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休老党员赵彦田一家,始终以“孝、爱、善”为生活信条,将平凡日子过成邻里间温暖的范本。全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其中最深入人心的,便是赵彦田十年如一日的义务理发“事业”。
聆听最美故事
传承最美家风
感悟最美力量
弘扬家庭风尚
一起走进西城区“最美家庭”
了解她们的故事吧
01
赵彦田家庭
退休老党员赵彦田一家,始终以“孝、爱、善”为生活信条,将平凡日子过成邻里间温暖的范本。全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其中最深入人心的,便是赵彦田十年如一日的义务理发“事业”。
赵彦田每周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准时出现在社区活动中心,他支起折叠椅,摆好理发工具。剪刀与梳子在他手中翻飞,碎发簌簌飘落,居民们排着队唠家常,这里俨然成了社区最热闹的角落。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更是二话不说背起工具箱上门。爬上六楼累的气喘吁吁,小心翼翼调整座椅高度,这都是他上门服务时的常态。
对门的刘大爷中风后行动受限,子女又在外地工作。赵彦田每月都会主动上门,不仅细致修剪头发,还耐心为老人刮胡须、掏耳朵。有次刘大爷不慎摔倒卧床,他更是连续半个月每天上门,陪老人聊天解闷,让老人重展笑颜。
他的这份善举感染着全家人。老伴主动承担搀扶老人、清理碎发的工作;儿子特意购置专业理发工具箱;孩子们也受此熏陶,积极参与捐款助学、救助贫困母亲等公益活动。十年来,赵彦田累计为上千人次义务理发,剪刀划过的不仅是发丝,更是邻里间真挚的情谊。
赵彦田家庭的这份坚持,不仅赢得街道和社区的赞誉,更让“奉献”二字在宏汇园社区生根发芽。(金融街街道妇联)
02
程远家庭
程远家庭四代人以艺术为脉、品德为魂,将家学传承融入血脉。曾祖父程祖荫任职国立北平艺专教务,爷爷程俊良是湖社画会会员,姥爷曹月桥参加抗美援朝,这些先辈故事成为程远成长的精神灯塔。
父亲程茂全笔名淳一,幼时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靠绘制蛋壳、灯笼贴补家用,却始终未放弃书法追求。他7岁拜师黄高汉,14岁师从章草大家郑诵先,插队时不忘初心坚持练字,终获中日书法大赛一等奖。1997年,他主持创办宏宝堂,以“宏宣国宝”为志,其策划的书画名家百扇展、迎春展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琉璃厂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父亲“职业无高下,品德有尊卑”的教导下,程远4岁开始习字,将“慎独”作为人生准则。接手宏宝堂后,他秉持父亲理念,在坚守传统书画精髓的同时创新展览形式,7年举办70余场免费展览,让传统文化贴近现代生活。
家庭的责任感也体现在公益行动中,父子俩积极参与红十字会等组织的慈善活动,践行企业家担当。母亲曹静默默操持家庭,以传统美德诠释“齐家”之道;妻子赵婕受家风感染,投身少儿艺术启蒙教育,坚持低价小班教学,守护孩子们的艺术梦想。
从艺术传承到品德坚守,从文化推广到公益奉献,程远家庭用四代人的实践,诠释着“小家大国”的深刻内涵,让家风成为支撑家族前行的精神脊梁。(椿树街道妇联)
03
王惠兰家庭
王惠兰一家五口居住在陶然亭街道大吉巷社区,这是一个温馨和谐、充满奉献精神的家庭。夫妻相敬如宾,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子女养成良好品德,全家以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
她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还是大吉巷社区第二党支部委员。退休后,她始终坚守党员初心,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将社区当作服务群众的“第二战场”。2023年初,王惠兰确诊乳腺癌,住院手术期间仍心系支部工作,与社区保持密切联系。大病初愈后,她不顾身体尚未完全康复,毅然重返志愿服务岗位。无论是两会安保、国庆值守,还是“一带一路”峰会维稳,她都风雨无阻地参与其中,用热情与坚韧诠释着担当。
在王惠兰的带动下,全家化身“首都文明使者”。帮邻居按电梯、随手清理路面垃圾、主动搀扶老人小孩…… 这些点滴善举已成为全家人的日常习惯。她们还经常结伴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成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的“常驻军”。
作为支部委员,王惠兰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收集居民意见,搭建沟通平台,成为居民信赖的贴心人。在她与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社区氛围愈发融洽,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王惠兰家庭用行动证明,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全家传承的信念,她们以微小善举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陶然亭街道妇联)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