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巴山蜀水与宝岛台湾之间,交流的桥梁正越筑越宽。4月22日,2025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四川交流会在成都举办,川观新闻特别推出3期《川台融情录》,邀你一起聆听3位台胞扎根四川发展的故事,共同见证川台融合发展成果缩影。
在巴山蜀水与宝岛台湾之间,交流的桥梁正越筑越宽。4月22日,2025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四川交流会在成都举办,川观新闻特别推出3期《川台融情录》,邀你一起聆听3位台胞扎根四川发展的故事,共同见证川台融合发展成果缩影。
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在四川,有一位来自台湾的资深美食爱好者,她叫孙亦敏。20年前,一次偶然的旅游让她与四川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开启了一段跨越海峡的温暖故事。说起孙阿姨,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孙阿姨做的菜太美味了!”,这位年逾七旬的台湾美食家,将中华美食文化发扬光大,用味蕾增进两岸情感联结。
初遇四川
在“走不脱”的地方如鱼得水
“我本是来旅游的,没想到一来就不走了!人家都说来了成都‘走不脱’,我是真的不想走。”孙亦敏回忆起2005年初到成都的情景,仍难掩笑意。彼时,她已是美国洛杉矶知名中餐厅“鹿鼎记”的创始人,却在成都街头问路时被一句“我们是一家人”深深打动。
三轮车师傅关切地提醒 “春捂秋冻,现在穿裙子会受凉啊”;问路时,大姐热情地招呼 “好久不见啦”,仿佛老友重逢;店门口的小姐姐听到她的外地口音,十分热情地招呼 “欢迎你们到成都来”……尽管只是初次到四川,尽管只在成都停留了短短几天,四川人的热情与包容却像磁石般牢牢吸住了她,于是孙亦敏和丈夫改变了旅程计划,当即决定看房买房,就此停下旅行的脚步,选择定居成都。
此后,孙亦敏便开始深入体验四川生活。她和丈夫常常穿街走巷寻觅美食,还会将自己精心烹制的菜肴分享给邻居。“我特别喜欢逛早上的菜市场,我觉得那里简直充满了人情味。尤其是还没有移动支付的时候,老板总是一句‘莫得事’就给抹了两毛三毛的零头,我觉得真的好有人情味呀!”孙亦敏以吃会友,一边摆龙门阵,一边结交了好多四川朋友。渐渐地,大家被孙阿姨的厨艺折服,在朋友的建议下,“孙阿姨的移动厨房”应运而生, 这不仅是她分享美食的平台,也是链接四川与台湾的重要节点。
定居二十年,孙亦敏形容自己在四川“如鱼得水”。她创办“孙阿姨的厨房”,用“可移动的厨房”传播台湾味道;创立“孙不悟空”品牌,推出融合台湾与四川风味的卤料;创意出“妖娆椒麻粽”,花椒与鲜肉碰撞成为爆款;自创的“五彩琉璃粽”以火龙果、栀子花染色,寓意两岸生活“缤纷融合”,曾经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
融合美食
搭建舌尖上的交流场
“食物是相通的,餐桌是最好的交流场。”在孙亦敏看来,食物是连接人与人情感的纽带。“食材大同小异,不同的地域可能稍有差异,比如说四川有花椒,我们台湾没有花椒。但当我来到四川,尝到花椒与辣椒搭配的‘绝代双椒’,还有花椒在菜肴中散发的独特香气,才发现它真的是川菜的灵魂。” 孙亦敏感叹道。
2014年起,她发起“孙阿姨的移动厨房”,通过近百场活动推广“四川人的餐桌可有一碟台湾味”。2023年,她率队在绵阳梓潼县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中摆出10个台湾小吃摊位,“包中粽”“状元米糕”等美食被抢购一空。在她看来,餐桌是人与人走亲走近的绝佳交流场所。“人在吃饭的时候特别放松,对没尝过的美食也特别向往。”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孙亦敏积极探索将台湾风味与四川美食相融合。她的美食课堂不仅教授烹饪技巧,更传递着一种生活态度和两岸情谊。课堂上学生们一边学做菜一边跳舞,美食也充满了想象力。孙亦敏还会用贴有名字的橙红桔子代替冰冷的座牌,教妈妈们在南瓜盅上刻名字制造惊喜。
展望未来
晚年“不躺平”勇担新使命
谈及两岸之间的交流融合,孙亦敏认为这是顺理成章、毫无隔阂的事情。
出生于1949年的孙亦敏,回忆起父母家人回大陆寻亲的场景,她热泪盈眶:“看到婆婆时,大家泪流满面,老人的手背抹眼泪抹得手背都皴了,那种对亲人的思念无法阻挡。”她还提到,在台湾时,父亲每年过年都会叫同袍到家里吃饭,酒过三巡,大家就会因思念家乡而落泪。“所以两岸原本就是一家人,骨肉分离是谁都不希望的。任何时候,沟通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语言表达不到位的地方,就用菜来弥补。”孙亦敏激动地说。
虽已76岁,孙亦敏依旧忙碌且充满活力。“我在成都生活得很安逸,可以说是在安享晚年。但是,安享晚年不代表‘躺平’,我还是可以和年轻人一起做一些喜欢事情。” 目前,孙亦敏还致力于做美食文化传承的工作。
在孙亦敏的心中,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美食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正逐渐拉近彼此的距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两岸之间深厚的情谊。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