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春耕正当时 沃野绘新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17:02 2

摘要:当下,踏入漳县的田间地头,翻耕机的轰鸣声、农户忙碌的身影与大棚中舒展的秧苗相映成趣,一幅“产业兴、科技强、农民忙”的春耕画卷正徐徐铺展。今年,漳县紧扣“稳粮保供、特色增效”主线,以产业提质、科技赋能、服务保障为抓手,在武阳大地奏响春耕生产的激昂乐章。

漳县中药材种植基地

当下,踏入漳县的田间地头,翻耕机的轰鸣声、农户忙碌的身影与大棚中舒展的秧苗相映成趣,一幅“产业兴、科技强、农民忙”的春耕画卷正徐徐铺展。今年,漳县紧扣“稳粮保供、特色增效”主线,以产业提质、科技赋能、服务保障为抓手,在武阳大地奏响春耕生产的激昂乐章。

产业布局“调结构”:特色种植撑起增收支柱

在四族镇嘛咪寺村,药农们熟练地起苗、扎捆,动作一气呵成。“今年墒情好,合作社流转150亩扩种党参、黄芪。”种植大户文豪说。凭借地理优势,中药材成为漳县春耕重点,2025年计划种植25万亩,占经济作物60%,涵盖党参、黄芪、当归等品种。

武阳镇新庄门村,农机联合作业为玉米播种做准备。全县规划粮食作物34万亩,同步推进43.2万亩经济作物,食用菌、油料等产业带已具雏形。三岔镇吴家们村村民汪小东正忙着种春小麦:“小麦价格稳定,今年计划种10亩。”据悉,今年全县计划种小麦12.41万亩、玉米10.62万亩、马铃薯5.22万亩、蚕豆等其他作物5.8万亩。

新寺镇龙川河畔大棚内,杨芳菊夫妇分拣萝卜,订单不断:“3亩大棚轮作,年收入超5万。”今年全县计划种菌菜12万亩、油料4.5万亩。建成9个食用菌基地、1个菌棒加工厂年挂棒1082万棒,带动2000户增收。

科技赋能“提效率”:机械轰鸣奏响春耕乐章

“以前3亩地人工翻耕要3天,现在农机半小时就搞定!”武阳镇柯寨村村民李小平感慨机械化的高效。漳县农机中心技术员罗鑫介绍,已对9600多台(套)春耕农机具全面检修,确保达到“一完好、三灵活”。

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

盐井镇杜家庄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控棚内温湿度,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养分均匀输送至作物根系,立体栽培架上的番茄、草莓、黄瓜长势喜人。“现在手机上装个APP就能看大棚里的温度、湿度,浇水施肥都是自动的,我承包了3个草莓大棚,去年纯收入18万元,比以前在外地打工强多了。”盐井镇杜家庄村民包龙飞笑着说道。

新寺镇桥头村,“土专家”高岷的反季节当归育苗大棚里,120天苗龄的幼苗整齐排列。反季节育苗解决了当归常规种植受季节限制、产量波动大的问题,目前已初见成效。

服务保障“强支撑”:全链协同筑牢春耕根基

农资储备供应是春耕关键,漳县供销联社发挥“蓄水池”作用。新寺供销合作社仓库里,有机肥、复合肥堆满,工人们正忙着卸运、码放。三级联动机制下,全县已调运储备化肥1.9万吨、农药43吨,实现“淡储旺供”。

农技人员正在指导中药材种植

田间地头,农技人员化身“辅导员”。县推广站站长田丰现场示范:“党参移栽株距15厘米,覆膜破孔放风……”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成“流动课堂”,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解决群众难题。

田畴织锦绣,春耕正当时。漳县田间,农机轰鸣、农户笑语、技术讲解交织成春之曲。随着特色产业成势、科技应用深化、服务保障到位,这片浸润着汗水与智慧的土地,正以阡陌为纸、犁铧为笔、数据为墨,将产业兴旺的硕果、生态宜居的绿意、乡风文明的温度,共同绘就成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新时代的春风里舒展新篇。

通讯员 汪泽福 图/文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