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如期而至,“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彰显着守护地球家园的时代使命。
#多样星球#
#第209期#
#科普系列#
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如期而至,“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彰显着守护地球家园的时代使命。
你是否好奇
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奥秘
它从何而来
又将去往何处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
以一场名为
《坤舆奥秘——说说地球的事》
的公开课
为我们揭开地球神秘的面纱
地球:从神秘起源到动态演化
地球的故事,要从那遥远的宇宙大爆炸说起。大约46亿年前,在一片混沌的宇宙中,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开启了地球的诞生之旅。从最初炽热的星云物质,到逐渐凝聚形成行星,地球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成长。它就像一个有着独特结构的生命体,从里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这些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塑造着地球的模样。
地球,从来都不是一颗静止的星球,而是一颗充满活力、不断运动的“活力之星”。地壳和地幔的相互作用,让沧海能够变成桑田,桑田也能再次变为沧海。想象一下,在遥远的2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还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板块构造运动的力量逐渐显现,大陆开始分裂、漂移,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大陆板块格局。而且,这种运动至今仍在持续,大陆板块依然在缓缓移动,就像一群在宇宙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舞者,演绎着地球的动态变迁。
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岩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变质岩,就像是地球的“黑匣子”和“记录仪”,默默地记录着地球表层岩石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球发生构造运动时,部分地表岩石会被带入地球深处,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它们的物质成分和结构会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变质岩。随后,这些变质岩又会随着地球构造运动再次回到地表,向我们诉说着地球深处的秘密。
地球的命运:从宜居到不宜居的轮回
地球,这颗蓝色星球,曾经是生命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生机勃勃的生命。然而,它也遵循着从不宜居到宜居、再到不宜居的演化模式。就像人有生老病死一样,地球也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随着地球内部能量的逐渐消耗,未来的地球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冷,最终成为像月球那样冷却的星球。
科学家们通过对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研究,发现行星的生命历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也难以逃脱这一命运的轮回。这一发现,让我们不禁感叹宇宙的浩瀚与无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这颗充满生机的地球。
地球的未来:人类的责任与担当
面对地球的未来,我们不禁要问:人类能做什么?在地球逐渐走向不宜居的过程中,人类该如何认识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呢?“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合理利用与保护地球的自然资源,已经成为人类刻不容缓的使命与责任。
以丹霞地貌为例,这种以百万年形成时间为地貌单元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的形成需要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一旦遭到破坏,除非再次经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原貌。因此,对丹霞地貌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学者和学生来说,地球科学的研究充满了无尽的挑战和机遇。翟明国院士在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树立了榜样。他的研究让我们明白,地球科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未知领域。通过深入研究地球的结构、演化和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过去,预测地球的未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了解地球的知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爱护自然环境。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我们可以做好垃圾分类,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回收利用;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为地球增添一抹绿色。
地球,这颗神秘而又美丽的星球,它有着46亿年的漫长历史,也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翟明国院士的公开课,让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共进,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学习科学、从事科学,用我们的智慧和行动,为地球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让这颗蓝色星球在宇宙中继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多样星球#数智融媒栏目】
出品人:赖勇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技术总监:何 寰
策 划:卢 钢
制片人:曹诚博
【本期内容】
云南广播电视台“多样星球”数智融媒工作室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出品
总策划:尹 凡
策 划:卢 钢、曹诚博
视频来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美 术:陈治屹
编 辑:邱海凌、朱文津、严平
宣 推:牛 峰、赵小强、田焕焕
终 审:尹 凡、武志敏、卢 钢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