,其骁龙芯片虽在中国组装,但每部5G手机需缴纳3.25%的专利费。这种“技术霸权”让美国企业即便不直接销售产品,也能从中国产业链中持续获利。
这场中美贸易战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又扎心的现实:资本没有国界,但消费者的钱包有。很多人天天喊“支持国货”,结果打开购物车,里面全是“伪国货”。我们不是在否定外国品牌的产品质量,而是在反思:当贸易规则变成博弈工具、当外资品牌在中国躲过一波又一波关税时,我们是否应该拥有更多“信息透明权”和“选择权”?我们有权知道,产品背后的控制权是谁;也有权决定,把钱花在哪里,支持谁的企业发展。
当前关税战虽加剧贸易摩擦,却也倒逼中国企业重新审视核心竞争力。如义乌商人通过中欧班列开拓新市场,汽配企业以AI技术降低人力依赖。只有当“中国制造”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壁垒,从代工贴牌转向标准制定,才能真正打破“外资隐形控制”的困局。关税战的炮火中,这些“披着国货外衣”的美国品牌,既是全球化产业链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中国消费市场复杂性的缩影。
它们的生存之道警示我们:在资本无国界的时代,唯有技术创新与品牌护城河,才是抵御风险、定义价值的终极武器。中美关税战的硝烟终将散去,但资本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或将长期持续。当“国货”标签成为跨国企业的营销工具,维护经济主权已不仅是政策议题,更是一场关乎消费者认知与产业安全的全民战役。如何平衡开放与自主、市场与监管,将成为中国在全球化变局中的关键命题。
来源:君武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