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写华章|我国1类创新药普卢格列汀上市会隆重召开,引领多重用药安全变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3 01:27 2

摘要:2025年1月8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发布公告,批准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普卢格列汀片在中国上市。4月20日,普

导语:2025年1月8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发布公告,批准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普卢格列汀片在中国上市4月20日,

卢格列汀上市会隆重召开,业内多位权威专家及学者齐聚一堂,会议现场吸引了众多临床一线工作者的广泛参与。

普卢格列汀作为新一代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新选择,助力多重用药患者实现安全管理,未来可期!

PART.0

普卢格列汀上市会隆重召开,权威专家共话降糖新未来

会议伊始,石药集团执行总裁王振国先生发表致辞,对莅临上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及临床医务工作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王振国先生指出,普卢格列汀是石药集团在糖尿病领域上市的第一个1类创新药;未来,石药集团将以普卢格列汀为起点,全面布局糖尿病产品管线。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DPP-4抑制剂,普卢格列汀在化学结构中引入氟原子,显著提高活性与选择性,从而实现对DPP-4表现出高选择性和强抑制性。在中国开展的两项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普卢格列汀单药III期试验、普卢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III期试验)均取得积极结果,充分展现了普卢格列汀优异的降糖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2,3,尤其在T2DM患者多重用药管理中具有独特优势。普卢格列汀在中国的成功上市为糖尿病治疗领域注入全新动力,也标志着国内广大T2DM患者迎来了有效、安全的治疗新选择,普卢格列汀临床应用前景可期!

PART.0

普卢格列汀如何破解多重用药困局

T2DM管理调挑战升级:多重用药显著增加药物相互作用风险(DDI)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持续攀升,预计2050年中国患病人群将达到1.68亿4。从治疗现状来看,糖尿病的生理机制复杂,不论是“早期联合”还是“阶梯治疗”,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已成为血糖控制的必经之路。然而,目前更为棘手的是,作为糖尿病的高发人群,老年患者往往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现象日益普遍。除多种降糖药外,许多患者还需要接受降压药、调脂药、抗血小板药等治疗5-8。据统计,64%的老年T2DM患者需同时使用5种以上药物9。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强调,多重用药致使DDI风险显著增加,这给T2DM综合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因为DDI不仅对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还可能增加患者住院甚至死亡风险,进一步加重患者负担10-12。面对这一严峻的临床挑战,新型DPP-4抑制剂普卢格列汀通过优化代谢途径,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DPP-4抑制剂具有低血糖发生率低、体重影响中性、胃肠道反应少等特点,已成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13。目前国内已有多种DPP-4抑制剂类药物上市,虽然机制相同,但不同药物的代谢途径并不相同。CYP450酶、P糖蛋白(P-pg)是介导代谢性 DDI 发生的两大主要途径14,普卢格列汀的优势之一在于其不经过CYP450酶代谢,且非P-pg底物,因此DDI风险更小。并且,普卢格列汀不与格列本脲及临床常用心血管药物(包括缬沙坦、辛伐他汀、华法林、地高辛)发生相互作用,联用时普卢格列汀及上述药物均不需要调整剂量。因此,普卢格列汀的上市为多重用药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便捷的治疗新选择。从降糖效果来看,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郭晓蕙教授牵头的普卢格列汀单药治疗未经治疗的T2DM患者的III期研究显示,普卢格列汀100mg QD治疗24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显著降低,降幅达0.61%(去除安慰剂效应,p1c≤7%),患者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PG)也实现有效改善。另一项普卢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的III期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牵头,在中国30个中心进行。结果显示,普卢格列汀100mg QD+二甲双胍治疗24周后,HbA1c水平降幅达0.63%(去除安慰剂效应,p1c≤7%), FPG和2h-PPG也均明显降低。普卢格列汀降糖疗效确切,低血糖发生率低2,3,能够满足患者长期用药需求,尤其有助于多重用药患者实现更佳的治疗体验。

结 语

普卢格列汀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其上市不仅是中国糖尿病创新药物研发的又一里程碑,也标志着我国糖尿病药物研发迈入新的国际前沿。其通过优化化学结构和代谢途径,显著提高药物活性及选择性,并减轻糖尿病患者多重用药风险,使患者合并用药更安心、临床治疗更便捷。未来,普卢格列汀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丰富糖尿病治疗手段,助力患者实现更好、更安全的长期血糖管理。

参考文献

1.普卢格列汀研究者手册

2.Wang W,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Apr;26(4):1321-1332.

3.Xu 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2 Nov;24(11):2232-2240.

4.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25). IDF diabetes atlas (11th ed.).

5.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C2002400)课题组.高龄老年共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1,23(05):548-554.

6.殷立新,张立辉.特殊人群用药指导丛书:老年人用药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陶立群.我国老年慢性病现状及发展趋势[J].老龄问题研究,2006(3):17-29.

8.沈杰,等.老年人多重用药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4, 43(03):269-278.

9.Remelli F, et al. 2022 Sep;34(9):1969-1983.

10.Hammad MA, et al. J Pharm Bioallied Sci 2017.9(4): p. 221-228

11.Cai R, et al. Artif Intell Med 2017,76:7-15.

12.Moura CS, et al. J Pharm Pharm Sci 2009,12(3):266-272.

13.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02):147-189.

14.王崇,刘克辛.外排型转运体与CYP450酶所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J].药学学报, 2014, 49(5):6.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相关推荐