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上海民生访谈今天继续播出,今天的嘉宾是市应急局局长马坚泓。应急管理部门将采取哪些防范举措应对今年汛期?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消除风险隐患?今年首发的新政涉及哪些方面?这些内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2025上海民生访谈今天继续播出,今天的嘉宾是市应急局局长马坚泓。应急管理部门将采取哪些防范举措应对今年汛期?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消除风险隐患?今年首发的新政涉及哪些方面?这些内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市应急局局长 马坚泓(右)
内容摘要
①预计今年汛期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左右,降水量大部偏少,沿海地区略多;高温日数偏多,梅雨量接近常年至略少,出梅时间可能偏早;台风方面,影响上海的台风2-3个,接近常年至略多。
②今年将与更多企业加强传播合作,在提升预警精准性的基础上,实现更短时间达到预警信息的全覆盖,为市民群众留出更多时间做好应对准备。
①消防指战员可通过全景图、建筑“五视图”和“社区云”人房数据,快速锁定着火楼栋的位置以及周边道路、水源情况,在救援中实时查看建筑结构、住户数、居住人口等信息,自动提示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的所在位置,为精准搜救提供支撑。
②消防总队已配备各类无人机260余架,实现了接警后同步起飞、自动巡航、抵近侦察。通过站级无人机的“全覆盖”,平均到场时间压缩至3分58秒,比消防车提早了5分28秒。
①上海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从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构建具有上海超大城市自身特点的韧性安全建设体系,提出了按照市、区、街镇、“十五分钟生活圈”四个层级建设韧性安全分区。
②5月13日至15日,上海将会同江苏、浙江和安徽共同举办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
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屡破纪录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今年的汛期预测如何?应急管理部门有哪些防范应对举措?
去年,受到全球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交替影响,上海在极端天气事件方面总体呈现出多发强发态势,去年多达52个高温日数比常年整整多了31天,仅次于1934年的55天,特别是7月31日到8月11日连续12天出现了酷暑日,打破152年连续酷暑日最长纪录。此外,第13号台风“贝碧嘉”和14号台风“普拉桑”在中秋前后4天内相继登陆上海,分别打破了风和雨的影响纪录。
根据气象部门初步预测分析,预计今年我国夏季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以北方雨带为主。本市方面,预计今年汛期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左右,降水量大部偏少,沿海地区略多;高温日数偏多,梅雨量接近常年至略少,出梅时间可能偏早;台风方面,影响上海的台风2-3个,接近常年至略多,所以也请各位市民朋友做好极端天气的防护准备。
面对今年严峻的防汛形势和压力,全市应急管理部门将围绕六个重点开展工作。
一是层层压实防汛救灾责任。根据今年汛期特点压实责任、做好全面部署,市防汛指挥部将在汛期本市主要媒体发布各区、各街道乡镇防汛责任人名单,这也是落实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
二是完善预警响应传播渠道。在预警发布传播方面,去年市应急局专门与支付宝、美团、高德、滴滴等一批互联网头部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公益发布预警信息,在去年应对台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这项工作,与更多企业加强传播合作,在提升预警精准性的基础上,实现更短时间达到预警信息的全覆盖,为市民群众留出更多时间做好应对准备。此外,我们还会继续通过短信、闪信、新媒体、公共电子屏、应急广播等多种渠道构建完善的预警传播矩阵。针对外卖小哥、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我们还将推出预警信息语音播报服务,提醒广大市民做好灾害应对和避险防护措施。
三是落实汛期安全生产监管。全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将在汛期进一步发挥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我们将通过市安委办、市灾防办加强工作指导,持续做好汛期各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各街镇以及重点监管企业的汛期安全生产工作。
四是确保人员避险转移安全。今年汛前,应急部门全面梳理了全市防汛避灾安置场所近1450处,为了确保这些场所能够顺利投入使用,去年底我们还会同市场监管局共同编制出台了《防汛防台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规范》,这是全国首个涉及人员避险转移和场所运行管理的地方标准,这个地方标准的出台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们的防汛防台应急避难场所综合配置,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各级政府部门应急避险转移的能力水平,同时更能体现出我们上海国际一流城市的应急保障水平。
五是做好极端事件应对准备。去年我们在应对“贝碧嘉”“普拉桑”台风期间,部分沿海区发布了台风、暴雨红色预警。今年我们市防汛指挥部将会同各区人民政府、重点委办局进一步细化有关措施,做到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必要时坚决落实自觉服从防汛安全大局。
六是坚决兜住民生保障底线。今年民政、城管部门也将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关注沿街流浪乞讨人员、失智失能人员、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在极端天气来临前组织力量开展扫街巡视,做到精准发现、及时救助。
当前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消除风险隐患?
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超大城市的生产生活场景复杂多变,一定要有先进适用的科技手段来研判风险、有效应对。
从“市民身边”角度,以居民小区为例,消防指战员可通过全景图、建筑“五视图”和“社区云”人房数据,快速锁定着火楼栋的位置以及周边道路、水源情况,在救援中实时查看建筑结构、住户数、居住人口等信息,自动提示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的所在位置,为精准搜救提供支撑。
在小型化、快速响应、轻量化部署、智能分析装备方面,我们不断加强探索应用。比如消防总队已配备各类无人机260余架,实现了接警后同步起飞、自动巡航、抵近侦察。通过站级无人机的“全覆盖”,平均到场时间压缩至3分58秒,比消防车提早了5分28秒。
在“物联感知”“视联网络”“融合通信”等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加强汇聚应用。依托市“一网统管”“视觉中枢”和各行业领域平台的赋能加持,我们已搭建起覆盖全市学校、工地、景区、场馆、机场、车站、重要路段等的灾害和安全风险视频监控融合平台。
应急部门正在与相关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合作,围绕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领域现实需求,以数字赋能破题,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从“人海战术”转向“智能布防”。我们也将积极探索AI在其他各领域的深入运用,加快推动韧性安全和城市治理的协同增效。
去年年底本市专门印发了关于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文件,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公众,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重点在哪里?今年首发的新政是否也跟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有关?
去年年底,上海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意见》,这是对上海今后十年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一个全面规划和部署。《意见》首次明确从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构建具有上海超大城市自身特点的韧性安全建设体系,并对灾前、灾中、灾后任务目标进行了细化。同时,《意见》围绕我们上海“精细化”“数字化”和“长三角一体化”优势,提出了按照市、区、街镇、“十五分钟生活圈”四个层级建设韧性安全分区,构建综合防灾韧性安全指数体系,加强高风险区域安全改造,建立健全社区应急工作机制,提高社会大众韧性安全理念等一系列韧性安全措施。
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关键,我认为是要健全完善我们全社会参与机制,强化共建共治。举个典型案例,今年3月,应急管理部刚刚通报表扬上海市一起寒潮灾害成功避险案例。我们奉贤区的一个社区,利用无人机发现小区屋顶装饰物出现明显倾斜裂缝,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相互协作,以最短时间消除了隐患。去年,上海市共有7起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我认为,这就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在基层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社会韧性的目的所在。
提高社会大众的安全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我们计划会同闵行区共同举办市级宣传周主题活动,各区也会同期举行主题活动。5月13日至15日,我们将会同江苏、浙江和安徽共同举办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未来,我们还将采取送教上门、开放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各类灾害应急演练等方式,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
眼下,市应急局正牵头修订上海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今年我们根据本市灾害实际和原预案运行情况,对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救助措施和救助流程的各项措施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提高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体系架构上,我们根据新整合设立的上海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职能,进一步统筹全市灾害救助工作,规定了政府各个部门在灾害救助方面的具体职责,形成救灾救助合力;在内容上,我们围绕过渡期生活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冬春救助三种典型情形,对符合条件标准的受灾群众,细化了救助措施;在操作上,明确了“户报、村评、镇审、区定”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让确需救助的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此外,我们今年还将结合全市第一次灾害风险普查的成果应用,在普陀区试点形成本市基层单元公众版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避险提示地图,下一步将在全市推广。
来源:上海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