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巴西选手雨果·卡尔德拉诺在澳门捧起世界杯冠军奖杯的那一刻,无数乒乓球迷的手机屏幕前传来一声叹息。王楚钦的失误频频,林诗栋的稚嫩交卷,梁靖崑的起伏不定,让国乒男队尝到了“断代危机”的苦涩。
当巴西选手雨果·卡尔德拉诺在澳门捧起世界杯冠军奖杯的那一刻,无数乒乓球迷的手机屏幕前传来一声叹息。王楚钦的失误频频,林诗栋的稚嫩交卷,梁靖崑的起伏不定,让国乒男队尝到了“断代危机”的苦涩。
图源:ITTF国际乒联微博
这场失利绝非偶然。世界杯小组赛王楚钦那句“能活一天是一天”的调侃,竟一语成谶。年轻选手的成长速度,显然没跟上老将退场的步伐。就像种庄稼,过去总惦记着收割“龙胖”的成熟果实,却忘了及时播种新苗,以致如今青黄不接的困局。
巴西选手雨果的夺冠之路,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这位比樊振东还年长一岁的老将,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把国乒的战术簿翻了个底朝天。从逆转王楚钦时展现的“橡皮糖”式防守,到决赛压制林诗栋时祭出的“组合拳”,他像块精准的战术试金石,测出了年轻选手技术单一化的软肋。
更值得警惕的是,国际乒坛早已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日本选手张本智和的快攻、德国选手奥恰洛夫的中台相持、瑞典选手莫雷高德的“妖球”,都在不断蚕食着我们的传统优势。就像网友调侃的:“咱们还在研究怎么打快,别人已经在研究让快失效。”这种技术迭代的加速度,倒逼着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中国乒乓”的内涵。
新生代培养需要更多实战磨砺。该让这些年轻人多碰硬钉子,学学马龙20岁时被王励勤“教做人”的经历,看看樊振东18岁时在世界杯交的学费。就像农民种地,幼苗期总罩着塑料大棚,永远长不出抗风浪的栋梁材。主管部门要有“宁失一冠,不误十年”的胸襟,放手让更多的新生代在三大赛中摸爬滚打。
技术革新需要敢闯禁区。当40+塑料球削弱前三板优势,当对手破解了我们的“快准狠”,是时候重拾“百花齐放”的传家宝了。王皓当年的直板横打、马琳的台内小球,哪个不是打破常规的创新?不能总吃老本。现在发球抢攻那套不灵了,得练新招。看看人家日本选手的反手拧拉,欧洲选手的中台反拉,咱们也得跟上。
危机藏转机,薪火待相传。回望国乒历史,1995年天津世乒赛的溃败,反而催生了刘国梁、孔令辉的黄金一代;2003年世乒赛的滑铁卢,孕育了“二王一马”的新王朝。今天的阵痛,或许正是新一代领军人物的“成人礼”。如今,林诗栋的灵性、王楚钦的锐气,让我们有理由保持信心。唯有放下“常胜将军”的包袱,重拾“从零开始”的勇气,才能让五星红旗再次在世界乒坛高高飘扬。毕竟,国球的荣耀,从来不是靠天赐,而是靠着一代代乒乓人用拼搏书写传奇。
撰文 周丽雅
来源:南方网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