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又自卑的临聘教师,想改变,快来抄作业!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2 19:03 2

摘要:其中一位老师说到自己儿子为了周末能好好玩儿,已经催了无数次让她把练习本给孩子送去(好提前完成)。

办公室里两位在编老师有说有笑在聊天。

其中一位老师说到自己儿子为了周末能好好玩儿,已经催了无数次让她把练习本给孩子送去(好提前完成)。

虽然表面一副指责孩子只是为了玩而已,语气中听得出也充满了自豪感与欣慰。

另一位老师也轻松交谈,及时给予夸赞,欢笑声充满了办公室。

我也在场,忍不住开口称赞了两句。话音刚一落,办公室就安静了下来。

最怕周围突然安静。这沉默不是金,是扎向最终表达者的玻璃渣,画出心中血肉模糊的自卑形状。

我是话题终结者?是我说错话了吗?说了什么不该说的?看吧,他们是一伙的,看不起我临聘!我没事儿插什么嘴呀!……

以前的我戏很多,脑子里充满了这样自我怀疑和攻击的声音。像一把把尖刀刺向我自己,整日闷闷不乐,困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内耗自己。

而今的我,哈,此话题已结束,该开始干活啦!下次新话题继续聊~

我是一个骨子里自卑,且敏感,又容易焦虑、内耗的人。从以前的我到现在的我,我走了很长很长的路。

如果你也有同感,不妨尝试一下我走过的下面的路。

第一,建立自己的心里防线

建立心里防线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区分出事实(A)和感受(结果C)。

开篇的小例子中的事实就是:我说完话,大家没有继续接话,话题暂停。

我的感受(结果C)是:大家没有接话,我感觉冷场了,感受到被忽视。

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我潜意识中的信念(B)告诉我,别人说完话你就应该附和,否则就是不尊重别人忽视别人。

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B),我才产生了这样的感受(C)。可是这只是我内心的想法而已,并不代表别人,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期待控制别人的行为。

认为别人应该和你有同样的想法,进而应该做出你预期行为的人,不是傻就是疯。

想清了这一点,你的心里防线就基本建成了。永远看清事实,尊重自己的感受,察觉自己的信念,不妄自揣测他人也不怀疑自己。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ABC模型,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感受(结果C),那就改变让自己产生此感受的信念B即可。

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不要妄图改变他人。建设好自己的心理防线,明确区分出“我的”“你的”“他的”,管好自己的事即可。他们有何反应,那是他们的事儿,与我无关。

第二,走出去,靠近有能量的人

上周末我去参加了作家李筱懿在深圳的读者签售会。

看一个作家写的书和与一个作家面对面交流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书籍里的李筱懿老师清冷、智慧、可望而不可及。可使线下的李筱懿老师,小小一只,亲切又温暖。

李筱懿老师的书我几乎全部读了,她的经历曾一次又一次给了我勇气和力量。2014年,36岁处在人生困境中的李筱懿老师开始写出并出书。

为了写作她数十年如一日凌晨4:45起床(签售会上说现在是5:30),为了健康她每周雷打不动4次健身课,每天保持阅读。

靠近高能量的人群,能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不再只是鸡毛蒜皮勾心斗角,亦没必要陷在自我的小世界里,两眼张开只剩下满目疮痍,没有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

即使没有签售会,大家也可以多走出去和高能量朋友交流,还可以参加同城读书会。

走出去,去接触高能量人群,接触新事物,洗洗顽固的脑子,你会发现,生活还有更多光明和希望。

第三,大量输入和输出(写作)

第三个让我走出内耗和自卑泥潭的方法是大量地输入和输出,于我而言就是大量阅读书籍自己持续写作。

我尝试过很多阅读方法,从最开始的kindle,到樊登讲书,再到现在的微信读书。不管是听书还是阅读,输入这一环,我从未落下。

我现在最喜欢的还是微信读书,可听可读。实在喜欢了,就再买纸质书。我微信读书里面有一半的阅读书籍都是心理学相关的。既然知道自己比较敏感,内耗不够稳,那就多学习,多疗愈,建立强大的内核。

而书写,更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也许最开始只是自己的碎碎念,没人读没关注。但是别怕,持续写下去,写着写着你就会发现,你不仅疗愈了自己,你还遇到很多和你同频的人。

文字是有无穷力量的。不管是阅读他人的文字,还是书写属于你自己的文字。在文字中疗愈自己,收获成长。

来源:德鸿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