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味道”为餐桌增色添香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2 08:00 2

摘要:曾在中国空间站内茁壮生长的水稻品种“小薇”,已在怀柔区桥梓镇的漫山慢水小毛驴农场生根发芽,繁育后代。目前,新一代“小薇”幼苗正在育苗期,预计5月将进行插秧。

曾在中国空间站内茁壮生长的水稻品种“小薇”,已在怀柔区桥梓镇的漫山慢水小毛驴农场生根发芽,繁育后代。目前,新一代“小薇”幼苗正在育苗期,预计5月将进行插秧。

最近30余年,随着我国航天活动越来越频繁,大批“植物航天员”有机会遨游太空,并在特殊的环境下解锁新能力。口感更好的小番茄、维生素含量更高的线椒……一些“航天味道”在京郊生长,部分蔬果已经被端上餐桌。

工作人员去年收割“太空水稻”。

两上太空

“小薇”水稻个子小籽粒不小

上周,一场春雨过后,小毛驴农场里,冬小麦蹿到半人多高,娃娃菜苗正被一株株栽入泥土。在一片绿意间,33亩土地还在等待播种。

“这片地要留给一批新品种水稻,目前正在育苗,其中就包括曾经飞上太空的‘小薇’水稻。”该农场负责人石宁介绍,去年,太空“小薇”黄稻、太空“小薇” NIP、太空“小薇”稻9311就已在农场落户,并顺利完成了一季繁育。当下,最新一批“小薇”幼苗正在萌发。

与株高1米至1.5米的普通水稻相比,“小薇”水稻的特点突出——“个子小,籽不小”。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团队历经十余年培育完成的,兼具株型矮、生物量小、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

作为“植物航天员”,“小薇”曾经两上太空。2016年,它曾乘坐“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入太空;2022年,它又搭乘问天实验舱飞向中国空间站,在太空生长了6个月,完成全生命周期的生长实验后,由神舟十四号飞船带回地面,重新在地球的土壤里繁育。

该农场农作物种植主管丁志芳今年50多岁,几乎种了一辈子地,但去年第一次见到“小薇”幼苗时,他还是犯了懵,“正常的水稻苗得有十几厘米高,这种新苗怎么这么矮?咱是真没见过,一开始都不太敢上手。”

如他所言,科研团队送来的2600棵“小薇”幼苗,只用了鞋盒大小的一个盒子就全部装下了,平均每株苗仅高四五厘米。“瞅着比豆芽菜还细的稻苗,我们操作起来都轻手轻脚,生怕劲儿一大,把小苗给弄伤了,每一株可都是宝贝啊!”石宁笑着回忆。

为了让这些小苗顺利在农场安家,工作人员前后忙活了足足一周,平日里更是精心照料,看着它们慢慢长大成熟。收获时,丁志芳也吃了一惊——这个全新的水稻品种成熟后,平均身高仅有约22厘米。

“我们在选育‘小薇’时,看中的就是它的超矮秆特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晓明揭秘,“虽然株高显著降低,它的籽粒大小与其他水稻品种相比却无显著变化。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营养条件下,‘小薇’籽粒产量与秸秆重量的比值更高,具备在有限空间内生长繁育的优势。”

神舟绿鹏公司种植的太空番茄已经上市。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别具特色

一次性种起10层“水稻高楼”

作为太空归来的水稻,“小薇”的生长特性较为特殊,对水肥管理的要求更高。同时,由于基因变异的不确定性,要筛选出稳定优良的品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

虽然农场工作人员都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但面对全新品种的农作物,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去年刚插完秧,就下了一场大雨。秧苗实在太小了,我们连夜处理,但还是有一些被冲走了。”石宁说,虽然损失不算大,但还是给种植团队提了醒,对幼苗的守护要更用心。

种植团队还成为科研团队的“助手”,时刻关注“小薇”生长的各项数据。去年,该团队在试验田里发现一些秧苗的根部出现了轻微发霉现象,就及时通知了科研团队,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最终产量。

接到消息的郑晓明第一时间赶到农场检查,最终得出结论:试验田灌水的时间、深度不太合理。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秧苗很快恢复了健康。

在农场里,包括“小薇”在内的几十种全新的农作物品种,都在这里进行示范种植。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它们都将茁壮成长。“上个月,在怀柔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供需对接会上,我们又和几位不同领域的农业专家‘牵了手’,进一步提升农场种植培育质量。”石宁说,农场面临的果园腐烂病、新品种农作物加工研发、果蔬产品储存技术等现实问题,都有了解决办法。

去年秋季,“小薇”第一次在怀柔的土地上迎来了丰收。科研团队小心地收集起每一粒稻种,将它们带回实验室,开展进一步的检测和研究。“每一粒种子都非常珍贵,我们要通过基因组测序、表型分析、营养成分检测等环节,开展系统研究。”郑晓明说,在田间实际种植获得的数据也很重要,它们能帮助团队开展后续研究,进一步提升稻米质量。

体型矮小的“小薇”,未来将在工厂化种植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是在平面空间进行的,而株型较矮的品种,在立体化多层种植中具有先天优势。预计‘小薇’一次性可以种起超过10层的‘水稻高楼’。”郑晓明说,这种方式能明显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耕地资源。

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小薇”不仅将走上百姓餐桌,还有望成为航天员太空生存的营养来源之一。我国在探索深空的过程中,势必要在有限的航天器内解决航天员的“吃饭问题”。“小薇”就是科研团队为太空种植专门选育的品种。它占地空间小、生长周期短。前期的“飞天”经历证明,它在太空的生长状况良好。

丰富菜篮

“航”字头果蔬贴近大众口味

随着太空育种技术的发展应用,我国科研人员已成功孕育出一系列“航”字头太空果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品尝过这些“航天味道”。

“中国种子”的太空之旅始于1987年——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了水稻、辣椒等种子。202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利用该工程飞行任务开展的航天育种搭载实验已有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4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400多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

不过,这些“太空种子”与“小薇”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小薇”在飞上太空前,就已由科研团队完成品种选育;而更多的“太空种子”要经历微重力、高辐射等特殊环境的洗礼,才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更直白地说,“小薇”已经在太空生长过,而别的“太空种子”是从太空回来后,才在地球开始生长繁衍。

而且不是所有上了太空的种子,都能繁衍出全新的农作物品种。在太空,种子的突变概率和突变类型能得到大幅提升,但由于基因变异存在不确定性,要筛选出性状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种,要历经短则三五年、长则十余年的培育。最终经过严格审定,“太空新品”才算得到认证。

目前在北京有多家“太空农场”。位于通州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神舟绿鹏公司就种植了太空辣椒、太空番茄、太空甜瓜等品种。这些农作物或在田间播种,或在大棚育苗。其中,“航椒S605”不仅产量高、效益好,种起来还更省人工;能长至6米的“太空芦竹”,将为我国能源事业作出贡献。它们具备的这些珍贵基因资源,在自然界中极难获得。

在新品种培育过程中,除了关注产量、抗病性等需求,科研人员还会注重寻找更适合大众口味的特性。

例如,“航椒S605”在突出辣椒香味的同时降低辣度,更适合华北地区居民的口味需求;“航粉高糖”吃起来酸甜可口,能让很多人忆起“童年味道”。现在,该公司已经积累了上千份具有优质表现和选育潜力的航天搭载育种材料。本报记者 刘苏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