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谋划新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疆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即日起,本报推出“七秩芳华·新疆安澜”特刊,生动讲述全面推进依法治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谋划新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疆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即日起,本报推出“七秩芳华·新疆安澜”特刊,生动讲述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法治根基的鲜活故事,全面展现新疆社会稳定、开放自信、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新面貌新气象。
公民法治素养是法治社会的根基。
作为新疆首个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城市,克拉玛依市用两年时间,全面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奉法提能”、青少年“学法筑基”、社区(村)人员“用法懂理”、企业单位人员“守法聚力”四大提升行动,加强教育引导、推动实践养成、完善制度保障,在全市形成崇法向善、循法而行的浓厚氛围。
2025年是“八五”普法收官之年,克拉玛依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交出一份实实在在的“法治答卷”。
在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中,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司法局干警全程“伴随式”监督指导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开展专项检查,确保执法规范。
“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最有说服力的法治教育。”独山子区司法局党组书记潘杰说。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抓住重点群体,坚持分类施策,扎实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任前考法、任中讲法、述职述法,党政负责人带头讲法治课;制定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落实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制度;依据《克拉玛依市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全方位、全流程执法监督。
申公豹教唆敖丙“逆天改命”可能触犯哪些法律?3月25日,在克拉玛依市第三小学的法治课堂上,克拉玛依区司法局天山路街道司法所副所长董慧琳结合热映电影制作的普法课件,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
青少年法治素养是衡量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
克拉玛依市各地汇聚多方力量,大力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一粒粒“法治种子”播撒进孩子们心中,不断生根发芽:
在克拉玛依市委政法委的指导下,该市设立专门学校,以法治教育引导劣迹学生崇德向善;
克拉玛依市中级人民法院选派18名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定期在校园举办模拟法庭活动;
自治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克拉玛依附属学校西月潭校区积极打造“法治大讲堂”品牌,开展线上线下专题讲座40余场,受教育师生达2.6万人次;
克拉玛依区天山路街道司法所将中小学生纳入“天山先锋队”,创建 “七彩光·共青团”等多支普法调解志愿服务队;
……
作为全市12个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观测点之一,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派员前往克拉玛依市政法单位跟班学习,每周编发普法信息,把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情况纳入业绩考核内容,全面提升职工法治素养。目前,公司164名职工考取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在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零工市场,电子大屏上实时更新几百家企业岗位空缺信息,每天都有大量求职者慕名而来。白碱滩区司法局邀请律师适时为求职者和招聘企业负责人宣讲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解答法律咨询。
经过两年试点探索,克拉玛依市综合施策、精准“播种”,在这片“试验田”上走出一条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的“克拉玛依路径”。
示范引领 全民学法正当时
在克拉玛依市,“15分钟法治文化圈”已成为现实,一街道一法治文化品牌、抬头可见的法治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言行。
3月25日,记者走进独山子区法治文化公园,看到以司法干警为原型创作的普法卡通形象“小迪”可爱又不失严肃;涵盖宪法、民法典等诸多法律知识的法治展板沿步道整齐排列;游乐设施旁的“普法摊位区”新颖醒目,司法干警不定期在此开展普法宣讲。
“以前我进电梯都是低头刷手机,现在看着电梯里的视频学法更有意思。”3月27日,乌尔禾区乌尔禾镇查干草村村民吴鹏飞说。今年初,乌尔禾区司法局在楼宇等公共场所搭建普法平台,打造公益普法阵地,将法治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作为闻名全国的“油城”,克拉玛依市将红色文化、石油精神与法治宣传教育深度融合。
克拉玛依文博院在弘扬红色石油精神的基础上,开展“青少年红色研学”实景式教学,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石油精神展示馆内,职工的法治书法作品令人惊叹。近年来,该公司不断探索企业文化与法治文化的结合点,建设法治图书室、法治文化长廊,开展法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企业法治内涵。
在法治文化品牌的示范引领下,人人学法用法在克拉玛依市蔚然成风。
整体搬迁后,乌尔禾区乌尔禾镇哈克村、查干草村村民住进同一个居民小区。空间整合使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两村“两委”协作发力,鼓励村民学法用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如今,哈克村、查干草村均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辖区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
目前,克拉玛依市已有400多名从业律师,万人比为8:10000;各村(社区)共培育755名“法律明白人”。
“记录‘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赵天仓感人事迹的微电影《家长里短》,荣获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四届短视频大赛二等奖……”3月27日,在克拉玛依市“青年影像计划·法治文化创投中心”,克拉玛依市电影家协会主席冯志斌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获奖的法治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青年影像计划·法治文化创投中心”的作品均以全疆法治建设中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这些法治故事,正发生在克拉玛依市的每一个角落。”克拉玛依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陈飞说。
独山子区新北区街道第十八社区工作人员艾拉努尔·亥瓦不仅自学法律,还带动8名居民成为“学法达人”。去年10月,居民买某在地下室养狗引起邻居不满,一名“学法达人”依据《克拉玛依市养犬管理条例》中“不得在住宅楼地下室饲养犬只”的规定向买某释法。买某心服口服,立即清理地下室,将狗带回家,每周还主动打扫楼道卫生。
白碱滩区三坪路街道上游社区流动人口多,社区成立“乡音乡情调解室”,为纠纷当事人匹配同乡人民调解员,用亲切的家乡话化烦解忧,效果明显。2024年1月至今,该调解室成功化解90余起纠纷。
以文化人、以法育人。在法治文化浸润中,法治逐渐成为克拉玛依市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今年3月,独山子区某商铺老板老刘收到城管部门的处罚通知书,称其商铺影响城市美观。他对处罚依据产生异议,申请行政复议。独山子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调查,证实城管部门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认定违法事实:老刘的商铺沿街,其随意张贴海报影响市容。
老刘心甘情愿接受了处罚。
“去年以来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中,申请人对违法事实基本无异议,大多主张的是知情权。群众需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被罚,法律依据是什么,这对执法人员的要求更高了。”独山子区司法局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办公室工作人员郭秭均说。
“道路中间加装栏杆,车道变窄,太不方便了!”今年3月,克拉玛依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接到数起市民投诉。
“加装栏杆是为了防止行人乱穿马路、车辆随意掉头,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车道变窄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为道路‘瘦身’,挖掘道路资源,提高通行效率。”交警支队及时向投诉人作出反馈,并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宣传路面新增设施的作用,得到市民理解。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从农村院落搬到小区楼房,在哪儿种菜?哈克村、查干草村通过“四民”(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解)工作法,将村民们的诉求摆出来,邀请专家、村(居)法律顾问与村民共同论证,最后决定在小区周边开辟一块空地,根据每户需求划分地块,问题圆满解决。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一座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克拉玛依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袁晓东说,克拉玛依市将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与基层依法治理实践相结合,让法治素养成为公民基本品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克拉玛依、法治克拉玛依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来源:新疆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