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万桶原油给加拿大,再砸7000亿大单给阿联酋?美国笑不出来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16:33 2

摘要: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关税战不断升级,让世界的视线再次聚焦在能源领域。

2025年3月,中国自加拿大进口730万桶原油高调出炉;紧接着4月,中企与阿联酋敲定7000亿巨额液化天然气合作协议。

两组数据的出现,等同于给了“中美关税战”一计重拳。

自美国对华关税不断加码、中国亦“奉陪到底”后,从贸易壁垒延伸到能源“断链”,全球能源格局也因中美两大经济体的角力而急剧重构。

这不仅关乎一份份订单,更是围绕国家安全、金融结算、供应链布局的博弈。

当世界注视“谁能笑到最后”之时,中国已然给出了大胆且耐人寻味的答案。

自2025年4月起,中国对美关税提高至125%,美国对华关税也逼近145%,甚至部分商品税率高达245%。

关税这把利刃插入全球供应链,带来深远冲击。

在中国与美国的互征高额关税之后,更多企业或将退出彼此市场,从机电、农产品再到服务贸易,各类产业呈断崖式下滑。

从美国海关统计看,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美国骤降67%,农产品进口大幅缩水;而在中方的数据里,美国大豆、玉米几乎被巴西、阿根廷取而代之。

对消费者而言,价格暴涨和产品短缺是直接后果。

但更显著的变化其实潜藏在能源层面。

自2024年6月到2025年3月,中国自美国进口原油月度数量从2900万桶逐步下跌至300万桶,降幅高达89.7%。

看似冰冷的数据背后,却是美国页岩油行业一片萧条:得克萨斯州有近40%油井闲置,32家页岩油企业破产。

最先硬气叫嚣“美国优先”的一些能源游说集团,现在也不得不向政府施压,呼吁放宽对华关税,以期挽救沉陷的油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驻美大使馆早在2025年3月就发布“奉陪到底”的强硬声明,显示北京不怕硬碰硬。

伴随技术脱钩、金融对抗等政策频发,中美两国在能源层面持续疏远:美国切断对中国关键LNG液化技术的支持,中国干脆“另寻出路”,转向阿联酋加强合作。

货币结算上,中国自2023年起就在中阿能源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迪拉姆双币结算,2025年更把同样的方式复制到与加拿大的石油合同上,大幅推动原油与天然气的人民币计价交易。

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在亚太能源市场逐渐被侵蚀,这一步对美国金融体系无疑是颇具冲击力。

1、加拿大原油订单

到底为何中国能在极短时间内将加拿大这个传统能源供应商“推到前台”?

从炼厂技术到地缘环境的双重支撑,背后有更深层逻辑。

首先加拿大油砂原油含硫量、黏度等特性都较特殊,往往需要有针对性的设备改造。

中国之前已在镇海炼化、惠州基地进行了升级,能让每桶油砂原油的加工利润多增加约3美元。

这种“小修小补”带来的是巨大收益差,足以让加拿大石油变得更具吸引力。

其次地缘政治嵌合度提升。

由于中美间持续对抗,加拿大政府也乐见将中国这一巨大市场牢牢抓住。

更重要的是,中资银行的沟通与配合,让结算更灵活,既能规避美国长臂管辖,也能实现更方便的资金往来。

2、阿联酋7000亿元“大单”

如果说加深与加拿大的原油合作是“基础建设”,那么与阿联酋签署的7000亿元液化天然气协议则更像“高楼拔地起”。

三项LNG合作协议中都以“人民币+迪拉姆”结算,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更是在北京设立结算中心,首次大规模拓展中东能源交易的人民币通路。

这是对美元能源定价体系的一种松动,中国与阿联酋携手,势必在国际能源市场掀起货币之争的涟漪。

不仅如此,阿联酋还计划向中国敞开低碳制氢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大门,与中国的“双碳”目标呼应。

于是我们看到,双方不只是单纯的能源买卖,军工与安全领域也跟进捆绑:阿联酋采购了中国“翼龙-3”无人机,用于海上油气田安全巡逻。

加拿大这边更是与中方签署极地科考合作协议,协同开发北极能源潜力。

2024年11月特朗普成功连任后,其新的能源路线愈发激进。

他宣称要“重启页岩油革命”,并制定宏大目标:将美国原油日产量冲击1800万桶,以再次掌控全球能源的话语权。

可是现实并不乐观:在中美关税战的背景下,美国失去了最重要的中国市场,空有产量却少了销路。

对美国而言,页岩气和原油如果没有大买家接手,就等于无限囤积或减产破产两种尴尬选择。

特朗普试图联合OPEC产油国压低国际油价,以冲击中俄能源同盟,但结果却逼得俄罗斯与中国达成远东管道增供协议,将对华供气量提升到每年1000亿立方米。

在国际能源棋盘上,美国主导的低油价策略却意外向中俄一体化推进助了一把力。

与此同时,中国加速“去美元化”步伐。

看看这两年打出的“组合拳”便可见一斑:舟山、洋浦等能源储备基地显著扩容,对加拿大的重油和阿联酋的LNG都做好先行囤积;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期权,显著扩容了全球交易量份额,甚至一度超越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日间交易量。

透过这些操作,中国逐渐在国际能源定价话语权上分得一杯羹。

当美国喊着“不能再逆差”时,中国社会内发酵的民意回应却愈加坚定:能做就做,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1、美国盟友体系松动

美国一直试图打造跨大西洋及印太地区的同盟体系,但关税、能源、技术等多重摩擦下,盟友们开始盘算自己的利益。

澳大利亚的LNG在对华出口方面逆势上扬,但也提出转用人民币结算的要求;

韩国SK集团与中石化合资在曹妃甸扩建大型炼化基地,同样是为了避免遭美国次级制裁。

2、科技-能源复合竞争

人们也看到华为开始为加拿大油砂项目提供5G智能勘探解决方案,阿里云与ADNOC携手打造AI能效管理平台。

数字技术渗透进能源行业,让“数字+能源”成了新的竞争焦点。

美国在高端装备和软件领域虽具传统优势,但当世界工厂与关键数据逐渐向中国聚拢时,美国能否在新一轮技术革命里保住领导力,值得关注。

3、发展中国家站队

非洲产油国尼日利亚、安哥拉等也看到了中国多元布局带来的机遇,纷纷表达加入“中国能源人民币圈”的意愿。

东南亚一些国家则加快在煤电整饬、LNG替换上的步伐,对中阿联合供应的资源抱有极大兴趣。

这一切都显示出,大国博弈已然在全球产业链、能源链层层传递,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显现。

面对美国的倒下浪潮,能保持风平浪静的或许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但目前能明确的是,每一次中国签下的原油订单,或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结算模式,都是在拔盈利之钉、筑长期之基:

稳固自身能源安全,同时撼动“石油-美元”体系的传统格局。

当加油站里每一滴燃油的背后都牵动多方势力,当天然气管道的走向成了大国角力的平台,能源的意义已超越商品属性,而直抵地缘政治的心脏。

从“奉陪到底”的硬朗声明,到中加730万桶原油与阿联酋7000亿液化天然气协议,中国正以多元化布局冲击美国的能源霸权思维。

世界各国或是观望、或是跟进,谁都在猜测下一步棋该如何走。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里,中国的策略是稳扎稳打:既为现有需求保驾护航,也为未来储备更安全、更自主的路径。

至于美国还能不能“笑得出来”,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730万桶原油给加拿大,再砸7000亿大单给阿联酋,美国笑不出来了. 观察者网.

[2025-04-20]

加拿大发上“美国财”:中国石油进口商从美国转向加拿大. 观察者网 齐倩.

[2025-04-18]

助力能源安全!中国与阿联酋达成最大规模LNG协议. 观察者网 王勇.

[2025-04-18]

来源:科普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