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到了中年,有车、有房、有存款,还有稳步增长的事业。而有人到了中年,才发现“钱到用时方恨少”。
有人到了中年,有车、有房、有存款,还有稳步增长的事业。而有人到了中年,才发现“钱到用时方恨少”。
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上有老、下有小,缺钱的心酸也只能自己扛。到了这个年纪也才知道,存款才是一个人的底气。
一个人的价值,更取决于你的银行卡余额。想要好好地生活,就要学会攒钱。
攒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的过程属实也是艰难的,很多人觉得已经过了紧衣缩食的日子,为什么还是攒不到钱?
其实花钱同样是学问,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是必须,一些“假需要”也可能掏空我们的钱包。
我也是到了39岁才醒悟,平时被这4种“假需求”包围了,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赶紧适可而止吧!
01.制造焦虑需要
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本来没有什么想买的东西,但误打误撞进到一个直播间。
可能他卖的东西你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然后听主播说了几句,就开始寻思自己需要这个东西,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就下单了!
其实生活中,很多需要不是我们自发的,而是被制造出来的。为了促进消费,他们会制造各种焦虑。
说我们的生活存在很多不健康的因素,然后就开始售卖各种保险品,各种养生产品,一些专人专用的用品,给你制造过多的焦虑就是为了让你掏腰包。
制造教育的焦虑,就让你给刚会爬行的孩子报各种早教班,制造容貌的焦虑,就开始卖给你各种减肥药、化妆品等等。
对于普通家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逐渐被当成了韭菜。诸如此类的需要,并不是我们生活必需的,
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其余被别人制造的焦虑所左右,不如保持理性头脑,乐观面对生活。
02.自己想出来的需求
有种需求不是当下的需要,而是通过自己想出来的。
比如,你想去跑步,然后就提前买了一大堆的装备,什么鞋子,衣服、裤子,全都满了一个遍,然后跑了两天就累到无法坚持,跑步套装全都白白置办了。
想去露营,然后设备齐全之后,一年去不上两次。你觉得孩子需要什么东西,结果也要提前准备,
结果孩子拿到学校,老师说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而是需要买“那样”的,于是,你的钱又又又白花了。
很多需要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并非实际需要。所以,我们关注当下的需求就好,不要一时兴起,也不要盲目跟风。
03.上涨的生活成本
一个阶级有一个阶级的韭菜。商品的价位总有高低档,虽说好的东西就是贵,但也不代表好的东西里面没有智商税。
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攒不下钱的原因是生活的成本也在逐渐提高。之前有车就满足,现在要开30万以上的车。
从前希望有套自己的房子,现在钱稍微宽裕一点,就想换个大点的,高档的小区。欲望无止境,为了满足欲望,我们就要不停地忙碌。
一旦我们理智下来不受诱惑了,变得有钱了,谁愿意去给资本打工呢?
原来的毛巾比那成洗脸巾、普通的牙刷变成电动牙刷,原来的香皂、
洗衣粉变成了现在的洗衣液、洗衣凝珠,原来的厕纸也变成了现在的湿厕纸。
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成本,都是钱包的刺客,就是我们大可不必的花销。
04.精细化的生活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的用品打上了专属的标签。我们灌输了专物专用的思想,把所有物品都精细化分类,这就证明我们要花更多的钱去买“不同”功能的东西。
刷马桶专用,清洁厨房专用,洗衣服专用,男人专用、女人专用、孩子专用等等!这些专用产品,究竟是真的专用,还是智商税?
我们用洗衣服来清洗衣服,再用这个水来清洗马桶,是洗不干净还是咋滴?小苏打和白醋都是很好的清洁用品,难道只能拿来做饭吗?
光是和洗衣服有关的东西就有消毒液、洗衣液、重渍去无踪、烘干平整纸、洗衣凝珠、爆炸盐、柔顺剂、防染色纸、留香珠、洗衣机清洗剂等等。
如此之细微的划分,就是为了让给你掏出更多的钱。这样的生活看似精致美,实则全是金钱的堆积。
如果我们想要攒钱,就别必要把生活过度的精细化,因为极简才是生活的根本。
总结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被设计好的需求。这些东西都是你攒钱路上的绊脚石,如果你真的想攒钱,那就一定要擦亮眼睛,把钱只花在刀刃上!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来源:装修蜜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