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警世四阕》其一为北宋仁宗赵祯所作,全诗以简练警策的语言弘扬儒家伦理,蕴含深刻的劝世哲理,可从以下层次解析:
北宋.赵祯
一星之火,能烧万顷之薪。
半句非言,误损平生之德。
身披一缕,常思织女之劳。
日食三餐,每念农夫之苦。
苟贪妒损,终无十载安康。
积善存仁,必有荣华后裔。
福禄善庆,皆因积德而生。
入圣超凡,尽是真实之得。
《警世四阕》其一为北宋仁宗赵祯所作,全诗以简练警策的语言弘扬儒家伦理,蕴含深刻的劝世哲理,可从以下层次解析:
“一星之火,能烧万顷之薪。半句非言,误损平生之德”
以“星火燎原”为喻,强调微小事物的潜在破坏力:一星之火可毁万顷森林,半句错言可损一生德行。此句化用《尚书》“小不忍则乱大谋”与《周易》“履霜坚冰至”的警示,告诫世人须谨言慎行,勿因“小恶”而轻忽修养,体现儒家“克己复礼”的修身思想。
“身披一缕,常思织女之劳。日食三餐,每念农夫之苦”
从衣食日常切入,要求人常怀感恩之心,体恤劳动者的艰辛。这与《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的民本思想相呼应,作为帝王诗作,更体现赵祯“仁政”理念——倡导自上而下的节俭与对民生的关怀,暗含对奢靡之风的批判,具有现实教化意义。
“苟贪妒损,终无十载安康。积善存仁,必有荣华后裔”
以“贪妒”与“积善”对比,构建“善有善报”的因果逻辑:贪婪嫉妒者难享长久安康,行善存仁者必惠及后代。此说融合儒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周易》)与佛家因果观,强调道德实践对个人及家族的长远影响,劝人超越短期功利,追求德行的永恒价值。
“福禄善庆,皆因积德而生。入圣超凡,尽是真实之得”
收束全诗,点明“福禄”与“超凡”的根源在于“积德”与“真实”。既否定虚妄的投机取巧,也破除对名利的偏执,主张通过实实在在的德行修养达成人生圆满,暗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将个人修养与终极理想统一。
- 结构工整:全诗四句一节,对仗严谨(如“一星之火”对“半句非言”),语言质朴而警策,便于记忆传播,符合“警世”诗体的通俗化需求。
- 思想融合:以儒家为主轴,兼纳因果报应思想,体现宋代“儒释道合流”的文化背景,同时彰显帝王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引导意图。
- 仁君气象:作为宋仁宗的作品,诗中对民生的体恤、对德行的推崇,与其“守成贤主”的历史形象一致,可视为其治国理念的文学化表达。
这首诗通过日常意象与哲理隐喻,构建了“修德—惜民—向善—成圣”的逻辑链条,既具道德教化的普世意义,也承载了宋代帝王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诉求。其核心思想——谨言慎行、体恤民生、积善成德——至今仍具警示作用,堪称古代“官德”与“民德”教育的典范。
来源:闲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