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徽评:乡村旅游热为乡村振兴打开新天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2 15:00 3

摘要:春潮涌动处,村游正当时。赏花、采茶、上春山、住民宿、看演出……近段时间以来,乡村旅游热闹起来。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4月21日《经济日

春潮涌动处,村游正当时。赏花、采茶、上春山、住民宿、看演出……近段时间以来,乡村旅游热闹起来。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4月21日《经济日报》)

春日的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农舍院前晾晒的腊肉飘着香气,村口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编织竹篾灯笼……这样的画面,不再是记忆中的剪影,而成了越来越多人奔赴的“诗与远方”。近年来,各地乡村旅游热持续升温的背后,不仅是消费市场的繁荣,更是一场城市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乡村旅游的热潮,既承载着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为乡村振兴打开了新天地。

从“输血”到“造血”,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过去,乡村发展常依赖外部“输血”,而乡村旅游的兴起,让乡土资源真正转化为“造血”能力。安徽歙县瞻淇村传承800年的鱼灯技艺,从村民自娱自乐的民俗变成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湖南十八洞村的苗绣工坊里,绣娘们飞针走线,绣品通过直播间走向全国;云南阿者科的梯田研学课程,让哈尼族村寨的农耕智慧焕发新生。这些变化印证:乡村振兴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让沉睡的文化、生态和人力资本活起来。数据显示,全国712万乡村旅游从业者中,近三成是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新思维盘活老资源,让“空心村”重新聚起人气。

业态创新要“接天线”更要“接地气”。乡村旅游热背后,也需警惕“千村一面”的陷阱。一些古镇盲目复制“小吃街”“手工艺品店”,反而让乡村丢了魂。福建官洋村的土楼民宿中,AR技术还原客家人迁徙史;浙江莫干山的“洋家乐”保留夯土墙的肌理,又融入现代设计美学。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老树发新芽。各地的发展实践印证:“非遗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活态传承的生活。”让剪纸大娘坐在门槛上教游客剪窗花,请老石匠带孩子打制石磨,把村史馆变成村民口述历史的舞台——唯有如此,乡村才能守住“土味”,长出“新味”。

人才培育需要“引凤还巢”长效机制。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江西婺源的“90后”夫妻用短视频记录晒秋民俗,带火“篁岭模式”;陕西袁家村的“新农人”开发农事体验课,让游客下地插秧、上灶蒸馍。这些“土专家”“田秀才”证明:乡村不缺人才,缺的是留住人才的舞台。建议各地建立“乡村创客孵化基地”,与高校联合开设乡村旅游定制课程,对返乡青年给予创业补贴、用地保障;同时完善医疗、教育等配套,让年轻人愿意回来、留得下来、干得起来。当人才与乡土双向滋养,乡村振兴才有持久活力。

小乡村如何讲好“大故事”?乡村旅游不仅是国内游客的“乡愁归宿”,更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去年我国又有7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总数居全球之首。黄山脚下的卖花渔村,外国游客学着修剪徽派盆景;湘西苗寨里,留学生与村民共跳竹竿舞。这些场景提醒我们:讲好中国乡村故事,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可邀请海外博主驻村体验,用短视频呈现原生态生活;开发双语非遗体验课,让外国游客把中国乡村文化带回家。当小乡村连起大世界,乡村振兴便有了更广阔的胸怀。

乡村旅游是一个大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早已超越“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初级阶段。它让城市与乡村互鉴共融,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更让乡村振兴从政策蓝图变成生动实践。未来,期待更多乡村守住本真、大胆创新,让游客带走的不仅是土特产,还有对这片土地的理解与眷恋。如此,乡村旅游方能从“一时热”变为“长久暖”,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作者 刘纯银)

来源:安徽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