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产计划不是拍脑袋,产线乱不乱,排程方法很关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7:00 2

摘要:排了两天的生产计划,一上产线就全乱套;现场师傅一边骂计划拍脑袋,一边自己改着干;仓库问你:这批物料怎么又改了?我都摆好了;销售来追单,你一脸懵:这个客户明明排下周发货的……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计划不如变化快,变化不如车间乱”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排了两天的生产计划,一上产线就全乱套;现场师傅一边骂计划拍脑袋,一边自己改着干;仓库问你:这批物料怎么又改了?我都摆好了;销售来追单,你一脸懵:这个客户明明排下周发货的……

听起来熟不熟?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制造企业的通病——计划“排”得挺好看,就是“落”不下去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

今天咱就来聊聊:排程到底该怎么做?有没有一套靠谱的办法,能让计划既接地气,又压得住产线?

以下解读中所用到的ERP系统,

已经做成了完整的模板,可直接参考使用:业务管理模板中心-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心-简道云

靠经验+Excel排计划,不看设备、不算人手、不管换线时间。

单子排上了,设备早坏了,人也不够,排得再细也白搭。

销售狂接单,计划夹在中间——不排老板骂,排了产线又干不了。

急单插队,优先级乱,产线崩了,客户也怨。

设备坏了你不知道,还排得满满的; 客户改交期了没人通知,现场还按老版本干。

没有实时同步,执行力根本谈不上。

很多人排计划只管把单塞进去,忘了工序有快慢差异。

前道干完了,后道没货;或者前道慢吞吞,后面人闲着发呆。

到现在还在用Excel+微信群管计划。

一改单,全手动改;没版本,谁动了也不知道; 遇到断料、停机,计划只能推倒重排。 全靠人,当然跑不动。

也就是咱们的“生产底子”到底有多厚。

要素包括:

有哪些产线/设备?状态正常不?每台设备/工位每天最多能干多少?每种产品在这条线上走几道工序?每道工序花多少时间?工人排班是几班制?有没有节假日?

只有搞清这些,才知道计划“能不能干”“干不干得动”。

需求不只是订单数量,而是订单+交期+优先级。

必须把每张订单的信息搞清楚:

客户是谁?是否老客户/重点客户?有没有承诺交期?可不可以灵活变动?是常规品还是新产品?有没有特殊工艺?

排程前的“订单池分类”非常关键,千万不能“一个表全堆上去”。

适合场景:

客户多,交期要求高,但产品工艺不复杂;订单变化不大、插单不多;企业刚起步,交付稳定性是第一任务。

这种方式最典型的优点是:客户不催你,因为你总能按时发货。

系统怎么排?

→ 系统根据每张订单的交货期来排序,把最急的优先安排生产、分配资源。

注意事项:

容易牺牲设备效率,比如:同类产品没一起做、总是换线换模;不适合订单高度碎片化的情况,一排一改,计划就容易崩。

操作建议: 可以在系统里设定“交期权重”字段,让系统优先排交期临近的工单,但结合产品类型做一点批次合并。

适合场景:

换线成本高(例如换模、清洗、换夹具麻烦);产品种类多、批量中等,设备昂贵或资源紧张;重点目标是提升“产出效率”。

核心逻辑是:同一设备连续干一类产品,减少切换次数,最大限度把设备榨干。

系统怎么排?

→ 系统会按照设备可用性+切换时间最小优先,把同类订单“集中排在一起”。

注意事项:

有可能导致部分交期不优,比如:明天交的货被排到了后面,只因为“排得太满”;有时要和销售沟通:“排得高效,交得不快”。

操作建议: 配合“换模成本模型”或“产线换型规则”,让系统自动算出最优批次组合。

适合场景:

有一两道关键工序总是卡脖子(如热处理、喷涂、干燥、CNC 等);整体产线都围绕这一段节奏转。

核心逻辑:先把瓶颈资源排顺了,整个节奏才不会乱。

系统怎么排?

→ 把瓶颈工序设为“核心资源”,优先安排它的负荷,其他工序往它配合。

注意事项:

不适合每条产线节奏都平均的场景(容易搞成“设备空等”);对瓶颈环节的准确识别非常重要,别把“偶尔出问题”的当成“核心瓶颈”。

操作建议: 在系统中设瓶颈资源负荷上限+优先级,系统先排它,再倒推前后工序。

适合场景:

订单数量多,但单量小、品种多、规格差不多;常见于食品、饮料、日化、电子装配等行业。

核心逻辑:把“规格类似”的订单分批做,集中采购、集中上产线,一波一波干。

比如:

同样是洗发水,只是香型不同 → 混单做完再后段分类;同一个机壳,颜色不同、标签不同 → 一起注塑,分开装配。

系统怎么排?

→ 根据产品属性(颜色、尺寸、工艺类别等)分波次,按波次一次性排一个“大批次”。

注意事项:

后续包装或质检要做好区分,避免“搞混”;波次要合乎逻辑,不能过度合并,否则越合越乱。

操作建议: ERP中设置“可混单规则+分批编码”,MES里加扫码校验,防止产品混淆。

因为没上系统,啥都靠人盯着扛。

如果你想计划排得稳、排得准、排得快,建议你上个ERP系统,或者用“计划+执行+反馈”一体化工具:

我们先讲清楚一点:

ERP不是只有财务、采购、仓库,它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把计划排得准、让生产跑得顺”。

特别是对于制造企业来说,ERP系统通常具备这几个核心排产相关模块:

很多ERP系统都支持在工单上设置“交期、客户、产品类别”等字段,这时候你就不能只按“谁先下单谁先做”,得按价值来排事儿

比如:

客户急单、定制单,先排;标准库存补货的,可以等;有料先做,缺料的推后;产线空着的优先塞单,有重负荷的线要让一让。

你甚至可以简单搞个“优先级三色法”:红色是急单、黄色是普通单、绿色是可延单,让系统优先安排红黄,绿色按节奏跟。

排程第一步,不是把所有单子排下去,而是排队站好——先干谁、后干谁、谁不能错、谁可以拖

轻量ERP虽然不像高级APS能自动跑几百种排列组合,但你只要把人手、产线、设备基本信息喂进去,也能排得有条理

怎么排?就靠这三条逻辑:

能并行,就别串行:同类型设备多,就分摊任务,别全塞一台。匹配产品“专线”:哪台设备干哪类产品最顺手,要定个规则。看历史负荷:谁累谁歇着,谁空谁顶上,别把A线爆满,B线睡觉。

很多时候,排程排得乱,是因为你不信系统,也不看数据,全凭经验分单,最后不平衡、效率低,现场一片混乱。

别忘了,ERP里都有“工作中心负荷图”,甘特图不是摆设,用好了,你就知道谁该多干,谁该分担。

机器有安排,人要跟得上。

有些企业排产排程都排得挺好,一问人呢?“人力部还没分下来”“那个师傅今天没来”。

所以你排程时要把班组排班信息、技能匹配、工时限制这些也一并考虑进去。

举个例子:

焊接工序必须配有焊工资格证的师傅;夜班只有两个人,那就别排大批量的精密工序;某台设备需要两人配合,一个人干不了,就得排两个班组联动。

在ERP系统里,把人力资源设置成“必配资源”,或者在工艺路线中标注“人员需求数”,这样系统排单时就不会安排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很多排程表看起来排得满满当当,结果现场一操作,发现半天都在调机换线,实际有效产出不到60%。

为什么?你根本没把换型时间算进去

ERP系统里,其实可以设置每道工序的“准备时间”“结束时间”——这两个参数就是用来放调机、换模、清洗这类时间损耗的。

你可以设规则,比如:

同类产品连续做,不需要换模,准备时间为0;不同系列切换,加30分钟换线时间;某工序从A类产品切到B类产品,要清洗,准备时间1小时。

排程排得准不准,关键就在这“非生产时间”有没有算上。你不算,现场就会自己“空出时间”,最后客户还是在催,你还在想“明明按计划能干完啊”。

真实生产现场最常见的就是:客户插单了,设备坏了,订单变更了。

这时候,如果你用ERP系统排的计划是“死表”,动也不敢动,那计划就是废的。

所以,排程最关键的能力,不是“一次排到位”,而是能随时拉得动、改得掉、算得清

你要做的是:

一出插单,优先级变更,系统自动把后面的单往后顺;设备挂了,计划自动提示冲突,工单挪到备用设备上;客户说交期延三天,你一改交期,系统甘特图马上重新调整。

现在很多轻量ERP都支持“工单拖拽式调整”“排程冲突提示”“动态负荷计算”这些功能,你要学会用,不然就是把自动挡当脚踏车踩。

最后总结一句话:

排计划不是“坐办公室玩Excel”,而是把握好“产、供、销、调”之间的节奏感。

计划排得稳,产线才不乱; 计划排得准,仓库才不累; 计划排得通,客户才满意!

你别再一遍遍问“为什么我计划排得好好的,现场还是乱”, 先看看你的排程逻辑、执行机制、沟通路径、系统支持是不是“真齐了”。

来源:简道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