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有消费者反映可复美产品“违规添加EGF”。随后可复美母公司巨子生物予以否认,称“旗下所有产品均未添加”。伴随着舆论发酵,社媒平台上,看客们吵得沸沸扬扬,力挺声、质疑声四起,也让“可复美”这个名字被更多人知晓。
因为陷入“EGF(表皮生长因子)罗生门”,可复美近期被推上风口浪尖。
不久前,有消费者反映可复美产品“违规添加EGF”。随后可复美母公司巨子生物予以否认,称“旗下所有产品均未添加”。伴随着舆论发酵,社媒平台上,看客们吵得沸沸扬扬,力挺声、质疑声四起,也让“可复美”这个名字被更多人知晓。
做过医美或者皮肤敏感的消费者,大多对“可复美”三个字不陌生。这个主打皮肤修复的品牌,早年间主要深耕院线渠道,之后乘上直播电商风口,进入更多人视野,撬开更多钱包。过去6年,其母公司巨子生物营收从9.57亿元涨至55.39亿元,翻了5倍多。
2024年,巨子生物一举超越珀莱雅,成为市值最高的国货美妆公司,此后一直保持至今。公司创始人,现年59岁的陕西人范代娣,也因此登顶国货美妆首富。
爱美的女生,这些年托举过不少美妆公司。当下风头最盛的可复美和巨子生物,到底是何来头?为什么能撬开这么多钱包?透过公司披露的2024年财报,或许能一窥究竟。
01、净利润是华熙生物的12倍
90后白领王檬第一次听说“可复美”,是2023年因为皮肤红肿干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时,医生推荐她在家备点可复美面膜,应急的时候敷一片。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王檬去药店瞅了眼,买了一盒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敷料”,用下来效果还不错,脸上的痘痘、闭口少了。自此之后,王檬成了可复美的拥趸,“除了医用敷料,还买过次抛精华、乳液,都是主打重组胶原蛋白”。
95后女生冯琳第一次知道“可复美”,是被皮肤敏感的姐姐种草的。2024年,冯琳姐姐脸部过敏,医生给开了胶原蛋白敷料,名字叫可复美。用过后感觉不错,姐姐把可复美推荐给了冯琳。
“可复美主打敏感修复维稳,感觉跟之前的薇诺娜很像。”冯琳告诉《财经天下》,她不属于敏感肌,但也会在家里备些可复美的产品,比如次抛精华。
社媒平台上,和王檬、冯琳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大家接触到可复美这个品牌,不少是通过皮肤科医生,或者被身边的亲戚朋友种草。愿意下单的原因也大多类似,要么是“相信医生的背书”,要么是“用起来效果不错”。
其中,医疗机构是可复美建立专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我们实施了‘医疗机构+大众消费者’的双轨销售策略。”公开资料里,巨子生物写道。其中,医疗机构主要以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美容机构为主。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旗下产品共进入约1700家公立医院、约3000家私立医院和诊所,以及将近650个连锁药房品牌。
“可复美和巨子生物,最开始布局的是院线渠道,有了专业背书之后,从to B转向to C就比较顺畅。”有从业者告诉《财经天下》,其之所以能在院线渠道深耕,主要因为公司最早做的敷料产品,属于医疗器械,“和其他医疗器械产品采买一个道理,利润点足够高、产品有效,就容易被采购”。
而产品之所以有效,则离不开“重组胶原蛋白”这个概念。
“胶原蛋白是人体原本就有的,有修复、抗衰的效果。从应用场景上看,重组胶原蛋白主要用于术后修复、屏障修复、抗衰。”从业者冯兮向《财经天下》表示,在巨子生物的产品矩阵里,可复美主要定位修复,另一个主力品牌可丽金,定位的是抗衰。
近些年,重组胶原蛋白的风越刮越猛,这与轻医美盛行不无关系。“通常情况下,做完医美项目要用重组胶蛋白敷料。比如打完水光针皮肤上会有小伤口,敷料能帮助愈合,更安全。”医美爱好者佟雪告诉《财经天下》。此外,无论是天生,还是季节更替、过度护肤导致的皮肤敏感,都需要应急的修复类产品。
巨子生物的业绩也乘势起飞。其中,尤以可复美的贡献最大。2019年至2024年,可复美的营收从2.90亿元增长至45.4亿元,翻了15倍多。在此推动下,巨子生物的营收从9.57亿元增至2024年的55.39亿元,翻了5倍多。
刚刚过去的2024年,从同行已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业绩表现参差不齐。比如华熙生物营收同比下降11.61%至53.71亿元,爱美客营收同比增长5.45%至30.26亿元。而巨子生物营收连续五年保持双位数增长,2024年同比大增57.17%。
在赚钱能力方面,巨子生物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涨42.06%至20.62亿元,与华熙生物净利润骤降71.1%形成了鲜明对比。其营收体量与华熙生物相差无几,但一年所赚的钱是后者的12.27倍。
02、一片面膜能卖40元
巨子生物一年卖55亿元净赚20亿元背后,除了乘上风口,和产品“卖得贵”息息相关。
王檬当时买的时候,就被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敷料”的售价惊呆了,一盒5片装卖198元,一片将近40元,真是贵。但想着“毕竟是医生推荐的”,她还是咬咬牙买了。
▲图源/财经天下
从巨子生物的财报数据来看,2019年至2024年,其毛利率一直稳定在80%以上,2024年该数据为82.1%,在国货美妆行业属于一骑绝尘的存在。作为对比,华熙生物2024年的毛利率为74.07%。
在和《财经天下》交流的过程中,多位消费者提到可复美的第一反应,同样是“卖得太贵了”。
“比如同样是敷料,阿里健康卖的其他品牌,一片5元多,可复美一片接近40元。都是械字号,价格差距这么大,说明‘械’字本身并不决定价格。”佟雪向《财经天下》表示。
为了尽可能买到相对便宜的可复美,大家有的蹲守618、双11两个节点囤货,能便宜一点是一点;有人盯紧家附近的线下药房,有类似“2盒八折,5盒六五折”一类的活动时赶紧下单,还能刷医保;也有人四处寻觅可复美经销商,试图买到更便宜的产品。
巨子生物的产品,为什么卖得贵?
美妆行业从业者万鹏告诉《财经天下》,首先因为巨子生物有技术壁垒。“对比看玻尿酸领域,华熙生物主要是把价格打了下来,但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巨子生物算是‘从0到1’的开拓者,掌握了核心技术,有充分的市场议价权。”
再往前追溯,巨子生物手握专利,又和创始人范代娣的学术背景息息相关。
1994年,28岁的范代娣博士毕业,回到母校西北大学,从事生物医药类研发工作。2000年,范代娣和团队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出重组胶原蛋白。同年,范代娣和丈夫严建亚一起,在西安创办了巨子生物。
公司在官网“集团介绍”一栏写道,巨子生物是全球首家实现量产重组胶原蛋白护肤产品的企业,手握行业首个重组胶原蛋白发明专利授权,已授权及申请中专利达167项。
“在重组胶原蛋白之前,像是玻色因、烟酰胺、胜肽,很多成分都是国外品牌力推的。巨子生物相当于在重组胶原蛋白这个领域撕开了一个口子。对于投资方和其他品牌来说,终于不用再在红海里厮杀,有新的东西可以玩了。”万鹏向《财经天下》坦言。
此外,巨子生物定价相对较高,还和公司本身“结构相对封闭”有关。
万鹏告诉《财经天下》,业内同行曾经就巨子生物有过交流,大家普遍认为,巨子生物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公司,“既不对外释放原料,也没有对任何机构、品牌进行原料和技术的输出”。这意味着,巨子生物一直把定价权和话语权捏在自己手里。作为对比,华熙生物本身是玻尿酸的原料商,同时自己做品牌,存在“相互博弈”的问题。
看起来,巨子生物构筑起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但在销售终端,近年来一些乱价情况,也在撕开一道口子。
“拿的都是品牌授权,收到货之后一样的验货方式,同一批生产的货,发给不同的渠道就是不同的价格。”有美妆供应链从业者向《财经天下》坦言,过去,巨子生物的销售渠道是相对区隔的,比如院线只卖“械”字号产品,线下经销商只卖“妆”字号产品。但近些年,受利益驱动,不同渠道之间的乱价情况开始出现。
对于巨子生物而言,接下来除了告诉消费者“为什么卖得贵”,或许还得花时间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官方卖198元,但有些渠道88元就能买到”。
03、研发投入远低于同行
近些年在国货美妆圈,前前后后刮过不少风潮。重组胶原蛋白之前,最火的概念莫过于玻尿酸,还因此成就了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科等玩家。
如今,玻尿酸概念有些式微,加之各家自身的经营、路线选择问题,“三巨头”的业绩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此时,重组胶原蛋白概念顺势接棒,成为消费和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除了概念风口,在巨子生物身上,还能看到一些在‘摸着华熙生物过河’的模样。”万鹏告诉《财经天下》,华熙生物失速,除了内部管理问题,还存在“原料生意和品牌生意互搏”“品牌线拉得太长,互相争夺资源”两大问题。
巨子生物像是汲取了足够的教训。一方面,公司只做品牌;另一方面,旗下的两大主力——可复美和可丽金,定位相互区隔,前者主做修复,后者聚焦抗衰,避免相互抢客群和资源。
但摆在巨子生物面前的,也并非坦途。
首先便是美妆企业普遍存在的销售费用高企、侵蚀利润的问题。过去6年,巨子生物的净利率逐年下滑,从2019年的60.1%下滑至2024年37.22%。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公司增加了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线上销售及营销活动支出。
2019年至2024年,巨子生物的销售及经销开支迅速攀升。近5年,该项支出的数值分别为1.58亿元、3.46亿元、7.06亿元、11.64亿元和20.0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8.09%、118.99%、104.05%、64.87%和72.51%,均大幅高于公司同期营收的同比增速。
砸巨额销售费用,换回品牌声量和业绩提升,是近些年国货美妆圈的惯常操作,尤其在电商直播带货兴起之后。巨子生物同样如此。
2019年之后,巨子生物迅速出圈,不仅业绩起飞,还引发资本关注。2021年双11当天,可复美仅用13分钟,就突破1亿元成交额。同年,资本疯狂涌入,巨子生物拿到了成立21年来的首笔融资。
尝到甜头之后,巨子生物在销售端猛砸钱,似乎成了常态。有消费者就感慨,2024年,感觉小红书上铺天盖地都是可复美专场。《财经天下》在小红书上输入可复美发现,映入眼帘的是大大的广告。
▲图源/小红书
与在销售上狂砸钱不同的是,近些年,巨子生物用于研发的支出并不算高。最近5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0.13亿元、0.25亿元、0.44亿元、0.75亿元和1.06亿元,占同期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12%、1.61%、1.9%、2.1%和1.9%,低于大部分国内同行。
作为对比,爱美客2024年在研发上投入了3.04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10.05%;华熙生物营收则在研发上花了4.66亿元,在营收中占比8.68%。
虽说,研发投入高低并不和品牌本身的护城河深浅成正比,但近些年随着各路品牌纷纷发力,进入重组胶原蛋白赛道,也有不少声音担心,随着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巨子生物的地位会被动摇。
针对销售费用侵蚀利润、研发费用率相对较低,公司自身护城河和行业竞争问题,《财经天下》通过多方途径向巨子生物提出问题,截至发稿前,公司并未回复。
不差钱的巨子生物,还在向资本市场要钱。4月17日,巨子生物发公告称,将按照每股66.65港元的价格,募资23.33亿港元。算上去年的16.3亿港元,公司两次融资总金额接近40亿港元。而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上趴着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40.3亿元。
(文中王檬、冯琳、佟雪、冯兮、万鹏为化名)
作者 | 林木,编辑 | 吴跃,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来源:财天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