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诫:晨起后若频繁出现5个表现,十有八九是脑梗前兆,抓紧检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17:0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每天早上醒来,人们总觉得自己掌握了新的一天。可惜身体从不跟人打商量,它总是静悄悄地发出信号。

有些人醒来后会觉得胳膊麻、头有点晕、走路不太稳,说话也怪怪的,甚至连刷牙洗脸的动作都觉得费劲。

这时候,大多数人会想是不是没睡好,或者天气变凉了,其实不对。

这不是单纯的疲劳或者气压变化带来的不适,而可能是脑梗在提前打招呼。

很多人以为脑梗来得像电视剧里那样,突然倒地,口眼歪斜。现实不是这样。

脑梗在真正发生前,往往会拖好几天,甚至几个月,表现得不痛不痒。

医学上把这种状态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其实已经是小范围的脑梗,只不过它来得快去得也快,症状几分钟就消失了,很多人就忽略了它。

可这类发作一旦开始,后面很可能就是正式脑梗的到来。

国内曾有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脑梗发作前3个月,有约62%的人出现过清晨手脚发麻、轻度头晕、说话含糊等症状;而这部分人中,有近74%的人没有去医院检查。

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太累了。正是这个“只是太累了”的判断,给了病灶扩散的机会。脑梗不是突然的灾难,而是反复忽视中酝酿出的必然。

很多人把健康理解为没有不舒服,但健康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更像是不断微调系统运行的能力。

一旦大脑里的血管出现了问题,它会先从边缘功能开始出错,表现为协调力下降,比如走路像是踩棉花,说话总要反应一下才能接得上,脸部肌肉配合不够顺畅。

这些细节,没人会特意去观察,甚至很多家人也注意不到。

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是清晨刚醒时的身体状态,是大脑血流最不稳定的时刻。

夜间睡眠时交感神经活性下降,血压自然下调,而醒来后,交感神经活动突然升高,血压迅速反弹。

如果血管本来就有硬化或狭窄,这个时候血液冲击可能会把血栓推出,堵住某段脑动脉。

而这些堵塞,不一定导致剧烈症状,有时候只是轻微的意识混乱、肢体无力。换句话说,清晨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

一个人如果在晨起后经常出现这些问题,却总是归咎于“年纪大了”,那就错得离谱了。衰老不是解释所有病状的理由,它只是风险因素之一。

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人从没想过,身体在早上就已经发出警报。

北京协和医院曾统计过3000多例脑梗病例,约有47%的患者发病前3天内曾有晨起时口齿不清、视线模糊、半边身体发沉的经历。

他们没有重视,而这些症状其实是最直接的提示。

一个争议观点是,有人说长期用脑多了会容易脑梗,这其实不准确。真正相关的不是“用脑”,而是“怎么休息”。

神经科医生更关注的是高质量睡眠和早晨起床时的过渡状态。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闹钟响起后一跃而起,不给大脑供血系统一点调整时间,那么风险确实会高。

大脑需要时间去适应血压的变化,尤其是中老年人,起床太快是危险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高血压人群要警惕,低血压人群同样危险。

很多人以为只有血压高才会脑梗,但其实血压过低时,大脑灌注不足,也会导致慢性缺血,形成微梗塞。

低血压人群晨起时常常会感觉眼前一黑,这可能已经是血流减少的表现。

如果不引起重视,慢慢地脑内小动脉会出现闭塞,等到大面积发作时,可能连抢救机会都没了。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因素是脖子的僵硬感。不少人晨起后觉得脖子后面沉沉的,以为是枕头没睡好。

其实颈动脉供血受阻,也可能表现为这类不适。

长期处在电脑前工作的人,颈动脉夹角压迫或者斑块形成更常见,而这些斑块在清晨时可能脱落。

如果脖子一早就不舒服,又伴有轻微头痛、耳鸣,特别要警惕。

反过来看,脑梗的诱因并不一定跟头部直接有关。有项来自芬兰的研究指出,长期肠道菌群失调的人脑卒中风险提升30%以上。

这听起来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肠道菌群会影响血脂代谢、炎症水平和内皮细胞功能,最终影响到血管健康。

肠道和脑之间的“轴”已经成为近年医学研究的热点。

如果一个人晨起后经常感觉恶心、反胃,再加上其他脑梗前兆,那就不是单纯的肠胃问题。

从宏观角度讲,社会节奏也是个催化剂。人越来越忙,每天都得立马进入状态,早餐不吃或者吃得很随便。

血糖在早晨如果波动太大,也会影响大脑能量供应。美国一项纳入10万人数据的研究表明,晨起空腹超过2小时者,发生脑梗的几率高出27%。

这不是吓唬人,而是代谢系统在失控中,带来了对大脑的慢性伤害。

不少人也喜欢晨跑,觉得是健康的象征,但如果在未充分热身、未进食的状态下,进行剧烈晨练,反而会增加脑血管事件的几率。

大脑需要稳定的氧和葡萄糖供应,晨起后本就处在代谢转换的敏感阶段,这时候骤然消耗体力,极可能加重供血不全。

有一个细节,长期被大家忽视:刷牙时总觉得牙龈发紧、牙刷把拿不住,这也可能是脑部运动皮层轻度受损的信号。

神经系统控制着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当运动协调性变差时,刷牙这样的小事会最早暴露出问题。

这些轻微的功能下降,往往是最早的提醒,只不过没人把它和脑梗联系起来。

那么,这就引出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生活习惯很好,饮食也健康,却依然在清晨突然发生脑梗?

背后的机制其实很复杂,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基因对血管结构、炎症反应、斑块形成的影响远超想象。

国内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发现,一类名为APOE ε4的基因型人群,即使无三高,也有更高的脑梗风险。

这个基因型与胆固醇代谢、脑血管弹性密切相关,晨起时一旦遇上血流波动,就更容易出问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刘宁.血清sOX40L和ADAMTS-4联合检测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热带医学杂志,2024-05-28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