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科的家乡河栏镇位于汤河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和辽阳市金宝湾自然保护区内,青山绿水养育了他。作为大山的儿子,张科深爱这片土地,从20岁起,就开始守护这片青绿。
谷雨时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辽宁林业重镇——辽阳县河栏镇已是春意盎然,起伏的山峦满眼新绿。
“天气预报风大,今天得在山上多待会,千万别出啥岔子,就别等我吃饭了。”
清晨,天刚放亮,张科就把摩托车推出来,跟妻子道别。
“进山后,脚下要留神!”妻子一边叮嘱,一边把塞上了水和干粮的背包递给他。
张科是辽阳市辽阳县河栏镇黄岗村的护林员,管护着4个自然屯的1.34万亩林地,巡山是44岁的他已经坚持了整整24年的工作。
张科带着新进口风力灭火器上山演练。
轰轰声在静谧山林里回响,摩托车最终在一条铺满枯黄枝叶的小路前停下。
踏上蜿蜒通向林间深处的这条路,是张科每天坚守的职责。“生在这片山,吃着这片山,现在守着这片山。”一提到家乡的山,张科的话匣子就开了。
张科的家乡河栏镇位于汤河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和辽阳市金宝湾自然保护区内,青山绿水养育了他。作为大山的儿子,张科深爱这片土地,从20岁起,就开始守护这片青绿。
2001年1月,经过镇政府和县林业局考试考核,张科如愿当上了河栏镇的护林员。从2008年开始,由于表现优异,镇林业站对张科委以重任,让他开始分管黄岗村4个自然屯的1.34万亩林地,其中0.16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
24年来,张科每天都坚持巡查山林并做好记录,对管护区内的每个地块范围、面积、树种、林龄了如指掌。张科所分管的黄岗村辖区出现的滥砍盗伐、乱捕滥猎、森林病虫害等情况全都控制在萌芽状态,森林火灾和侵占林地的刑事行政案件为零。
“全国最美护林员”张科在仔细观察松树是否有虫害。
2020年,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开展的“寻找全国最美护林员”活动中,张科有幸成为全国评选出的22名“全国最美护林员”之一,辽宁省草原林业厅做出了开展向他学习的决定。
二十四年如一日,只为这一山青绿。在茂密的树木林间,张科用脚步丈量这片山林,用心守护这片山林,在辛劳、孤独、坚守中,将最美好的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山林。
孤勇者张科
热爱是一个人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当一件事被定义为“热爱”,就要为之付出很多很多,才配得上这两个字。
张科的母亲在42岁那年才生下他,这也让他更早地有了对父母的照顾和赡养之念。2021年,年仅20岁的张科在外地闯荡了两年后,毅然决定回家乡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
对生养他的父母的爱共振于对家乡美丽小山村的爱,而这种爱更是转化为张科对守护家乡一山青绿的热爱。从那时起,张科就走上了这条持续近9000个日夜的巡山护林之路,并还将一直向前走下去。
巡山护林。
但“热爱”的背后必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挑战。
4月20日,清晨的阳光刚刚照进嫩芽新绿的山林。停好摩托车,张科背上巡山背包,一天的护林工作就此开始。
张科的包里东西不多,但每一样都必不可少:手套、多功能工具钳剪、固定提醒牌的铁丝。除了这些工具,张科此次上山还有妻子给准备的水和干粮。
干燥多风的春季是一年中森林防火最关键的时期。面对大量祭扫、踏青的人群,张科要格外小心巡查,守护山林的安全,午餐经常得在山上解决。
崎岖原始的山路,每一条小道都是靠人走出来的,地形复杂,上山的路并不好走。“在防火期,我分三个点位上山巡查,一天走上三万步不在话下。深一脚浅一脚,走路要格外小心,一不留神就可能受伤。”尽管这样说,但张科走起来却还是健步如飞、如履平地,甚至每天张科还要坚持跑上5公里以上的山路。“这工作就是废鞋,天天在山林里走,每年穿坏两三双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多年的巡山护林工作让张科对每一片山林都了如指掌,特别是对于有人活动迹象的观察。脚印、车辙、饮料瓶、烟头……这些痕迹一旦出现,张科就会停下来仔细排查周围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这个季节,会有采野菜的和刨药材的,还有一些驴友总上山,我得及时巡护。特别是秋季,一些养蚕户为了明年放蚕上山来,会有抽烟的,还有的用机械设备,这都得注意防火。”张科拿出背包中的剪钳,将几个丢弃在路旁的塑料瓶剪开,确认没有可燃物质才继续向前。
而最让张科头疼的是这个季节处理秸秆和“小开荒”的农户。张科管护的林区普遍都靠近农户的耕地,一些农户为了图方便,就会趁风不大将秸秆偷偷烧掉;还有的农户为了扩大种植面积,擅自烧荒种植农作物,这些都会给森林防火带来严重的威胁。
每次骑摩托车前往林区的路上,只要见到有秸秆的地方或者“小开荒”的迹象,张科都会打开摩托车上的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森林防火的普法宣传。“这样的农户普遍都是老年人,只能耐心劝导,反复劝,直到事情得到妥善处理。”
与巡山的辛苦相比,孤独是更大的挑战。24年中,张科几乎都是独自走在山林当中。
巡山是孤独的。有多孤独呢?“有时从山中出来,感觉自己都不会说话了。有一只雀儿飞过,都觉得热闹得很!”张科如此描述。
“一个人从这个山头到这个山头,天天如此,但是这些年我坚持下来后却感到越来越有乐趣了。我认识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每个山头都有我的足迹,每天看不到都会想它们。”张科用对大山的“热爱”消解了巡山的“孤独”。
张科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爬到山顶,在那里,浩瀚的汤河水库大部分水面尽收眼底。“我一看到这美景,这山这林子让我护得挺好,我就有挺大的成就感,非常高兴。”
万能手张科
说到护林,不少人也许认为只是防火巡山。但张科说,除了防火是一以贯之的工作重点外,他们还要兼顾防病虫害、防盗伐、保护野生动物等工作。除此之外,张科还开发了很多新技能。
看看张科在林业站有多少头衔就知道了。他是站里的林业政策宣传员、森林资源巡护员、森林经营督查员、有害生物预报员、野生动物保护员、林业案件协查员,还是林业站车辆和站里德国进口风力灭火机的维护保养员。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张科被大家称为林业站的万能手。
“巡山的过程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留意每棵树的情况,通过细微的变化来判断林区的状况”。
张科分管的1.34万亩林地中有0.16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松林和当地的红松苗圃是重点守护目标。特别是国家重点公益松林有明确要求,不仅要确保防火安全,还要观察长势和防范病虫害等。
“树皮泛白要查天牛,松针发黄得防松线虫。”张科穿梭在国家重点公益松林的树林间,仔细检查每一棵红松和油松,对可疑样本进行认真抽检。一旦发现重大病虫害,他会立即上报,为保护森林生态健康争取时间。
张科是林业站美国白蛾防治最得力的能手,对全镇区域内美国白蛾发生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每到美国白蛾防治期,他都冲在第一线,和林业站其他护林员,顶着烈日剪除网幕、喷洒农药,河栏镇的美国白蛾防治小分队,年年都受到辽阳县森防办的好评。
对于张科来说,制止滥砍乱伐和偷猎野生动物是时常要面对的难题,甚至还遭遇过人身的威胁。
2017年1月12日晚,在家休息的张科听到了异常声响,马上穿衣拿手电,来到林区。原来,一伙人带着抓钩机和油锯,趁天黑想偷偷伐树,被张科抓个正着。为首者蛮横地让张科少管闲事,并出言威胁。“只要我在这,你甭想砍!” 张科大义凛然紧抓住对方的油锯,立即向当地林业站汇报,一起盗伐案件被及时制止了。
保护野生动物同样是张科的职责。2016年秋季的一天,有村民告诉他,有人到林区挂网捕鸟。张科立刻向林业站负责人报告,并与林业执法人员一起,将刚张网的三名偷猎者抓个正着。
这样的偷猎现象时常都会出现。不久前,张科在巡山过程中发现了一套放置隐秘的钢制捕猎套子,设计精巧,前所未见,足以将獾子、狍子这样的野生动物抓获。他立即用随身带的钳剪将钢套剪断,带到林业站。张科后怕,这要是有小动物进套,当场就会被勒死。
在张科的手机里有去年他无意中拍到的4只可爱的狍子在林间觅食的场景,可爱的小动物们欢快地跳跃着,宛如林间的小精灵。他暗下决心,要保护好这些可爱的小生灵,让大山更加美丽动人。
随着高科技护林设备的引进,张科又成了林业站的技术能手。除了林业站的车辆外,更是成为今年站里新引进的德国进口风力灭火机的维护保养员。
张科在林间熟练操纵着重30多斤的进口灭火机进行灭火演练,只见巨大的风力顷刻间就将地上的枯枝等杂物吹散,露出一片黑色地面成为火情隔离带。
“火小时可以直接把火吹灭,火大时就这样把火与树林隔离出来,有了这个新武器,防火心里更有底了。”张科将这个新伙伴当成“宝贝”,每次演练完都要擦拭得像新的一样。
张科还在一处平时人迹稀少的林区自费安置了太阳能摄像头,这样通过手机就可以监测这片林区的动向,即使需要更多精力巡查重点林区,也可以随时照看到这片林区的情况。
好心人张科
在张科家后院有两棵李子树,每到夏季都会结出香甜的果子。当张科分给周围邻居吃时,面对大家对于果树的来历,他总是笑而不语。
妻子知道,这两棵李子树的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
那是8年前的2017年4月15日。在巡护山林时,张科猛然看到对面山腰上冒起了浓烟。不好,着火了!
张科急忙先赶回林业站取上风力灭火机,和另一位护林员一起,迅速赶到现场。火借风势已经着起来了,马上就要烧到林地边上。情况紧急,两名护林员立即顶着浓烟展开奋力扑救,终于在没波及林地前将火及时扑灭了。
还没能张科歇口气,突然他发现火场边的树丛下躺着一个昏倒的老人,裤子头发都烧焦了。火场救人,十万火急,两人又赶紧把老人转移到安全地带,驱车把老人送往医院。由于抢救及时,75岁的周恩凡老人得救了。
出院这天,周恩凡老人感激万分,老泪纵横:“如果没有你及时发现我,我肯定没救了。”为表达谢意,老人给张科送了两株自家最好的李子树苗。每当张科看到满树通红的李子,都会感到特别的欣慰。
而更惊险的还在2014年4月的一次扑救。当时,河栏镇的五层砬子景区突然出现火情,因着火点地势险峻,层层悬崖峭壁,救火难度特别大。
张科和一名护林员闻讯后率先到达。俩人身上背负30多斤的灭火器材,一点点向前爬行,艰难赶到火场。熊熊的山火把张科防护服烤焦了,嘴唇烤裂了,脸颊磨破了,经过几个小时的扑救,山火终于被扑灭了。当山火扑灭的那一刻,张科和同事们已经累瘫在地上。
对于一次次英勇救火,张科觉得这只是做好了他的本职工作,没什么大不了。
“没能力做轰轰烈烈的大事,那就力所能及做些小事”,这是张科常说的一句话。在河栏镇,提起张科,可谓是家喻户晓,不仅因为他工作认真,爱岗敬业,更因为他每天都在用心地做着一件件让人暖心的“小事”。
河栏镇周家村村民忘不了张科家的小农用三轮车。
河栏镇地处林区,家家户户门口都堆放柴垛,用于生火做饭和取暖,天气干燥时,柴垛起火时有发生。张科家有个灌溉水田的小农用三轮车,“出于职业的敏感,平时看到哪有烟,我把水车开去,先给洒水,给喷喷,救一救,能让老百姓减少点儿损失。”
河栏镇草莓种植户张洪生忘不了张科和同事们的那场雪夜大救援。
2020年2月15日,辽阳地区暴雪,65岁的种植户张洪生的7栋草莓大棚即将被积雪压塌,无奈之下求助镇政府。零点30分,正在休息的张科接到求助电话,立即赶到林业站,和同事带上风力灭火机,顶着风雪赶到大棚处。从凌晨2点干到晚上7点,张科和同事连续干了17个小时,终于一步一步地将棚顶的雪清除。大棚保住了,草莓保住了,张洪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河栏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周明喜忘不了张科为学校做的那些“小事”。
平日里给校园内的风景树刷涂白,让树木减少病虫害顺利过冬;当我们家里遇到困难的同学,收入不高的张科拿500块钱无偿资助……
因为责任所以坚守,因为热爱所以付出。作为中国200多万名护林员中的一员,张科用24年的执着和坚定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深深镌刻在养育他的河栏镇的青绿山林间,并将继续沿那条崎岖又美丽的山间小路一路前行。(来源:辽望·辽宁日报 编辑:孙玮)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