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整个文科正陷入倒闭潮的恐慌当中,那么哲学绝对是其中最“淡定”的一个,不是因为它不会“倒闭”,而是因为哲学,从来就没“开张”过……
如果说整个文科正陷入倒闭潮的恐慌当中,那么哲学绝对是其中最“淡定”的一个,不是因为它不会“倒闭”,而是因为哲学,从来就没“开张”过……
长久以来,“根本学不懂”“找不到工作”“哲学无用”等标签,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哲学身上。
某知名高考志愿咨询博主甚至为了它连发多条警告:这个专业坚决不能报!!
每到高考季选专业时,大家都心有灵犀地默默避开。
不过,读了大学之后,大家却纷纷成了哲学最忠实的粉丝——
哲学课堂人山人海,哲学书籍成了许多人的必备书单,甚至很多年轻人买线上哲学课。那些我们曾以为刻板无聊的哲学教授,在互联网上成了百万网红……
曾经有多避之不及,现在就有多“着迷”。
面对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困惑,越来越快的时代变化,社会压力和价值迷茫让许多人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因此,哲学从“冷门”,变成了一本人心所向的答案之书。
不过,这本答案之书并不好读。
01
哲学,学霸的“坟场”
哲学,又被广大学生称为“学霸坟场”。
“哲学会汇集全世界的聪明人,任何一个对自己的精神力、思考力、认知力有点自信的人,最终都会到哲学领域集合,想试炼试炼,最后一学一个不吱声。”
这点,从哲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可以瞥见一二。
“学完拉康之后,我疯了……”
图源:小红书@Skyflying Lee
“学完哲学后,彻底陷入虚无——不知道学了什么,不知道有什么用,更不知道今天中午吃什么?”
有人开始了胡思乱想:“柜子之所以称之为柜子,它为什么被称为柜子呢?”
图源:小红书@胡萝卜树树
有人学会苦中作乐,为了让自己能接着学下去,不惜开始搞抽象。
小红书@猫猫头酵母分享,当自己买了一本漫画书学哲学
学之前,哲学生们抱着拯救众生的态度,翻开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学之后,他们终于发现,黑格尔诚不欺我,“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包括“哲学专业不能随便报”这个教训。
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咋办?硬着头皮学下去吧。
哲学是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学问,它的本质是认识和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希腊文中,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所以学哲学,就是学习智慧。
体现在专业课程上就是,要学的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目前,国内的哲学专业开设课程主要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社会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实践性课程也逐渐加入。
哲学生:只有我一个人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图源:小红书@学术屎壳郎
课程多就算了,它还难。最有难度的课程,莫过于阅读哲学大家们的理论著作,柏拉图、尼采、黑格尔、福柯……
每一位哲学家的成果都汗牛充栋,其深刻程度需要你反复多次阅读,才能理解一丢丢。
哲学生在网上分享:阅读速度慢的人谨慎报考,20页我看了一个多小时……
评论区:那很快了,20页我得看一天。
课程多、且难就算了,对比其他大多数学科,它还“乱”——哲学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你上了一堂物理课,你会收获到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定理,并学会运用公式解决现实问题。
但如果你上的是哲学课,你会发现,很多哲学家对同一件事情的观点,都不一样,还各有各的理。
这一大特点,让无数准备哲学期末考试的学生们“痛哭流涕”——“脑子乱成一锅粥了!求求了,你们哲学家能不能别吵了,能不能给个准话啊。”
图源:小红书@AlexisGS
不过,更让学子们崩溃的是,“学以致用”这四个字,似乎很难和哲学沾边。
不少网友困惑,哲学有没有实践课?
答案是,当然有……的吧。
比如有学生说,学柏拉图可以帮助论证“喝奶茶应该用圆形杯”,读福柯可以掌握“如何把上课迟到合理化”的能力。
还有人说,学哲学等于进了“杠精逻辑进修班”:练逻辑学纯粹为了在宿舍辩论中逼疯室友,在过年和亲戚对峙下把对方绕进圈里……
而最显而易见的“哲学实践”,不就是哲学生们创造出的丰富的互联网精神食粮——哲学meme。(哲学段子/哲学梗)
不过,段子毕竟是段子,我们其实都明白,哲学中这些复杂问题的存在当然不是为了成为meme素材,它们代表着哲学对“智慧”的追求。
哲学也被称为智慧之学,日本现代哲学的开拓者西周,把这门学问翻译成“哲学”:“哲之为学,就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在《十三邀》和许知远的对谈中,给出后来广为流传的“哲学是什么”的解释:
“哲学是‘穷理而达乎道’,意思是说哲学作为一种系统梳理而存在,它把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说理拼凑在一起,昭示出其中隐秘的结构。”
所以,代表着对“智慧”的追求,哲学,作为人文学科中最难学的存在,这些平静中透露出淡淡死志的哲学meme,大概是广大学子对这门崇高的学科最大的敬意。
02
哲学=失业预备班?
当哲学生对别人提起“我是学哲学的”,一般只会听到两种反应。一种是“哇~”,一种是“哦。”
前者的潜台词是“这么难的专业你也敢报?”后者则是“可惜毕业找不到工作……”
确实,除了直达天花板的难,人们对哲学的另一大刻板印象就是——毕业即失业。
更多的人认为,哲学专业等于“失业预备班”,与其说哲学使人陷入“虚无主义”,不如说就是没“钱”途。
图源:小红书@Starlightrevue
脱口秀演员@大国手在表演中分享,自己作为哲学硕士,毕业四年都没有工作。
而最近一次对工作的筹谋只有两个选择——考博士或跑摩的。
而最近,街道边不约而同出现的很多“哲学咨询”小摊,构成了一幅“凄凉”的哲学生就业景观。
图源:小红书@做哲学对话的乌鸦
中山大学门口,出现了名为“超自然”的酸奶小摊,购买三碗酸奶,即可获赠一枚“哲学问题”。
而有博主在平台中,分享了自己作为哲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奇葩”经历。
图源:小红书@高浩容
我们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理工科专业而言,“文史哲”的就业前景的确有些狭窄,其中,哲学在就业市场中似乎更为“边缘”。
图源:小红书@Myyself
哲学毕业生分享自己找实习工作时的感受——哲学专业没有“一技傍身”。这是因为哲学作为纯文科专业,重理论,少应用,与社会中的大多数工作没有直接关联。
因此,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就业难天花板”的认知。
但实际上,哲学的就业率并没有想象中低,据数据统计,哲学专业本科就业率连续三年都在80-85%区间,虽说在就业市场中没有那么受宠,但也保持着较高的稳定性。
哲学专业在公务员考试中备受青睐。教育、干部局、党校、行政等很多岗位都非常需要哲学毕业生。
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去向情况统计
此外,不少学生也会在哲学学科中深耕,本科毕业后选择读硕、读博,最后到高校任教。
更重要的是,由于哲学专业人数不多,门槛又高,在考公和学术两个堪称“卷王“的赛道中,哲学可谓是众多专业中竞争相对和缓的一个。
除了高校研究员、公务员之外,思政老师、大学辅导员、国企央企等体制内岗位,大厂、外企等市场岗位,也都对哲学学子敞开了怀抱。
许多哲学毕业生用自己丰富的实习履历和优异的offer“现身说法”,哲学的就业情况并非网传那样不堪。
图源:小红书@FESTINALENTE
而且,尽管哲学的学科知识“高深莫测”,但从中收获的个人能力,却都是工作中最需要的底层基本功。
从《纯粹理性判断》中提炼认知模型,在逻辑学课堂上拆解诡辩陷阱,用伦理学框架解剖社会问题。
这些学术训练赋予的不是某个具体答案,而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一种思考方式。
《哲学如何塑造了我》一书的作者麦基解释到:
“一个人从一种哲学中获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真实的命题,而是比真实命题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审视事物的方式,看待事物的方式。”
所以,谁说哲学没用,这哲学可太好了!
03
对抗意义危机的思辨武器
不得不说,现在大家每逢专业就问:“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学它究竟有什么用?”这些类似的问题。
而我们之所以喜欢如此追问,和我们身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
澎湃新闻主笔、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生沈彬给出了一种答案:“80年代,万物复苏,我们的学习是新奇的,充满有意思的探索和求知欲,在学习时不会想有什么用处。可是到了1992年之后,我们就会想学问如何折现。”
“文科无用论”其实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不断地被讨论,1995年,沈昌文主编的上海《读书》发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许多学者在讨论中国的文化领域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时要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等等问题,因此,哲学学科与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的差距也开始拉开了。
一直到今天,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依然是一种主流的评判标准,在这套标准下,哲学,似乎成为了一个“无用”的学科。
可现实似乎和我们想象中截然不同。
就在去年,话题#哲学的细糠我在抖音品上了获得抖音热榜Top2,累计播放量高达1.6亿。
原来是学术编辑的@大问题Dialectic,凭借人生的“底层问题”这一深度解析走红网络,置顶视频点赞量超400w;
知识博主@喵的思维以国民游戏IP为例讲解马哲原理,总播放量超1亿……
博主@喵的思维视频画面
一直以来深陷“无用论”的哲学,在近几年创造了新的流量神话,频繁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
不只是哲学生,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开始学习哲学理论,阅读哲学著作,甚至试图用哲学思维来解答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我们越来越需要这门“无用”的学科——
996、就业竞争、信息过载、技术伦理危机、价值观迷茫,我们或许正在集体陷入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意义瓦解。
“当我们用科技征服星辰大海,却比古希腊人更惶恐于‘我是谁’、‘我要去哪’的原始追问。”
这,就是我们迫切需要哲学的原因。
面对强制加班、996等职业困境,博主@学院派Academia用哲学理论给予了解释。
马克思哲学认为,生产活动本应展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但如今许多年轻人在职场中面对的“强制加班”和“996”扭曲这一本质,人开始异化成了“牛马”,筋疲力尽地向着无边的田野耕耘。
博主@学院派Academia的账号主页
面对当代大多数人正遭遇的“内卷”与“躺平”困境,武汉大学教授@苏德超,从哲学的角度,剖析其中原因。
他坦言,年轻人之所以陷入这样的两难,是社会现实带来了太多都不安,一方面优绩竞争使得胜者只在少数,因为缺少成功的胜算,所以我们排斥去“卷”;另一方面,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不得不费尽心力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
这种困境诚如罗萨指出的“社会加速”,科技与经济使得现代人在同样的时间中完成前人数倍的工作,但这种加速的观念却像一台无法停止的跑步机,催促着我们追求更多时间、更高效率、更有价值的事。
时间看似变多了,但我们已无暇体会。因此,我们在不断“卷”的过程中愈加劳累,又在“躺平”时,给自己施加太多心理压力。
不过,苏教授给出了积极的解法——事实上,“内卷”和“躺平”并不矛盾,我们不必要陷入二选一的困境中,因为从哲学的角度看来,两者是构成我们生命本质的一体两面。
在这样的本质之中,与其进退两难,不如找到热爱,在新的价值标准上,“内卷”和“躺平”都会被重新评估。
“就算是躺,也要躺成一个‘睡美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年轻人受困于现实问题而踟蹰不前,转而向哲学求助,期待这门抽象、艰深的学问能够给出答案。
但哲学并不能直接解答这些问题。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里有句非常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哲学的意义也在于此,它提供一套方法、一种思维、一个角度,让你与真正的自己对话,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图源:小红书@吉星
所以呐,哲学并非“无用”,相反,哲学对意义的追寻和探讨是“我们”得以存在的根基。
“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只有拥有了意义,才能回答“我是谁,我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人生之问,也是人类之问。
对于个人而言,哲学意味着我们的“精神角落”。它无关功利,关注每一处人们所经历“生命体验”,当我们遭遇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哲学会指出答案所在的方向。
对于社会而言,哲学是我们的思想武器。它或许不会成为现代生活这条大船上垂下的救生艇,但却可作为压舱石,护卫着我们疾速向前驶去的现代生活。
当解构氛围浓郁、当世界的确定性在消失,哲学,让我们得以在面对海啸风暴与漩涡时,多一分从容,不至于毁于绝望与空洞;更让我们陷入迷茫与空虚的时候,能在摇摇晃晃的甲板上,支撑我们站住、站稳。
参考资料:
1.湃客工坊:“我是学哲学的,你不要骗我”:普通人的后哲学时代|涟漪效应
2.人物:中大哲学硕博生的「吗喽烤肠实验」
来源:新东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