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位一体”的综合减重模式下,周口港区医院累计完成减重代谢类微创手术超千例,服务患者超过一万人,最长随访达五年,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减重与代谢控制效果显著。无论是高风险患者的救治,还是慢性肥胖人群的长期管理,这家位于河南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正在以标准化、个性
在“四位一体”的综合减重模式下,周口港区医院累计完成减重代谢类微创手术超千例,服务患者超过一万人,最长随访达五年,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减重与代谢控制效果显著。无论是高风险患者的救治,还是慢性肥胖人群的长期管理,这家位于河南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正在以标准化、个性化并重的路径,为减重提供中国式解决方案。
口述:周口港区医院院长,贺志勇
编辑:弧矢
封面来源:2025年第六届诊博会
从全球来看,肥胖问题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自1975年至今,全球肥胖人群增长近三倍,已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突出风险因素。在中国,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基于2018年数据)》,国内成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6至14岁青少年群体中,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达到11.1%与7.9%。
《柳叶刀》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当BMI指数超过35时,个体的平均寿命将缩短8年,健康生活质量降低19年。如不进行有效干预,预计至2030年,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将突破70.5,6至17岁青少年的体重指数将达到31.8。
肥胖已成为引发慢性病的主要诱因之一。2020年居民饮食调查指出,慢性病致死率占比已达到88%。与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带来的医疗支出,正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成为公共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
减重不仅是体重控制的问题,更是健康中国战略下的重要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已将肥胖防控纳入重点任务,提出以“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为核心,推动早期干预与系统管理,明确提出肥胖应成为政策支持下的重点干预对象。
减重代谢门诊的设立与探索路径
周口港区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整体发展路径以专病带动专科、以强专科支撑综合为主。医院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周口军分区医院,在2015年改制后,发展方向曾一度处于探索阶段。
彼时,医院方面临关键问题:烧伤是否能引领一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整体学科建设?是否能够在区域内找到尚未被满足的空白领域?是否可以通过单点突破,打造具有差异化定位的医疗领地?又是否有机会用一个新方向来弥补现有学科架构的不足?
在这些问题的思考下,减重代谢门诊于2020年设立,初期设在普通门诊,但由于部分患者对“看肥胖”存在心理压力,随后门诊调整至体检科。最终落地于住院部一楼,选址在一个氛围更为轻松、私密的空间,为减重患者提供更舒适的就诊体验。
目前,门诊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减重外科团队,老中青人才结构配备合理,配备正高、副高各一人,主治医师一人,执业医师四人,并设有独立的个案管理师,支撑从评估到干预、再到术后随访的完整服务流程。
减重的现实需求与系统价值
肥胖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质量与医疗系统负担的关键变量。全球医学研究指出,肥胖关联超过200种疾病,几乎嵌入临床各学科之中。包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抑郁症、多囊卵巢综合征、部分骨科及肿瘤类疾病,均与肥胖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学习能力、劳动能力与生活质量普遍下降,健康状况明显受限。以周口地区为例,根据2023年发布的慢病调查数据显示:该市总人口超过1200万,成人肥胖率达到52.2%,农村地区肥胖率年均增长达3.2%。据估算,约有500–600万人存在体重管理需求,超过200万人已达到肥胖以上水平。当前全市共有583家医疗机构,其中中心城区60万人口配置56家医疗点,但与庞大的减重需求相比,供给仍显不足。
体重管理不仅需要饮食、运动的个性化干预,还需要心理支持及重度患者的手术治疗。在全国层面,2024年减重手术的增长趋势也呈稳定态势。数据指出,当前我国年均减重手术量在3.2–3.5万人之间。青少年体重问题则更需“家庭—学校—医院”三方协同干预,结合生长发育节律科学管理,避免错过窗口期。
减重带来的益处体现在三个层面:
(1)健康效益:体重下降5%–10%,可使糖尿病风险下降58%、高血压风险下降40%、脂肪肝逆转率提升50%;
(2)经济效益:肥胖人群年均医疗支出为正常体重人群的2.4倍,成功减重后可降低42%的慢病直接费用,按人均测算,一年可减少约2000元医疗开支;
(3)社会心理效益:青少年群体通过体重管理,可显著降低自卑感,提升专注力与社会参与度。女性产后人群可改善体型恢复,缓解婚姻关系紧张;中年人群则多面临肥胖引发的代谢性疾病甚至生命风险,减重干预成为缓解生活困境与健康压力的重要方式。
多维赋能体系的构建:从协同诊疗到智能支撑
减重代谢体系的建设不仅依赖某一科室的单点突破,而是基于多学科联动的全链条能力提升。周口港区医院目前已建立起覆盖评估、干预、手术与随访各环节的多维赋能路径。
多学科协作机制。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多维度评估,涵盖基础的内分泌监测、营养状态评估和代谢水平判断。在此基础上,与患者充分沟通,尊重其选择意愿,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治疗方案,选择住院或居家管理路径。部分患者更倾向通过运动、饮食和药物控制实现干预,也有部分重度肥胖或合并代谢异常者,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处理。对于此类患者,医院通过多学科联合讨论,帮助其理解治疗逻辑与风险评估,引导其科学决策。
对于术前准备,尤其是BMI超过37.5的高体重患者,医院在手术前实施联合干预,包括严格的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和药物配合,目标是在术前实现5%–10%的体重下降。同时,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联合开展围术期脏器功能评估,内分泌科配合完成代谢指标的动态管理,最终综合判断手术适应时机与方案。
人才培养与引进。医院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双路径策略。一方面选派内部医护人员前往国内外知名机构进修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长期邀请外部专家入院带教、指导手术、参与病例讨论与直播演示。近期已与多位全国头部专家建立定期技术合作机制,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教学互动。
先进设备设施投入。为适配高体重人群的手术需求,医院在普通腔镜外科体系基础上,引入了加长加强型器械及定制手术床,并配备人体成分分析仪、睡眠呼吸动态监测系统、24小时血氧与血压动态监测设备,为术前评估与围术期管理提供精准支持。
信息化建设支持。医院已搭建智能管理系统,完成患者全周期健康档案的数字化建立与分级管理,支持远程随访、线上咨询与个性化追踪。在患者端,针对不同人群设立多个专属“病友群”,定期开展营养知识、运动干预和心理调适等多维健康教育内容,推动减重干预延伸至生活场景。
减重干预策略的落地执行:体医膳术的体系构建
个性化评估。患者入院后,医院会首先进行身高、体重、体脂率、血压、血糖、胸围、腰围等生理指标的检测,同时结合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对患者整体健康状况与减重目标进行综合判断,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减重动机、自我认知水平与应对方式,最终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供具体的医疗建议。
综合治疗方案制定。医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体医膳术”综合干预体系。
在体能干预方面,早在2023年疫情结束后,医院便开始与周口本地20余家体能训练营合作,联合开展前期减重干预。2024年初,电影《热辣滚烫》上映后,医院了解到影片中的私人教练团队“巅峰训练营”在减重实效方面口碑突出。经过积极沟通合作,医院于2024年6月18日正式与巅峰训练营签约,成为豫东地区首个体医结合战略合作单位,完善了减重干预的前端服务体系。
在药物与中医干预方面,早在2021年,医院便已引入GLP-1类药物,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用于需要长期跟踪的非手术型患者,半年内可帮助患者减少15%–20%的体重,获得较高依从性。在中医干预方面,医院整合了针灸、拔罐、刮痧等手段,依据“一人一方”的原则,联合内外科进行综合方案制定,实现中西结合的多路径管理。
在营养与膳食管理上,医院以《2022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依据,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主要采用蒸、煮、拌、炖等方式,减少煎炸烤。公共区域张贴各类常见饮料的含糖量示意图,强化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主动认知,提升健康管理意识。
在手术干预方面,医院主要采用胃转流支架植入术,通过胃镜将支架植入空肠和十二指肠,减少营养吸收;亦开展腹腔镜微创减重手术,术后2小时可正常饮水,3天内可安全出院,具备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稳定等特点。医院严格按照指南要求进行手术适应症判定:
• BMI ≥ 37.5:可直接手术;
• BMI ≥ 32.5:强烈推荐行减重代谢手术。;
• BMI 27.5–32.5:合并2种及以上代谢性疾病、保守治疗无效可手术;
• BMI 25–27.5:需满足充分沟通、自主意愿强烈,体态功能改善预期大于75%的前提下方可实施。
术后全程跟踪与随访。医院由专职个案管理师全程负责三项内容:术前患者招募、围术期陪诊与科普教育、术后跟踪随访。在术后管理中,医院制定了一套标准化流程:手术2小时内开始指导饮水,每次不超50ml,72小时内确保每日饮水量1000–1500ml,步行达8000步以上,作为出院前的基本指标。患者出院前需完成一套“围术期考试”,通过考核后方可办理出院手续,确保其掌握术后注意事项。
在随访方面,医院采用多通道、暖心式追踪机制,结合面对面随访、电话随访、视频语音随访与家访管理,对特殊病例进行个性化延续跟踪。同时建立“一人一档”的随访机制,记录患者体重、体脂变化,确保至少2年以上的持续跟踪周期,推动患者进入长期健康管理状态。
典型案例:从危重入院到迎来健康新生
一位于2021年底入院的患者,入院前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衰与呼吸衰竭,在县级医院接受初步抢救后转入周口港区医院。入院时患者情况严重,处于缺氧状态,医院通过综合救治方案进行器官插管与支持治疗,一周后患者成功脱离危险状态。
此后,团队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定综合减重方案。两个月内患者减重58斤,病情稳定后顺利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状态良好,意识清醒,带着气管和导管自行步出手术室。
三年后,医院对该患者进行了随访。在家访过程中了解到,她已顺利诞下一名健康的宝宝。该患者此前因肥胖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术后恢复良好,体重管理显著改善生殖功能。今年春节之后,她已自然怀上第二胎。
“四位一体”下,没有减不下来的重
在持续的临床实践中,医院逐步形成了以“手术干预、中西医结合、体医结合、营养管理”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综合减重模式。早期,医院聚焦微创外科路径,严格控制手术指征,但也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更愿意接受保守干预方式。因此,在实际运行中逐步发展出以药物治疗和中西医结合为基础的非手术干预路径。
随着与多家体能训练营的合作逐步深入,医院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医结合”体系,配合饮食与运动指导,推动减重服务更加系统化。医院内部常说的一句话是:“在周口港区医院,没有瘦不下来的胖子。”通过这种多路径干预,医院减重服务逐步走向标准化,也获得业内认可。2024年4月15日,由医院发起的“体医结合”倡议已在全国30个省市落地,平台设在巅峰训练营。
自2020年6月开展首例减重代谢手术以来,医院已累计服务患者超过1万人,常驻训练营的患者数量稳定在70人左右。其中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也有长期定居海外的华侨、牧民群体。目前已完成千余例减重代谢类微创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最长随访达五年,减重与代谢改善效果均表现良好。许多患者在出院后主动寄来感谢信,其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周口港区医院治了我的病,更救了我的命”。
面向未来,医院正在探索“精准同步”的管理路径——通过代谢检测了解个体代谢特征,实现干预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同时,在“跨接赋能”层面,减重带来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体重数字的下降,而是延伸至皮肤紧致、体态调整、慢病风险控制等多个维度。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生态系统,从短期瘦身走向长期健康管理,与医疗、科技、保险等行业协同共建数据驱动的闭环机制。
未来减重将不止于体重数字,而是成为撬动整体健康的支点。
来源:诊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