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吴大澂系列油画创作项目专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17:37 2

摘要:吉林边疆地理人文纪事》。这本书中不仅有美轮美奂的大美吉林图片,还有我们吉林艺术工作者们创作的油画插图。今天,来自于光华学院电影学院的张伟时教授就从美术创作的视角,与大家分享他们主创团队的思考与实践。

4月21号《我的爸妈我的家》继续为您分享《守望:

吉林边疆地理人文纪事》。这本书中不仅有美轮美奂的大美吉林图片,还有我们吉林艺术工作者们创作的油画插图。今天,来自于光华学院电影学院的张伟时教授就从美术创作的视角,与大家分享他们主创团队的思考与实践。

张伟时,男,1964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8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二级教授,吉林省高层次人才B类人才。现任长春光华学院艺术学科带头人,现实主义绘画研究室主任,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造型基础部教授。吉林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吉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第九届长白山文艺奖,第十二届长白山文艺奖评委会特别奖,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立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建党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奖项。

主持人林依能否介绍一下这次吴大澂系列油画创作项目的背景和主题?

张伟时今天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吴大澂组画创作项目的相关情况。此项目是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部署,吉林省文联、省美协组织,由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具体承担。创作团队是由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省美协原主席王晓明教授领衔,以及我和光华学院电影学院徐涛教授,吉林艺术学院吴大鹏、徐国君老师共同参与创作完成。

我们开展吴大澂系列油画创作,不仅是为了追忆历史,更希望以学术为纽带,挖掘、传承吴大澂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创作团队在创作前期的资料收集过程中了解到,吴大澂于1886年任左副都御史,在其任职期间曾赴吉林与沙俄勘界谈判,他深知重立界牌对正本清源、收回被蚕食国土的重要性。在岩杵河勘界谈判中,他和依克唐阿与俄方代表巴拉诺夫据理力争,最终达成协议,在沙草峰江岸竖立 “土字牌”。立牌时,二人亲临现场监立,将原有木牌改为石质牌,加固地基,最终让总面积 10 平方公里的土地重回祖国,使中国距日本海仅 15 公里。

吴大澂先生的一生波澜壮阔,如何在有限的画布上凝练其精神内核,是我们创作组面临的首要课题。我们秉持“历史真实与艺术升华相结合”的原则,从吴大澂的军事、外交、民生等多维度贡献中,精选了五大场景进行创作,分别是《勘界》《谈判》《监立土字牌》《立铜柱》《展威》。每一幅作品既是对历史瞬间的定格,更是对人物精神特质的提炼与升华。我们希望借此传递 “寸土寸心,保家卫国” 的理念。我参与了《谈判》《监立土字牌》《展威》三幅作品的创作,力求在定格历史瞬间的同时,提炼升华人物的精神特质。

总的来说,系列组画的主题,就是用油画艺术展现清末民族英雄吴大澂的爱国主义精神,着重刻画他在边防、勘界、捍卫国土以及外交谈判中的历史功绩。尤其是1886 年他与俄国谈判,立下 “土字牌”,争取图们江出海权并收复黑顶子地区大片国土的场景,更是作品的核心。

张伟时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吴大澂系列组画的创作历程。虽说我有过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但这次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还是充满挑战。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吴大澂的事迹横跨晚清外交、军事、地理等多个领域,可现存资料少之又少。为此,我们专门成立创作组,扎扎实实地做基础工作。我们查阅海量文献,考证19 世纪末东北地貌、清代官服兵器;另一头奔赴实地考察,收集一手素材。同时,我们还邀请省内历史专家全程指导,确保人物、服装、道具等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在绘画语言上,为了客观呈现历史,我们选择了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用严谨造型和细腻笔触还原历史风貌,再融入中国画意境美学,赋予画面精神内涵。就拿《谈判》这幅画来说,描绘吴大澂和依克唐阿据理力争,收回黑顶子图们江出海口的场景。吴大澂身体前倾、手势有力,尽显坚定从容;依克唐阿正襟危坐、目光如炬,透着谈判底气。我们用明暗对比突出紧张氛围,把周围光线压暗,聚焦人物细节,让画面张力十足。还有《监立土字牌》,吴大澂握拳挺立、依克唐阿手持勘测工具,清军百姓肃穆,沙俄官员蹙眉,背景中“土” 字牌与旗帜交相辉映,主权象征不言而喻。为了还原这一场景,我们连土字牌材质、吴大澂朝冠纹样都反复考证。

创作期间,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美协等单位领导,还有光华学院的各位领导多次亲临指导,给了我们极大支持。经过近半年的打磨,作品终于完成,效果基本达到预期。

这次创作让我感触颇深。吴大澂的事迹不只是历史,更是对当下的警示和激励。我们以“寸土必争” 为主题,就是要让大家牢记国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在国际形势复杂的今天,这种精神能唤起爱国情怀,坚定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同时,吴大澂以实力为后盾、用外交解决问题,也传递了和平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 艺术创作,从来不是技巧的简单拼凑,而是情感和精神的传递。我们花半年时间反复雕琢,就是希望观众能透过作品,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吴大澂“寸土必争” 的气节。我坚信,艺术不仅是历史的镜子,更是照亮精神的火炬。这些作品,就是要让爱国主义从书本走进心灵,化作我们坚守信念、奋勇前行的力量!

主持人林依您的这幅监立土字牌》主要表达了哪些内容?以及画面中都有哪些设计

张伟时1886 年,吴大澂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奔赴吉林,会同依克唐阿,与沙俄官员巴啦诺伏展开了一场关乎国土主权的边界谈判。吴大澂、依克唐阿等人与俄方代表巴拉诺夫展开激烈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在沙草峰江岸竖立土“土字牌”。立牌时,吴大澂、依克唐阿亲临监立,新牌改为石质,用坚石构筑地基,外掘深沟、填以碎石,灌以灰浆,以期经久。

《山河在望——吴大澂系列组画之监立“土字牌”》这幅画描绘的就是吴大澂、依克唐阿等中俄两方监立“土字牌”时的场景。画面中,吴大澂握拳挺立,目光如炬,依克唐阿手持勘界工具,神情坚定,展现出寸土必争的凛然气度。两侧持械的清朝官兵与勘界百姓神情肃穆,沙俄官员握枪蹙眉,暗涌着无声的较量。背景中猎猎翻飞的旗帜与巍然矗立的“土字牌”相映,既突显主权象征,又给人以拨云见日的昂扬态势。

从艺术创作角度审视,吴大澂与依克唐阿作为谈判核心人物,无疑是整个事件的关键。在画面构图中,他们被置于中心位置。吴大澂身着官服,神色坚毅,目光如炬,尽显大国使臣风范;依克唐阿身姿挺拔,表情严肃,透露出军人的果敢与担当,以此凸显主题。而沙俄官员巴啦诺伏等人,因非事件主要推动者,在画面中处于次要位置。他们或交头接耳,或面露不悦,形象刻画相对简略,这一人物布局处理既符合历史叙事逻辑,也遵循了艺术表现原则。

主持人小裴吴大瀓系列组画的艺术表达,和以往的绘画风格是有比较大的差别?这个系列组画的创作过程中您倾注了哪些心血呢?

张伟时我的代表性的作品是油画《冬捕》系列,它的绘画语言体系以写实主义为核心。在创作时,我尝试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表现主义的语言特质。例如我在画冬捕场景时,我会通过粗犷有力的笔触肌理,去表现寒风中冬捕渔工的坚韧,再用浓烈的色彩张力,渲染出冬捕时那种热烈又紧张的氛围,实现具象与意象的交融。而吴大澂系列作品和《冬捕》在绘画语言上存在共性,都是基于写实来创作,但在表现维度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化。吴大澂系列是历史题材,它更强调造型语言的严谨性。比如在画吴大澂这个人物时,从他的五官轮廓,到举手投足的姿态,我都要遵循客观历史原型,力求精准再现,不能有丝毫马虎。

在创作吴大澂系列油画时,最大的挑战不是单纯的写实技法,而是如何在历史考据与艺术再现之间找到平衡。为了还原吴大澂所处时代的场景,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古籍资料,像他的生平事迹、所处朝代的服饰规制、使用的道具形制等文化符号,都是我研究的重点。就拿服饰来说,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衣服的款式、补子纹样、颜色都有严格规定,我必须深入研究,确保画中人物的穿着符合历史事实。还有道具,每一个小物件都可能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信息,都需要我反复考证。通过严谨的图像学研究与艺术转化,我才能实现历史场景的视觉重构。这个过程非常不易,每一处历史细节的考据精度,和最终呈现在画布上的艺术表现力的把控,都是创作实践中的关键难点,需要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

张伟时在创作吴大瀓系列组画时,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成果,吴大瀓的生平经历丰富且复杂,这使得创作的难度加大。

在历史场景还原层面,吴大瀓的生平事迹广泛涉及晚清外交谈判、军事部署及地理测绘等专业领域。由于年代久远,现存文献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存在客观局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仅去档案馆寻找细节,与此同时,也邀内历史研究专家进行指导。专家组对人物形象塑造、服饰制度考证、器物形制复原等历史细节进行专业论证。比如在服饰考证上,专家们会依据当时的服饰制度,精确到每一个纹样、每一种颜色,确保我们笔下的吴大瀓以及他身边的人物,穿着符合历史真实。

在绘画语言表达方面,基于历史题材创作的客观叙事要求,创作团队确立以写实主义为核心表现手法。在场景研究上,我们对每一个场景进行推敲,让画面更具空间感。利用数媒技术,参考当时的时间、地点、天气等因素,模拟出最符合历史画面的光影效果。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构建起真实的历史画面,力求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实现艺术表现力与学术严谨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观众通过我们的画作,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吴大瀓所处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编辑:小裴、林依、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来源:吉林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