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二战刚画上句号,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犹太人的未来上。那是个动荡的年份,纳粹大屠杀的阴影还没散去,数百万犹太人无家可归,复国成了迫在眉睫的事儿。当时的热门选项是巴勒斯坦,但有人说,在这一年,有份西方报纸列出了犹太人复国的十大候选地,苏联远东的中国外东北
1945年,二战刚画上句号,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犹太人的未来上。那是个动荡的年份,纳粹大屠杀的阴影还没散去,数百万犹太人无家可归,复国成了迫在眉睫的事儿。当时的热门选项是巴勒斯坦,但有人说,在这一年,有份西方报纸列出了犹太人复国的十大候选地,苏联远东的中国外东北,也就是犹太自治州,居然排在第一。这听起来挺玄乎,毕竟我们熟知的以色列后来在中东落地生根。那么,中国外东北为啥会被看好?它背后有啥故事?
亚伯拉罕·考夫曼:从哈尔滨到西伯利亚的犹太斗士
要聊中国外东北和犹太复国,离不开一个人——亚伯拉罕·考夫曼。他是哈尔滨犹太社区的大佬,也是这段历史的关键人物。1885年,他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犹太家庭,那时候反犹风气挺重,日子不好过。他学医成了医生,1912年跑到了中国哈尔滨。这地方因为中东铁路修起来后,吸引了不少俄罗斯犹太人,社区搞得挺热闹。
考夫曼到哈尔滨后,很快站稳了脚跟。他一边给人看病,一边参与社区事务。1914年一战爆发,好多难民涌进东北,他牵头搞了个EKOPO(战难救助犹太委员会),帮了大概20万难民,管吃管住还管看病。1919年,他开始在哈尔滨犹太圈子里当领头羊,特别支持锡安主义,就是觉得犹太人得有个自己的国家。他还接手了《犹太生活》周刊当主编,这份俄文杂志在哈尔滨和满洲里一带特别有影响力,讲文化、讲希望,成了不少人的精神支柱。
到了1930年代,日本占领东北,弄了个伪满洲国。考夫曼挺会来事儿,1937年在日本的支持下,搞了个远东犹太委员会和国民会议,自己当主席。他用这平台保社区,还帮从欧洲逃过来的犹太难民找落脚地。据统计,他帮了大概2万欧洲犹太人在中国安顿下来,救了不少命。他还挺看好苏联远东的犹太自治州,觉得那儿能给难民一个家,毕竟那地方1934年就建起来了,离哈尔滨也不算远。
不过好景不长。1945年苏联红军打进满洲,局势大变。考夫曼因为在日本占领时干过事儿,被怀疑跟日本人有勾结。1949年,苏联当局把他抓了,说他是“日本间谍”,判了25年劳改,送去西伯利亚的古拉格营地。那地方条件恶劣,冬天冷得要命,他还得干重活儿。不过他没放弃,靠着医术帮狱友治病,硬是熬了下来。1956年斯大林死了,政治犯陆续放出来,他也被释放,但只能待在哈萨克斯坦的卡拉干达,在那儿当医生。1961年,他申请了15次,终于去了以色列,继续当儿科医生,直到1971年去世,86岁。
考夫曼这一生挺坎坷,从俄罗斯到中国,再到苏联,最后到以色列,辗转了大半个世界。他对犹太社区的贡献不小,尤其在哈尔滨那段日子,帮了不少人,也跟犹太自治州的事儿有点联系。接下来咱们就说说1945年那份选址名单,看看中国外东北咋就排第一了。
1945年复国选址:中国外东北的短暂光芒
1945年,二战刚结束,犹太人复国这事儿火烧眉毛。纳粹杀了600万犹太人,活下来的人不是无家可归,就是不敢回老家。巴勒斯坦是锡安主义者心中的首选,但英国管着那儿,移民限得死死的,进不去。于是,国际上开始讨论别的地儿。据说有份西方报纸(具体哪家不太好查,资料有限)列了个犹太复国十大选址名单,苏联远东的犹太自治州排第一。这地方在黑龙江上游,跟中国东北挨着,咋就成了香饽饽呢?
先说说犹太自治州是啥。1934年,苏联政府在远东弄了个犹太自治州,首府叫比罗比詹。这地方是斯大林想出来的,打算把苏联城里的犹太人迁过去,解决失业问题,顺便开发远东。地理上,它靠着黑龙江,土地肥沃,有煤有金还有木材,资源挺丰富。那会儿设想,如果苏联再划点地,满洲也让点出来,能扩到13万平方公里,够干大事儿的。报纸里还提到,这地方离中国近,贸易方便,西伯利亚铁路也通着,交通不赖。
1945年为啥会看上这儿?主要有几点。第一,它已经有基础了。1930年代,苏联搞了个Komzet委员会,推犹太人移民过去。到1940年代末,犹太人口最多的时候有3万到5万,占总人口20%-25%。那儿有学校、剧院、报纸,全用意第绪语,文化氛围挺浓。第二,二战刚结束,欧洲乱成一团,难民没地儿去,自治州好歹是个现成的选项,比从零开始强。第三,有人觉得这儿能当工业和商业中心,毕竟资源多,土地还没怎么开垦,潜力不小。
那时候,犹太领袖们也在到处找地儿。巴勒斯坦卡着,别的方案就浮上来了。犹太自治州作为苏联唯一一个犹太自治区,多少有点特殊性。加上战后苏联在国际上地位高,有人可能觉得靠着苏联能成事儿。那份报纸估计就是抓住了这点,把它排第一,说不定还带点宣传味儿,想吸引眼球。
不过,实际情况没那么美好。自治州的气候很极端,冬天能到零下30度,夏天又热又潮,蚊子满天飞。移民里好多是从城里来的,没干过农活儿,到了那儿种地根本不适应。苏联政府虽然嘴上说得好听,但支援经常不到位,房子破,物资少,日子过得苦哈哈。1930年代末,斯大林还搞了大清洗,自治州的犹太文化被打击了不少,学校关了,领导被抓了,发展早就停滞了。
所以,1945年这名单听着挺唬人,但真要落地,困难一大堆。报纸可能是反映了当时的讨论热度,可信度不好说。毕竟没多久,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1948年以色列建国,焦点全转到中东去了。犹太自治州这事儿,也就成了个历史插曲。接下来咱们聊聊它后来的命运,还有考夫曼咋收尾的。
后续发展:梦想破灭与考夫曼的结局
犹太自治州在1940年代末有过短暂的高光,但很快就凉了。1948年以色列一建国,全球犹太人都盯着中东看。那儿是《圣经》里说的“应许之地”,文化上更有号召力。相比之下,远东那块冷冰冰的地儿,谁还愿意去啊?好多本来考虑过去的难民,直接改道去了特拉维夫。自治州的吸引力一下子没了。
苏联这边也没帮上忙。1948年,斯大林搞了个反犹运动,说犹太人是“无根的国际主义者”,听着就吓人。在比罗比詹,意第绪语报纸停了,剧院关了,文化活动全没了。居民开始往外跑,有的去莫斯科,有的干脆出国。到1959年,自治州的犹太人口掉到1.4万多,只占8.8%。再往后更惨,2021年俄罗斯人口普查,犹太人就剩837个,占0.6%,名存实亡。现在那儿还有意第绪语路牌,但基本没人看得懂,成了个摆设。
为啥会这样?一是苏联政策变了,斯大林后期反犹,反正不待见犹太人,自治州自然没好果子吃。二是以色列的吸引力太大,犹太人宁可去中东挤着,也不愿在远东受苦。三是那地方实在太偏,生活条件又差,留不住人。结果,1934年的大计划,到头来成了空话。
再说考夫曼。1949年他被抓,日子过得挺惨。在西伯利亚劳改营,他得干苦力,冬天冻得手脚开裂,还得扛着干活儿。不过他医术没丢,给狱友治伤治病,挺受尊重。1956年获释后,他被限制在卡拉干达,干了几年医生。1961年,他终于去了以色列。那一刻对他来说,肯定感慨万千,毕竟奋斗了一辈子,总算到了犹太人的国家。他在那儿继续当医生,干到退休。1971年3月25日,他在特拉维夫去世,留下了一段传奇。
考夫曼跟犹太自治州有交集,但没直接决定它的命运。他早年支持过那儿,觉得能给难民一个窝,可后来被抓,自己也顾不上了。他的经历倒是挺能反映那时候犹太人的处境——有想法,有坚持,但现实太残酷,个人的力量在政治面前显得特别小。
一段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历史
1945年犹太人复国十大选址,中国外东北排第一,这事儿听着新鲜,其实挺有意思。那一刻,犹太自治州确实被当成一个选项,带着点希望,毕竟有资源、有基础,还挨着中国。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气候差、政策变、以色列崛起,这些因素一凑,远东的梦就碎了。
考夫曼的故事也差不多。他从哈尔滨到以色列,跑了大半个世界,帮了无数人,最后还是被卷进政治漩涡,吃了不少苦。他和自治州都代表了20世纪犹太人的挣扎——想找个家,想过上安稳日子,可路上全是坎儿。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挺让人唏嘘的,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被现实打脸的无奈。
你咋看这段历史?觉得犹太自治州当年有机会成事儿吗?考夫曼这人给你啥感觉?欢迎在下面聊聊你的想法,咱们一块儿探讨探讨。
来源: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