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的确,它们不会立刻危及生命,也不会突然让人倒下,但一旦忽视,它们就像“温水煮青蛙”,在悄无声息中毁掉你的健康,甚至改变你余生的生活质量。
有些疾病,看上去不严重,甚至很多人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
的确,它们不会立刻危及生命,也不会突然让人倒下,但一旦忽视,它们就像“温水煮青蛙”,在悄无声息中毁掉你的健康,甚至改变你余生的生活质量。
这些小病不会要命,却可能伴随你一生,尤其在中国,很多人对这些病缺乏正确认知,延误治疗,反倒让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成为生活里的“隐形杀手”。
本文将从医学角度详解6种常见但被忽视的慢性病或功能紊乱问题,逐一剖析它们的成因、危害、治疗与预防方法。
希望读者在阅读后,对这些“小病”不再掉以轻心,也不被过度恐慌,科学面对,健康生活。
第一种:慢性胃炎——“不疼不痒”的胃,可能正在悄悄病变
慢性胃炎早已成为中国最常见的胃病之一,尤其在北方地区,饮食辛辣、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是主要诱因。
根据《中国消化系统疾病流行病学白皮书》,我国慢性胃炎的总体患病率接近60%,但真正去医院规范治疗的不到三分之一。
很多人对胃不舒服的感觉已经习以为常,比如饭后胀、偶尔胃痛、打嗝、泛酸,就随便吃点“奥美拉唑”或“胃舒平”了事,殊不知,慢性胃炎如果长期反复发作,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有可能向胃癌发展。
医学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罪魁祸首。这种细菌通过口口传播,长期定植在胃黏膜上,破坏胃内环境,引发炎症。
一旦确诊感染,一定要进行根除治疗,目前三联或四联疗法是主流方案。
日常生活中,规律饮食、细嚼慢咽、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茶和咖啡,是对胃最基本的呵护。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可选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温补脾胃的中药材,在医生指导下煎煮服用,也可使用中成药如“参苓白术散”。
第二种:过敏性鼻炎——“小鼻炎”拖成“大问题”
过敏性鼻炎不是感冒,却比感冒更烦人。一到换季、遇冷、吸尘、闻花粉就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眼痒。超过2亿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鼻炎,其中过敏性鼻炎占据绝大多数。
这种病虽不致命,却极大影响生活质量,长期鼻塞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尤其对青少年群体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引发面容发育异常。
抗组胺药如盐酸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鼻用激素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是目前治疗首选。但很多人滥用喷剂、依赖滴鼻药水,反而加重鼻黏膜萎缩,引发药物性鼻炎。
中医治疗更注重体质调理,认为过敏性鼻炎多为肺气虚寒、卫外不固,可选用玉屏风散、苍耳子散等经典方剂。日常应加强锻炼、常做鼻腔冲洗、减少尘螨接触,建立良好免疫屏障。
第三种:便秘——肠道的“沉默炸弹”
便秘不是病,但一旦严重,会成为各种病的“导火索”。特别是老年人、孕产妇、久坐办公族,便秘问题更为常见。
很多人习惯用果导片、开塞露来“速战速决”,但这类泻药一旦滥用,会造成肠道惰性,越用越依赖,越不通畅。
肠道排便功能依赖肠道菌群、蠕动机制、饮食结构、心理状态等综合因素。医学研究表明,严重便秘与结肠癌、痔疮、肛裂、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治疗上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补充益生菌、规律运动等方式改善。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便秘多属气滞、阴虚、阳虚不同证型,应用麻仁丸、大黄甘草汤、通便宁等中成药效果较好。
第四种:脂肪肝——不疼不痒,却正在“悄悄毁肝”
脂肪肝被称为“沉默的肝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但一旦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后果不堪设想。我国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25%,尤其在城市白领、肥胖人群中更为普遍。
脂肪肝的核心在于“代谢紊乱”——高脂饮食、久坐少动、胰岛素抵抗是主要诱因。很多人以为脂肪肝“不用治”,只要不喝酒就没事了。实际上,非酒精性脂肪肝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控制体重、降脂、调糖极为重要。常用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二甲双胍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医认为脂肪肝多为“痰湿内阻、肝郁脾虚”,常用调脂中药如茯苓、泽泻、丹参、柴胡、决明子等,有助于疏肝利湿、化痰降脂。
第五种:焦虑症——看不见的病,比病还难受
焦虑症不是单纯“心情不好”,而是一种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心理障碍。在中国,这是一种被严重忽视的“隐性疾病”。
据《中国精神卫生报告》指出,我国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高达7.6%,而接受规范治疗的不足15%。
焦虑不仅仅是情绪问题,长期焦虑会影响睡眠、食欲、免疫功能,甚至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胃溃疡等多种慢性病。很多人害怕“吃精神药”,怕上瘾,怕“失控”,结果让病情越陷越深。
目前治疗焦虑首选SSRIs类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配合认知行为疗法(CBT)效果最佳。
中医讲“七情致病”,焦虑属“心肝火旺、痰气郁结”,可用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等进行调养。
第六种:甲状腺结节——“没事”的结节,也可能有事
甲状腺结节是体检中发现率最高的异常之一,中国成年人中超过40%存在甲状腺结节,尤其女性发病率更高。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确实不会“要命”,但不能就此掉以轻心。
甲状腺癌的早期几乎无任何症状,很多就是在“良性结节”中慢慢演变。医学上通过彩超判断其形态、钙化、血流等特征来评估风险,必要时需穿刺活检。
碘摄入过多或过少、情绪波动、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都可能导致结节形成。治疗上大多数结节只需定期复查,而功能性结节或高风险结节则需药物或手术干预。
中医认为甲状腺结节属“瘿病”范畴,多因气滞痰凝,可采用海藻、昆布、贝母、牡蛎等软坚散结药物,配合疏肝理气类方剂调理。
结语:小病不小,健康一生
这些看似“小毛病”的健康问题,很多人都有或正在经历。它们不会立刻致命,却能悄悄改变你的人生轨迹。真正的健康,不是不生病,而是懂得如何与慢性病共处、如何尽早预防和科学调理。
愿你一个也没有,愿你早些觉察,愿你健康不将就。对待健康,最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无知和忽视。
看似平常的小病,也值得用心呵护。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及时体检、科学用药,这些才是长久健康的“法宝”。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起,更懂自己的身体,也更珍惜自己的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22年,广州)[J]. 中华消化杂志, 2022, 42(3): 145-149.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
[3]王建军,李文涛,陈烈. 焦虑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3, 32(5): 410-41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