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4月,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也迎来了满目青翠、山花烂漫的最美季节。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语文学科专家、南宁师范大学黄亢美教授情系革命老区,带领弟子一行10人到延安义务送教。黄教授年逾七旬,两鬓斑白,却精神矍铄。黄教授现场执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让在场
我们工作室和“汉字文化”的缘分要从五年前那个温暖的春天说起!
2021年4月,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也迎来了满目青翠、山花烂漫的最美季节。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语文学科专家、南宁师范大学黄亢美教授情系革命老区,带领弟子一行10人到延安义务送教。黄教授年逾七旬,两鬓斑白,却精神矍铄。黄教授现场执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们对识字教学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学习汉字“揠”时,黄老师采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揠,形声字。小篆字形,从手,匽声。本义是拔起。黄教授引出了我国古代训诂学著作《小尔雅》中的一段话:“拔心曰揠,拔根曰擢。”古籍《广韵》也说:“揠,拔草心也。”原来连根拔起叫“擢”,拔植物的“心”叫“揠”。为什么揠“心”呢?黄教授引出了清代学者徐灏在其《说文注笺》中“谷在裹中谓之颖”的解析,原来禾苗未抽穗时在其“心”内的禾胎叫“颖”,“颖”从禾胎(禾心)生发出来才叫“穗”,故有“脱颖而出”一词。这个种田人太急躁了,于是把一棵棵的禾心(颖)往上“揠”,想使它快些抽穗长谷子,如此违反植物生长的规律,其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的。一个“揠”字的字源探究,让听课师生恍然大悟,原来识字课可以这样上,原来识字教学这样有趣味!
面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种种困境,黄教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字理教学的新视窗,“字理识字”也许就是突破识字教学困境的一剂良药。“我要拜黄教授为师,学习字理教学。”这一愿望越来越强烈,但一次次话到嘴边,又不好开口,只能强忍着不舍在火车站与黄教授挥手告别。
6月12日,在“课改中国行”公益师训会上,我执教了《祖先的摇篮》一课,我忠实地贯彻黄教授提出的“低段阅读教学即随文识字课”这一理念,课上以字理为本,多元识字,努力体现“追溯汉字源流,探索构字规律”的理念,通过偏旁表义这一特点,将本课生字通过“示字旁”“手字族”“走之旁”的串联学习,实现“识一个带一串”的识字目标,让汉字的启蒙更有文化韵味。课上得很成功,线下线上观课人数近万人,老师们感叹原来课文理解和识字教学可以这样巧妙链接,“手”字家族有如此多的变形,识字教学可以又好玩又有趣。这节课的成功得益于一遍遍阅读学习黄教授编著的《汉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法》,得益于黄教授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中细节的推敲打磨都给予了指导。更可喜的是,黄老师看了我的直播课后,评定为良好,并收我为他最后的“关门弟子”。
时隔三个月,黄亢美教授又一次应邀来延安讲学,在全市教师培训大会上,举行了古朴而典雅的拜师仪式,我郑重在拜师帖上签下“一人拜师,引领众人”的承诺,作为黄教授的弟子,正式开启了我带领工作室老师们进行字理教学研究的探索之旅。
对于汉字文化知识几乎为零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消除她们的畏难情绪,激发老师们学习字理、研究字理的兴趣呢?必须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只有开展“汉字文化主题阅读”,系统学习字理知识及字理识字教学方法,才是正道。
工作室共读的第一本字理专业书籍选择了黄亢美教授的《汉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法》,这是一部既介绍汉字学基础知识,又系统论述字理教学方法的书籍。我们制订学习计划,按照章节边阅读学习边做笔记,每天分享阅读笔记,交流阅读学习感悟,每周自测阅读学习成效,每月组织“字理知识竞赛”或主题研讨活动,随时将阅读感悟分享在工作室“微信群”里,相互督促,彼此借鉴,共同进步。随着阅读深入,老师们被汉字构造的神韵深深吸引,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非凡的创造力,不知不觉逐渐克服了纯知识性古汉语阅读的艰涩,开始由被动阅读转为带着探究欲的主动阅读。20万字的《汉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法》为我们搭建了系统的字理知识框架,构建起汉字认知的立体网络。
随后工作室又配发了《字理教学手册》《统编版小学低段全册生字形义通解》等书籍,另外还订购了许慎的《说文解字》、谷衍奎主编的《汉字源流字典》、李学勤主编的《字源》等著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汉字文化主题阅读”,在主题阅读中夯实老师们的汉字文化基础。除了阅读专著,我们还观摩了黄亢美教授在“千课万人”全国名师平台展播的“字理教学系列讲座25讲”,这种有声书方便我们更直观地学习字理教学法。一年下来工作室老师每人都有一本约20万字的字理知识笔记和字理教法及案例笔记,大家读在眼里、记在本上、悟在心中,这是大家围绕“汉字文化”开展主题阅读一年来最大的收获和最深的感触。
汉字经过千年发展,绵延不绝,数量庞大,如何才能将老师们所学的字理知识迅速渗透进语文课堂教学中呢?怎样让小学生轻松而系统地学好汉字呢?那就要学好“字根”——独体字,而后学好由独体字演变而成的主要部首字,学会了一个部首字的形义就能触类旁通地学会一串类属字,这才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识字方法。于是,我带领工作室的老师们以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60个“常用偏旁名称表”为研究对象,由工作室骨干教师在大量阅读整合梳理提取的基础上撰写“偏旁串字”微课文稿,并录制成字理教学微课程“偏旁串字”60节,作为语文学科的拓展课程,并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安排一周一节字理课。
这种任务驱动式阅读,促使工作室老师们围绕一个个部首字,开启了更专业的汉字文化海量阅读。工作室又搜集购买了500多本汉字文化相关书籍,供老师们阅读查阅。如白双法老师的《双法字理》对汉字教学提出由“形意”“音意”造字法和由“七字根”串联的庞大“汉字家族”;流沙河的手写板《白鱼解字》中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古拙生动,篆书圆转秀丽,楷书端庄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宁夏大学左民安教授的《细说汉字》对1000个汉字起源与演变的解说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老师们带着问题学习研究部首字的“前世今生”,而后写出制作设计,经研讨交流后再制作录制,小组播放后再展播交流,最后才用之于课堂,发布于微群,供学生和家长观看学习。这种以写作任务驱动的阅读方式,让老师们带着问题,急用先学,边学边用,切实地提高了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及字理教学水平。
由60篇“偏旁串字”文稿组成的《字有道理》共20余万字,今年应《小学教学》杂志约稿,特设置“偏旁串字明字理”栏目,逐月刊登。60节“偏旁串字”微课在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关注学习人数达1万余人,阅读近100万人次,正在惠及更多的汉字文化爱好者。
在学习汉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角色等方面均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目标侧重字词认读与文本理解,在汉字文化主题阅读背景下,我们如今更强调通过对汉字字理的剖析,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如工作室李维香老师在执教《羿射九日》一课时,对“射”字的学习,采用“引古识今”的方法,追根溯源,使学生对“射”字的理解更深入,记得更牢靠,用得更准确。
我在执教《观潮》一课中通过字理析解辨析“人声鼎沸”与“沸腾”,首先出示“鼎”的古文字,提示是古代的煮食器,相当于现在的锅。“鼎沸”就是水在鼎中烧开时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人声鼎沸”就是形容人说话的声音像鼎中沸腾的水声一样。 再对比理解“沸腾”一词,腾,形声字,从马,朕声。本义指马奔跑、跳跃,所以用“马”作形旁表义,引申指人跳跃的动作。字理析解对比之后,学生就理解了“人声鼎沸”侧重声音的杂响,“沸腾”既有声响,又有人的动态,这两个词虽都有人多、热闹、嘈杂之意,但表达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这样的识字、析词教学完全摒弃了以往识字教学简单的加一加、减一减、找朋友、编儿歌、机械记忆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文字的发展变化、字形字义的不断演进过程,是真正的深度学习。识字教学变得有文化、有厚度,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汉字文化的兴趣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一切都源于老师们对汉字文化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有了这样的主题阅读学习背景,才能深入浅出地将汉字文化融入字词教学当中,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识字析词教学课堂变革。
随着“汉字文化”主题阅读的不断深入推进,老师们在与汉字文化深度对话、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智慧思想,工作室老师们专业发展从个体提升走向群体共生,由文化传承发展为自主创新。
汉字文化与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两朵最美丽的花!统编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无不绽放出传统文化的迷人芬芳!这样的编排旨在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工作室核心成员于芳芹、李维香、车会玲等在长期的阅读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古典诗词与汉字文化的链接点,将“汉字文化”与古诗词教学相互融合,通过对汉字字理的深度解析,达成对诗意的理解、诗境的感悟,形成了独特的古诗词教学风格。
音形义是汉字的三要素,通过“析形索义”可以了解汉字的形义,而汉字的“音”在诗句里主要就是其平仄的交替变化。我在教学于谦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将日常的“粉身碎骨”变换成“粉骨碎身”,原来是因为格律诗还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要求,说成“粉骨碎身浑不怕”二四六字“仄—平—仄”,在声律上才能交替变化,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声调起伏,朗朗上口。
于芳芹、李维香老师撰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等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及点评文章、学术论文等发表在《小学教学》《陕西教育》等刊物,两人还成为刊物封面人物。
出于对古典诗词和汉字文化的由衷热爱,李维香老师精选出100首经典古诗,撰写出15万字的《古诗里的汉字文化》文稿,正在带领工作室老师开发“古诗里的汉字文化”微课程,在学校公众号推出,成为学校又一个“汉字文化”品牌特色课程。
车会玲老师将汉字字理知识与小学生必背古诗文结合起来,带领工作室老师开发出129节“吟诗词,解汉字”微课程,通过工作室公众号进行发布,孩子们利用晨诵时间学习,受众面极广。还有赵延平老师开发的“字理析词”微课程,为一线教师从资源探究角度准确解读词语提供思路。系统的汉字文化主题阅读使工作室教师在解码汉字的过程中重构专业认知,在文化传承中实现专业生命的增值。
教师的阅读应是多元立体丰富的,为了引导全员参与促进日常阅读,工作室骨干成员刘艳老师创建了“空悟读书会”阅读公益品牌。读书会以“用微弱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为理念,为教师打造了一个静心阅读、深度思考、交流分享的平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阅读,工作室精心挑选各类优质书籍,涵盖教育理论、文学经典、汉字文化、哲学思辨等多个领域,引领教师在阅读中探寻教育的真谛、品味人生的智慧。读书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名师领读、主题研讨、读书沙龙等活动,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涵养教师的人文情怀。“空悟读书会”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逐渐在区域内崭露头角,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与赞誉。工作室核心成员刘艳、李珊珊还荣获《教师报》第二届“推动陕西阅读关注人物”称号,并受邀在第二届三秦教师阅读论坛上分享读书故事与阅读感悟。
教师阅读带动学生阅读,师生共读是校园里最美的一道风景。为推动学生日常阅读,我们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着力构建“蒲公英”分级阅读体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配备丰富多样的适龄读物,涵盖童话、神话、科普等多个领域,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籍,实现阅读的精准供给与有效引导。同时,学校“蒲公英图书馆”作为阅读资源的宝库,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楼梯间精心设置“蒲公英阅读吧”,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能随手拿起一本书沉浸阅读,营造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班级“蒲公英微书馆”则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方便学生随时取阅,打造班级阅读小天地。三级阅读空间相互补充,为学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环境,让阅读如蒲公英般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编辑:王波
来源:陕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