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季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花粉,柳絮等植物纤维也随风飘散。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春季成为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在这一时期尤为高发,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春季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花粉,柳絮等植物纤维也随风飘散。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春季成为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在这一时期尤为高发,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过敏性疾病是什么?为什么春季高发?
过敏性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环境中典型无害物质产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随着疾病谱的转变,过敏性疾病已成为21世纪常见疾病之一,影响了全球约25%的人群[1]。目前,过敏性疾病在我国和全球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2,3]。过敏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花粉、柳絮、尘螨、霉菌、动物皮屑等因素都是过敏的诱因,而春季花粉、柳絮飞扬,过敏性疾病尤为高发。过敏性疾病[4]主要是由IgE介导的I型过敏反应,以Th2型炎症反应为主,同时固有免疫反应也发挥一定作用。发病过程包括致敏阶段和激发效应阶段。气道过敏性疾病是以非感染性慢性气道炎症浸润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一类异质性疾病,通常由吸入性过敏原诱发,患者可表现为喷嚏、流涕、干咳、喘息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气道过敏性疾病临床常见类型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2]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在临床上被称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5]。它们具有相似的流行病学模式,相似的免疫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6]。过敏性鼻炎会引发腺样体肥大,使得鼻腔通气不畅,需张口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会导致下呼吸道更多地暴露于过敏原,从而刺激下呼吸道产生炎症和高反应性等过敏症状,诱发哮喘的发作[3]。并且有研究显示[6],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约1/3合并过敏性哮喘;在过敏性哮喘患者中,约有78%合并过敏性鼻炎。春季“抗敏”路漫漫,如何防治?
过敏性疾病的治疗需要防治结合、四位一体。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7]一、药物治疗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5],常用治疗药物分为一线用药和二线用药。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第二代口服和鼻用抗组胺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二线治疗药物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口服和鼻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鼻用减充血剂、鼻用抗胆碱能药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过敏性鼻炎。目前常见的免疫调节剂主要包括细菌溶解产物、匹多莫德、胸腺肽、维生素D等[8]对于过敏性哮喘患者,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支气管舒张剂等[4,9]。由于雾化吸入疗法将药物直接递送到呼吸道黏膜和肺泡,迅速定位,且全身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也可选择雾化吸入ICS(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用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和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如雾化吸入用β2 受体激动剂和雾化吸入用胆碱M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10]。值得一提的是,家庭雾化突破了传统模式,使患者能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避免频繁往返医院,在提高治疗及时性和依从性的同时又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提升了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11]而对于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哮喘发作,也可使用免疫调节剂以期减少哮喘急性发作。二、免疫治疗[7]过敏原免疫治疗也是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不仅可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药物使用,还可以预防新发致敏、预防过敏性鼻炎发展成哮喘、预防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过敏原免疫治疗结束后可以长期保持疗效。
三、环境控制[7]环境控制可避免或减少过敏原,是首要原则。对患者进行良好的环境控制,能使其隔绝环境中的过敏原及减少刺激物,是过敏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敏性疾病的环境控制主要包括室内过敏原防控、室外过敏原防控及空气污染防控。
而在过敏性疾病高发的春季,对花粉过敏者可以通过戴口罩、防花粉眼镜甚至头罩、使用花粉阻隔剂等切断花粉传播途径。此外,花粉季留在室内、紧闭门窗、使用新风过滤系统、减少外出也是有效的预防途径。
而其他过敏原,如尘螨过敏者,可以通过降低室内相对湿度、使用防螨床品或家居品、定期清洁、化学或物理杀螨等措施降低室内尘螨过敏原水平。宠物过敏者应尽量不养宠物,或减少接触宠物。而避免接触潮湿、滋生霉菌的环境,霉雨季节减少外出等可以预防霉菌致敏。
四、健康教育[7]过敏性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健康教育是世界卫生组织首选公共卫生策略,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效益大等好处。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是预防,由于大众对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普遍知之甚少,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小结
春季是过敏高发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高发。我们不仅需要被动治疗,还需主动预防。希望通过“防治结合、四位一体”的治疗原则,可以帮助“过敏星人”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春天。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