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苹果手机要卖到2.5万元:美国加税的大棒,砸疼了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04:01 3

摘要: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认为,苹果公司应将iPhone的生产转移到美国,从而避免新一轮关税。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认为,苹果公司应将iPhone的生产转移到美国,从而避免新一轮关税。

有机构指出,美国要是对中国加征关税,苹果手机得贵不少,可能涨 30% 到 40%。

比如基础款 iPhone 16 能从 799 美元涨到 1100 多,顶配超 2300 美元。

苹果成本压力大,一年预计损失 330 亿美元。

而苹果公司,也在第一时间上演了一出“救火”行动:从印度工厂紧急空运iPhone回美,同时压缩供应链成本。

但最终,这一切成本转嫁,很可能都要由消费者买单

苹果作为全球化供应链最典型的代表,其9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大陆,其余10%则在印度。

此次关税上调后,从中国大陆出口的苹果产品关税高达104%(甚至是125%),几乎等同于被硬生生加了“双倍价”不止。

当然,苹果也不是吃素的。

为了稳住市场和消费者预期,库克选择从印度紧急调货,五架飞机载着成吨iPhone飞往美国市场。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种应急操作能撑多久?

更别提印度的代工质量和产能目前远远无法替代中国工厂。

有网友调侃:“库克确实该考虑在美国本土建厂了。”

但多数供应链专家认为,要在美国完全制造iPhone几乎是不可能的。

先前,投行Wedbush分析师Dan Ives也表示,如果iPhone在美国制造,一台可能要卖到3,500美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

不仅劳动力成本高基础设施技术工人储备也跟不上。

所以,“制造业回流”的美梦,说到底还是一句空话。

很多人说,即便涨价,该买还得买。

确实,苹果的品牌粘性不容小觑,尤其在美国。

但问题是,当价格突破消费者心理阈值,消费惯性会不会开始动摇?消费惯性能持续多久?

当安卓阵营的体验逐渐追平甚至超越iPhone时,消费者未必还会一如既往买单。

事实上,咱们的国产手机的表现越来越亮眼。

从华为到小米,从OPPO到荣耀,越来越多国产厂商在屏幕、续航、影像、系统优化等多个维度不断拉近,甚至反超苹果。

在一些场景下,比如分屏操作、无线投屏、文件互传,安卓已经做到更加便捷实用。

而且,别忘了还有华为的鸿蒙系统,正不断打通自己的全场景生态。

未来,如果鸿蒙彻底打通设备体验闭环,那苹果面对的,不仅是价格劣势,更是生态壁垒的松动。

这次的关税战,某种程度上,正是国产手机“趁虚而入”的好时机。

趁着苹果价格虚高、消费者犹豫不决之际,国产品牌不妨加速上攻,推出有诚意、有竞争力的产品,品质上来,体验跟上,咱就可以正面刚一回。

不过,还是有人担心国产厂商借机涨价、偷工减料

如果真如此,那就是“东风变西北风”,这波“天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了。

苹果手机只是一个代表。

它之所以能在舆论场上引发如此大反响,是因为,它是全球供应链协作的产物,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面镜子

一台iPhone涨几百美元,也许不算什么。

但如果这种关税逻辑被推广到食品、衣物、药品、医疗器械等真正的生活刚需品上,后果将不仅仅是“贵”而已,更是“痛”

其带来的通胀与生活成本压力,又该由谁来承担?

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美国发动的这场关税战,本质上是用自家企业的利益,去赌政治上的胜利

但最终买单的,不是政府,而是每一个在市场中讨生活的普通人——不论是中国产线工人、美国消费者,还是全球供应链上的无数企业

还有,美国打着“制造业回流”的旗号加税,本质是想拉动本土产业、脱钩中国产业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高科技制造不是靠一纸行政命令就能搬家的,它依赖的是完整的配套能力高效的供应链协作充足的人才储备。

同时,咱们国家也在加快“科技+产业”反制措施:半导体技术持续突破,限制稀土出口,进一步牵制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可以说,这是一场“关税+科技”的双线博弈,而iPhone,只是被推上前台的“靶子”之一。

在全球高度分工的今天,一部手机的生产链可能横跨十余个国家。

强行通过关税“脱钩断链”,看似短期能制造舆论市场冲击,但长远来看,是在破坏全球信任市场效率

苹果不是不能涨价,但每涨一次,都会削弱自己在终端用户心中的性价比,促使更多人去尝试国产替代。

这不仅是一次市场行为的自然选择,也可能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变化的重要转折点。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次的“苹果危机”或许是国产品牌的“东风时刻”

能不能借势而起,能不能打破消费者“非苹果不可”的心智惯性,靠的不只是价格战,更是技术与体验的硬实力。

中国要做的,不仅是应对一场场关税战,更是要持续打造自主完整的产业链,在科技与制造之间建立真正的竞争力。

而消费者也不妨冷静思考一下:你的“消费选择”,就是你对全球产业格局的一次投票。

而美国呢?

或许该好好反思一下,挥舞关税大棒的背后,是不是也砸到了自己的脚?

来源:谢十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