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的情绪状态与睡眠质量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不仅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常常导致失眠等睡眠障碍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前言: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的情绪状态与睡眠质量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不仅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常常导致失眠等睡眠障碍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敬广霞、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赵松耀做客演播室。
本期要点:
问题一: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困扰着很多人,从医学角度来看,怎样的睡眠状态才能被定义为失眠呢?
赵主任:从医学角度来看,失眠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睡眠障碍,其核心特征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如夜间频繁醒来或早醒)、以及睡眠质量或时长不满足恢复性需求。这些问题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持续3个月以上,且对患者的日间功能产生明显影响,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疲劳感增强或工作效率下降。并排除其他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等。
医学上,失眠主要分为三类:起始性失眠(难以入睡,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维持性失眠(夜间醒来两次以上或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型失眠(清晨提前醒来,无法再次入睡)。此外,患者即使具备良好的睡眠条件(如安静的环境、合适的床具等),依然无法获得满足的睡眠,也被认为是失眠的诊断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偶发性的短期睡不好并不等同于医学意义上的失眠。只有当睡眠障碍频繁发生,并影响日常生活、情绪和工作社交功能时,才能被确认为失眠症。
诊断失眠通常依赖临床评估,包括病史采集、睡眠日志、问卷(如ISI或PSQI量表)以及必要时的多导睡眠监测(PSG)。明确诊断后,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CBT-I)、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调整等。
总之,医学定义下的失眠不仅仅是“睡不好”,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影响功能的睡眠障碍,需科学评估与系统干预。
问题二:目前,大家的整体睡眠水平如何?失眠的情况是否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与现代生活的哪些变化有关?
敬主任:失眠已成为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健康问题,受到全球医疗与公共卫生领域的高度关注。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的人存在某种形式的睡眠障碍,而在中国,超过3亿人被睡眠问题困扰,平均睡眠时间仅为6.5小时,低于推荐的7–9小时。其中,约38.2%的成年人存在入睡困难、易醒或早醒的问题,尤其是18–30岁的青年群体,失眠问题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失眠不仅普遍存在,还呈现出“年轻化”和“慢性化”特点。青年人因情绪波动、压力大、过度依赖手机等原因常常入睡困难;中年人则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负担,易出现夜间觉醒;而老年人则受生理变化和慢性病影响,睡眠时间逐渐缩短。特殊职业群体如医护人员、程序员等,由于轮班制和高压环境,更易罹患睡眠障碍。
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是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首先,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导致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入睡节律;社交媒体、短视频等造成“报复性熬夜”现象普遍。其次,工作节奏加快、加班文化盛行使人长期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状态,难以放松入睡。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也日益成为诱发失眠的重要因素。此外,夜生活盛行、作息紊乱和环境因素如噪声、光污染等也在持续影响睡眠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失眠不仅仅是“睡不好”,更可能引发或加重多种慢性病。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互为因果;还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以及肥胖和糖尿病等。此外,深度睡眠缺失还会影响大脑功能,导致记忆力和认知能力下降。
总之,失眠是一个涉及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与生理机制的多因素问题。重视睡眠健康、科学干预和合理调整,是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一步。
问题三:“情绪性失眠”是目前大多数人都面临的问题,那什么是情绪性失眠?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的?
赵主任:情绪性失眠是目前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失眠类型之一,尤其在现代高压环境中呈现高发、长期化、年轻化的趋势。它是指因焦虑、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引发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属于原发性失眠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心事太多、情绪紊乱,睡不着觉”。
其核心机制是情绪系统与睡眠系统的失调。当人处于情绪高激活状态时,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大脑活动无法放缓,从而无法入睡。生理上,HPA轴过度活跃使皮质醇升高;杏仁核等情绪中枢过度激活,干扰大脑睡眠调控;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GABA紊乱也进一步破坏睡眠节律。
典型表现包括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清晨早醒,伴随白天疲劳、注意力差、情绪低落等问题。很多患者还会因“睡不着”而产生焦虑,从而陷入“越想睡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这种模式被称为“认知-情绪-行为三联模型”。
长期情绪性失眠不仅仅是“睡不好”,还可能诱发或加重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干扰心血管功能、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影响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常见诱因包括工作压力、学业负担、人际关系冲突、生活中的创伤事件,以及现代人常见的“信息过载”,如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完美主义、焦虑型人格也容易导致此类失眠。
应对情绪性失眠,心理干预是首选,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CBT-I),可有效打破恶性循环。辅助措施还包括正念冥想、规律作息、减少蓝光刺激等。药物治疗可用于短期缓解严重症状,近年来也有创新疗法如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和数字CBT应用。
总之,情绪性失眠是身心失衡的结果。正确认识“情绪—睡眠”的双向关系,及时干预,是改善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步。
问题四:如何判断是因为情绪问题引发的失眠,还是其他因素所导致的失眠?有哪些区别?
敬主任:判断失眠是否由情绪问题引发,主要需从失眠的诱因、症状特点及伴随心理状态进行综合分析。
情绪性失眠,通常源于焦虑、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是最常见的失眠类型之一。其特点包括: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伴随明显的心理反应,如焦虑过度、烦躁易怒、思绪无法停止等。患者常在白天感到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并对睡眠产生担忧,形成“越想睡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相较之下,由其他因素(如躯体疾病、药物影响、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干扰等)引发的失眠,通常具备较明确的外部诱因。例如:因慢性疼痛而频繁醒来,或因饮食、作息紊乱导致生物钟失调。此类失眠较少伴随持续的情绪困扰,情绪变化通常是次要反应而非诱因。
临床中,可通过睡眠史、心理评估(如焦虑抑郁量表)、排除法及病因追踪等方式加以判断。如若患者入睡前反复思虑、情绪紧张,或近期经历情感波动、压力事件,且无明显生理病因,则多为情绪性失眠。反之,若调整情绪后失眠未缓解,需进一步排查其他病因。
简而言之,情绪性失眠的关键特征是“因情绪起、随情绪变”,而其他类型失眠则更多受外部因素驱动。精确识别类型,有助于选择更合适的干预方式。
问题五:长期受情绪性失眠困扰的患者,可能会面临哪些健康风险?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
赵主任:长期受情绪性失眠困扰的患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疲惫、专注力下降等问题,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身心健康风险,带来严重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健康问题
情绪性失眠与焦虑、抑郁呈双向关系。长期睡眠不足会削弱大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患者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诱发或加重焦虑障碍、抑郁症、情绪障碍等心理疾病。
2. 认知功能下降
长期失眠会影响注意力、记忆力与判断力。患者在工作和学习中容易出现效率低下、决策失误,增加意外发生的风险。
3. 免疫功能下降
睡眠是身体恢复的重要时段。持续失眠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机体抵抗力,使人更容易感染疾病或延缓疾病康复。
4. 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
情绪性失眠会引起交感神经持续亢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等疾病的风险。
5. 代谢紊乱与慢性病风险
睡眠不足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
6.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患者常因持续疲劳、情绪波动、人际关系紧张,影响职业表现和社会功能,降低整体生活满意度。
综上所述,情绪性失眠绝非“睡不好”这么简单,而是一个涉及心理、生理、社会多维度的健康隐患,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干预。
问题六:很多人认为,只要睡眠时间足够长,就不会有睡眠问题,更有人甚至强迫自己入睡,这样的想法或者做法正确吗?有哪些常见的关于失眠的误区,您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敬主任: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非常危险的误区。很多人以为“只要睡够8小时就没问题”,或者“必须尽快入睡才健康”,甚至强迫自己入睡,这些观念其实既不科学也容易加重失眠问题。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关于失眠的误区,帮大家逐一澄清:
误区一:睡得越久越好
真相:睡眠质量比时间更重要。有些人睡8小时仍感觉疲惫,是因为深度睡眠不足;而有些人只睡6小时却精神饱满,说明睡眠结构良好。因此,不要一味追求睡眠时长,而应关注是否“睡得好”。
误区二:强迫自己入睡能解决失眠
真相:越强迫,越难入睡。睡眠是一个自然过程,越是担心“我今晚又睡不着”,越容易激活焦虑情绪,反而造成入睡困难。正确做法是放松心情、转移注意力,让身体自然进入睡眠状态。
误区三:只要失眠,立刻吃安眠药
真相:安眠药有依赖性,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耐药或副作用,不能作为解决失眠的根本手段。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I)被广泛推荐为首选。
误区四:白天多睡一会就能补救晚上失眠
真相:白天长时间补觉会打乱生物钟,降低夜间睡意,反而让失眠问题恶化。短时间的小睡(20分钟以内)可以接受,但不宜过长。
误区五:失眠只是小问题,熬一熬就好
真相:长期失眠会影响免疫力、情绪和心血管健康,甚至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应及早识别并科学应对。
温馨提醒:如果你经常入睡困难、夜醒频繁、白天精神不振,建议及时就医或寻求心理专业帮助。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睡前刺激、培养放松习惯,是改善睡眠的关键。科学对待失眠,才是睡得好的开始。
问题七:如果怀疑自己是因为情绪问题导致的失眠,应该去医院哪个科室就诊?医生会进行哪些检查和诊断?
赵主任:如果怀疑自己是因情绪问题导致的失眠,建议优先前往医院的精神科或睡眠科就诊。这两个科室都具备评估情绪状态与睡眠障碍的专业能力,能够帮助患者准确判断失眠的性质和原因。
就诊时,医生会首先进行详细的问诊,包括失眠的持续时间、入睡或醒来的具体表现、是否伴随焦虑、抑郁、压力事件等情绪问题。同时,也会询问生活习惯、饮食作息、工作压力等背景信息,以排除其他诱因如身体疾病或环境因素。
接下来,医生可能会安排一些标准化量表评估,例如:
-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质量;
-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判断失眠程度;
- 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情绪状况。
如有必要,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以排查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等其他干扰睡眠的生理问题。
总之,精神心理科或睡眠门诊能提供系统、专业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早期识别情绪性失眠并进行干预,有助于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慢性失眠或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八:对于这类失眠,有哪些被广泛应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它们的疗效如何?
敬主任:对于情绪性失眠,非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广泛推荐的首选方案,尤其适用于希望避免药物依赖或副作用的患者。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I)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已被多个国家的睡眠指南列为治疗失眠的首选。
CBT-I通过认知重建和行为训练,帮助患者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如“我今晚睡不好就完了”这种焦虑性思维,同时引导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如规律作息、限制卧床时间、改善睡眠环境等。研究表明,CBT-I的疗效可与药物相当,且长期效果更好,多数患者在治疗数周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且复发率较低。
除CBT-I外,其他常用非药物治疗还包括:
1. 正念冥想与放松训练:通过呼吸调节、肌肉放松等方法缓解焦虑紧张,有助于入睡;
2. 睡眠卫生教育:教导患者避免咖啡因、电子产品干扰,建立良好睡前习惯;
3. 光照疗法:通过调节生物钟,改善入睡延迟或早醒问题;
4. 数字化睡眠干预(如手机App或在线课程):让用户在家中就能接受结构化的CBT-I干预,方便有效。
总体而言,这些非药物疗法具有副作用少、依赖性低、治疗效果持久等优点,特别适合情绪因素主导的慢性失眠患者。只要坚持应用,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显著改善。
问题九:在必要时,会推荐使用哪些常见的药物来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这些药物有没有哪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赵主任: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短期使用药物帮助缓解失眠,尤其是在情绪压力大、影响日常功能的情况下。常见的助眠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
起效快,可帮助入睡,但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耐药性和白天困倦、记忆力下降等副作用。建议短期、低剂量使用。
2. 非苯二氮?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唑吡坦)
针对入睡困难效果较好,依赖性较低,但仍可能出现头晕、梦游、反弹性失眠等不良反应。
3. 褪黑素类药物
适用于生物钟紊乱(如倒时差、夜班人群),副作用较少,适合老年人或不适宜使用镇静类药物者。
4. 抗抑郁药(如曲唑酮、米氮平)
适用于合并焦虑或抑郁的失眠患者,既可改善情绪又助眠,但可能带来体重增加、口干等副作用。
5. 抗组胺药(如扑尔敏)
具有镇静作用,但使用后易嗜睡、口干,长期使用不推荐。
注意事项 :
- 药物只能作为短期辅助工具,不应依赖;
- 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增减剂量;
- 停药时需逐渐减量,避免反跳性失眠;
- 部分药物对老年人不安全,需个体化评估。
综上,助眠药物虽有效,但应谨慎使用,结合非药物治疗手段,才能实现安全、持久的睡眠改善。
问题十:除了医疗手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帮助改善失眠的情况?
敬主任:除了医疗手段,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对改善失眠同样至关重要。以下是几项被广泛认可且实用的日常建议:
1. 建立规律作息
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包括周末,有助于稳定生物钟,改善睡眠节律。
2. 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床只用于睡觉和休息,避免在床上工作或看手机。
3. 减少睡前刺激
睡前1小时内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剧烈运动、饮浓茶或咖啡。可以选择泡脚、听轻音乐、做深呼吸等放松活动,帮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
4. 控制午睡时间
如需午休,建议控制在20分钟以内,避免影响晚间睡眠。
5. 适度运动
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睡眠,但应避免临睡前剧烈运动。
6. 避免睡前过度思考
可通过写“睡前笔记”释放负面情绪,或学习正念冥想,减轻焦虑和脑内过度活动。
7. 保持健康饮食
晚餐宜清淡,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尽量避免饮酒助眠,因其虽可促入睡,却会破坏睡眠结构。
8. 调整心态
不要焦虑于“必须睡着”,接受偶尔失眠是正常的,反而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提升睡眠质量,也能增强治疗效果。坚持这些行为干预,是战胜失眠的重要一步。
本期嘉宾:
敬广霞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医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二届麻醉超声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医院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围术期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临床麻醉20余年,擅长心脏病人的麻醉及围术期食道超声心动图及经胸心脏超声技术。
近年来开展麻醉创新诊疗,主要从事顽固性失眠及青少年抑郁失眠的诊断治疗及研究。
赵松耀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专业方向:脑血管病、睡眠障碍。对脑血管病、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的诊断和鉴别有丰富经验。
任河南省卒中学会青年理事
省卒中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院校教育分会卒中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协会眩晕专委会青年委员
来源:健康大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